楊婧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物質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大,對于經濟發展模式和生產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解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意義重大。本文將通過解讀循環經濟,并且將其聯系農業發展,在循環經濟的視角下對生態農業進行探討。提出生態農業發展所應該遵循的幾點原則和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 生態農業 可持續 效率
中圖分類號:S1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142-02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業也在不斷的吸收新的發展理念和生產方式,向著生產效率更高,資源利用效率更高,環境污染更小的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發展正在從粗放式向著集約式轉變,而且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在不斷增強。農業要想得到本質性的變化,實現真正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農業發展,用循環經濟的手段促進農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生態農業的發展使得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也保證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真真正正做到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承諾和要求。
1 循環經濟
1992年聯合國簽訂了可持續發展宣言,這標志著人類正在向著循環發展的方向邁向了一大步,這是人們在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能源不斷枯竭,人們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時做出的反思和對策。此次宣言的簽訂,也標志著“循環經濟”的誕生。
循環經濟使之在經濟活動中,充分結合生態規律,在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同時,實現資源和能源的高效率利用,生產過程中和生產結束之后的資源和能源的回收再利用,使得物質和能源能夠不斷的循環。 循環經濟的關鍵詞是“循環”“再生”“利用”。這樣可以使用最少的資源和能源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正是這些優點,為解決資源匱乏和能源枯竭這一制約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可能。其具有以下特點。
(1)全新的系統觀。以往的系統觀認為,所為的系統是不包括人的,人是可以排除在系統之外的,循環經濟全新的系統觀將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人納入進了系統之內,而且將科學技術也引入其中。總的來說,新的系統觀認為,系統應該是由“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這三部分組成。在考慮時,人的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客觀規律,人也是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在這樣的一個大系統的前提下思考和考慮問題,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循環經濟。例如,退耕還林,只有樹林擋住了風沙,這樣的一個系統才能夠存在和發展,人類才能夠健康幸福的生活。
(2)全新的資源觀。傳統的觀念認為,只有直接從自然中獲取的才是資源。其實這種觀點是十分狹隘和錯誤的。所謂的資源應該是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經濟中的種種因素。在這些因素所構成的復雜系統中,運用各種科學理論和方法,合理的使用各要素,使得系統得到平衡,使得各要素都最大的發揮效用。與此同時,各要素也就成了有用的資源。
(3)全新的生態觀。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都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態治理辦法。循環經濟將這種治標不治本的理念予以了否定。指出,我們應該從源頭上治理污染,從源頭上治理環境。我們應該從各種經濟生產活動的生產流程設計,制度設計,日常管理等方面進行通盤考慮,避免產生污染。這種觀念是對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一個重大變革,也是日后進行經濟活動所應該遵循的理念。
(4)全新的價值觀。價值觀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提高而不斷變化的。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先進的理念,與以往的價值觀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價值觀認為,人類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將人和自然置于一個對立的局面,對于環境和資源采取的是一味的索取,對于資源的依耐性熟視無睹。循環經濟認為,人類與自然應該是相互統一的,自然資源以及人類文明的成果也應該是統一的,自然的價值和人類以及人類成果的價值也是同一的。
(5)全新的經濟觀。經濟要發展,但是不是經濟發展不是唯一,經濟效益不是唯一追求,經濟目標不是唯一標準。循環經濟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該充分的尊重自然規律,在環境的承受限度以內發展經濟,不能只顧眼前的經濟發展而忽略了對環境的長遠影響。只有環境的可持續才會有經濟的可持續。這也將促進更好的利用自然資源,以最少的環境要素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也將促進循環經濟的更好發展。
(6)全新的生產觀。經濟活動必須在環境的可承受范圍之內。這就要求應該不斷的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資源的利用周轉率。循環經濟提倡“3R原則”:資源減量原則,產品再使用原則,廢棄物再循環原則。與此同時,生產過程中還要積極尋找其他替代品。例如用風能太陽能替代石油天然氣,將生產循環與自然本身的循環相結合,這樣就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7)全新的消費觀。在大部分人的意識中,對產品消費和使用結束之后他就失去了價值。我們應該轉變這一觀念。在循環經濟中,消費并不是資源使用的終結,他只是資源循環中的一環而已。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資源只是放錯位置的寶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使用和消費資源之后應該考慮資源的再利用,讓其繼續發揮效用。當這種觀念以及制度真正建立起來之后,循環經濟才能夠不斷的循環下去。
2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1)農業生產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生態環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堿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等。根據我國第二次遙感調查數據,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7%。由此更是引發土地生產能力下降,河道淤積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國近年來農業災害的程度不斷加深,并且受災面積也在不斷增加。
(2)農業產區自身資源使用不合理。在我國,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有效使用率卻非常低,正是由于利用效率低,更加加劇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沒有被利用的部分會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減少了土壤中的有機物的含量,降低了地下水的水質,嚴重影響了土地的生產效率,而且會導致土地退化和沙化。endprint
(3)農業產區的工業污染加劇。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鄉鎮企業不斷增加,這些企業的繁榮使得污染源增加,直接影響到了農業的發展。在我國,每年被,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棄物污染的農田高達十幾萬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幾百億。而且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將這些污染消除。
3 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科學家提出,通過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規律,利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將農業與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進行緊密的結合,發揮傳統農業的優點以及現代文明的成果,使得人工生態工程與自然有機結合,實現資源與經濟的雙贏,實現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種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對于解決環境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結合循環經濟理論,生態農業對農業生產中的水,點,土地,種子,化肥,農藥等各個要素進行了統籌規劃,統一安排,是能夠以最小的消耗發揮最大的效益。并且將循環農業生態系統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環境效益的最大化以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循環經濟的模式適合生態農業發展。將循環經濟與生態農業相結合,具有可行性,下面將從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1)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兩者都是利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原理,按照自然規律,在環境可承受的限度之內使得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將經濟效益與環境進行統籌規劃,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的重點都是循環可持續。兩者都是將充分的利用資源,產品使用之后再進行回收利用,在循環中創造價值,在循環中創造收益。
(3)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都是為了最大的實現經濟價值并且要求可持續發展。在當今社會,自然資源、能源、環境污染都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要想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采取循環經濟的模式。而生態農業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才提出的,使用有效的資源,使得農業能夠產生最大效益,能夠可持續。
把握循環生態農業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整體效應。生態農業是一個有著多重結構的復雜系統,系統的各個部分相互交織和影響。為了實現1+1>2的效果,就要充分利用各要素的價值,引導生態農業系統向著最有效的方向構建。山上種果樹,林中放牧,山下是良田,吸引生態旅游,這就是生態農業很好的例子。
(2)相居而安。這一點是人工模擬生態環境所必須把握的一點。需要結合不同地域的不同特點,根據不同生物的不同特點,建造一個立體的和諧的生物群落結構。使得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并且可以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另外,建立生態結構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利用,可以通過動物排泄物進行植物澆灌。
(3)種群演替。是指結合時令以及動植物的特點,由一種模式轉變為另外一種模式。這需要嚴格的把握環境的變化以及動植物的特性,使得交替能夠很好的進行。間作和套種就是很好地例子,當收割稻子之后種植豆類,不僅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也改善了土壤質量。
4 相關建議
(1)將循環生態農業產業化。生態農業的重點是各個環節的銜接,積極推進生態農業進行產業化經營能夠提高循環的效益。產業化之后能夠利用規模效應,降低經營成本。另外,產業化、規模化之后有利于各種新型技術的推廣,并且有利于建立品牌,對于經濟效益更是大有裨益。
(2)加強新型技術的應用。在進行循環生態農業的建設過程中,把握整個系統的動態,及時的了解各種信息的動態,提高轉化率都非常重要。應該積極的應用各種技術:通過信息化建設,使得能夠實時了解各種數據以及經濟動態,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另外,采用其他的先進技術對于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意義重大。
(3)政府進行政策保證以及法律保護。對于循環生態農業建設,政府應該進行積極扶持和保障。在政策制定上進行傾斜,在技術、資金、宣傳等等方面能夠給與相應的幫助。這對于生態農業的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政府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管理也有利于其發展。另外,從法律層面進行鼓勵,將會使循環生態農業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從制度上給與了很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趙國杰,杜翔,馮林安.基于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生態農業發展研究[J]產業觀察,2010(8):109-111.
[2] 吳天華.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環境導報,2012.
[3] 劉偉明.以循環經濟理念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技術模式[J].臺灣農業探索,2011(1):59-62.
[4] 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2013.
[5] 王春梅.農村循環經濟的特點與發展模式[J]山東省農業管理管部學院學報,2009:32-33.
[6] 馬慧,姜云,吳益萍.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北方環境,2013(1):2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