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榮華
摘 要:哲學本身固有的高度抽象性使得教師和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都會面臨一定的困難。高中生由于自身生理發育和知識結構完善的漸進性,其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發散思維等能力還比較薄弱,對于深奧、抽象、晦澀的哲學觀點還不能進行全面透徹的理解,這是在哲學課堂教學中無法回避且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本文提出以文為媒、以詩作境,在哲學課堂教學中妙用文學作品,消除學生對哲學的畏難心理,讓學生喜歡上哲學,進而能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簡單的哲學思考。
關鍵詞:哲學教學 文學作品 文為媒 詩作境
哲學一度被認為是“玄學”,認為哲學只是哲學家能涉及的領域。事實上,對于剛剛接觸哲學的高中生而言,哲學如同浩瀚銀河中的星星,新奇而又有些許遙不可及。恩格斯說:“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這句話告訴我們,擁有“思維著的精神”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作者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哲學學科和高中學生身心發育的特點,借助身邊的有效資源,利用文科班的特色陣地,以文為媒,以詩作境,探析文學作品在哲學課堂教學中的妙用,在此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一妙:妙在導入新課時
一堂精彩絕倫、引人入勝的課,應該有一個絕佳的導入。如果把一堂課比喻成一場戲,那么“導入”就如同戲的“前奏”,“導入”的成敗關乎整堂課的成功與否,正如“前奏”的精彩與否關乎一出戲對觀眾的吸引與否。利用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搭建橋梁和紐帶,進行一個恰如其分的導入,可以在極短的時間里聚焦學生的視線,吸引注意,打破思維的局限,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哲學強烈的探究欲望,拓展學生的思維,展現哲學學科的獨有魅力,對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妙用故事,誘發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是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門學科教學的成敗,某種程度上與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有密切的關系,如何激發學生對哲學的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原動力,妙用適當的故事進行導入可謂是應運而生。
沒有故事就沒有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故事書,每一個人的成長都伴隨著故事,高中生的學習也不例外。在一個個扣人心弦又飽含哲理的神奇故事的引導下,學生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提升學習激情,知曉學習任務,為課堂主體內容的實施做足鋪墊。
例如,在講到“美好生活的向導”一課時,教師講述了“把黑暗房間裝滿的最好方法”的故事:一個先生給他的兩位學生每人一個銅錢,讓他們每人買一樣東西,把這間黑暗的房間完全裝滿。一個學生買來許多干草塞了滿滿一屋子,先生搖頭嘆氣;另一個學生買來一支蠟燭,點燃照亮了整個房間,先生笑了。學生聽完后,感覺很神奇。緊接著,教師又拋出了幾個問題:為什么對同一個問題會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式?教師為何嘆氣又為何笑?思維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什么作用?教師因勢利導,很自然地引入本課的話題,開啟了學生的哲學學習之路。
2.鋪設情境,引導探究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哲學學科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很多哲學思想和觀點晦澀難懂,專業理論性較強,教師選擇適當的材料,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場景,給學生營造一種“人入境,境中人”的氛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迸發自我求知探究的欲望,在情感的自然流淌中,在情與境的水乳交融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內容時,教師先是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懸掛在山崖上的兩個人構成一種動態的平衡”創設情境:你若是圖中的筐中人,你敢點嗎?為什么?拴在一根繩上的兩人是一種什么關系?學生非常感興趣,紛紛暢所欲言。
又如,今年是汶川大地震六周年,學生對當時的慘烈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利用這一情愫,教師選擇央視《新聞調查》中的一個片頭旁白創設情境“我們在上面,你們在下面,我們永遠在一起”,觸發了學生的回憶和思考,在淚光閃閃中完成了對“上與下”的感性闡述后,水到渠成地引入本節內容。
二妙:妙在突破重難點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類的思維能力也是在“質疑—解疑—新的質疑—新的解疑”中不斷循環、不斷前進的。對于哲學的學習,由于受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有學生主體的立場、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往往會出現諸多的困惑和疑問。高中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辯證概念發展較早,辯證判斷其次,辯證推理出現最晚;發散性思維的變通性較難,發展較慢;獨創性思維難度最大,發展最慢。在哲學課堂教學中適當引用詩、詞、歌、賦、散文、名言、俗語,教師再加以直觀且富有渲染性的表述,可以以形象生動的手段縮短學生的思維時間,巧妙化解難題,加深學生對哲學重難點知識的理解,進而歸納分類,舉一反三,達到神奇的效果。
例如,當教師講授“意識的作用”一課時,引用古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復制現在、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同樣,引用《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來表達對朋友的勸慰,可以讓學生從情感層面和內心深處真正體驗到“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的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
又如,教師講授“矛盾的基本屬性”一課時,用赫拉克利特的“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來詮釋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用史伯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直譯出“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同一以對立和差別為前提”;用《菜根譚》中“有妍必有丑為之對,我不夸妍,誰能丑我?有潔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中妍與丑、潔與污的關系,巧妙地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斗爭性寓于統一性之中”。
再如,教師在講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課時,可以引用“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句出自古語“一種相思兩地愁”,意思是說雖閑愁兩處,而相思卻是一樣的。宋代詞人范仲淹的《御街行》中“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也是化用此句。通過對這些詩句的品讀,于詩情畫意中品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的韻味。在講授“矛盾特殊性的三個表現”時,可以引用三則材料:①《三國演義》: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不同事物不同矛盾)。②《求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愛國主義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只有不同矛盾)。③俗語:買賣雙方,買者求物美價廉,賣者求好賣高利(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其特殊性)。學生通過對材料的研讀感悟,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對知識的理解。
當然,學生在哲學學習中碰到的很難理解的知識點和關系點還有很多,在此無法一一羅列,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適當選擇緊扣教材的文學作品來幫助學生進行形象突破。教師所選的引入內容要具備短小精悍、經典貼切、直觀達意等特點,防止陷入為了引用而引用、不分主次、拖沓冗雜的陷阱,反而降低課堂效率。
哲學的知識浩瀚如海,哲學的體系紛繁復雜,哲學本身固有的高度抽象性使得教師和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都會面臨一定的困難。教無定法,教亦有法;學海泛舟,學無止境。作者在此班門弄斧,想以些許思考引發廣大同仁對高中哲學教學的共同關注。事實上,生活即哲學。學生時,哲學是教師講授的一門學科;長大后,哲學是與生活的一種融合;今天,作者發現,哲學不僅是一門學科和與生活的一種融合,更確切地講是一種領悟。讓我們帶上一雙慧眼,去發現和挖掘身邊的素材和資源,共同行走在幸福哲學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