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凌
大學生深入實踐才知環保部門不容易
9月來了,北京林業大學的呂圣典、李若愚總算松了口氣,他們剛向學校提交了各自的暑期環保社會實踐成果。與此同時,中國農林大學的李進耀也在埋頭為實踐報告做最后的修改。這個開學季,許多大學生都向所在學校交出了漂亮的暑期答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以環保作為暑期實踐主題,他們通過實施調研和考察走訪,了解當地環境變遷,思考這片土地上的環境問題。實踐不僅完善著這些年輕人的知識結構,提升著他們的綜合實踐和創新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自身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少同學感慨,環境保護事業和我們的實踐一樣,需要借助社會多方力量。
尋找幫手,依托課題,
使實踐更高效更有針對性
游說環保廳、走訪地方環保局、探路地方人民政府,呂圣典和他的10多個同伴開始了在西藏自治區的環保社會實踐。他們要研究西藏山南地區浪卡子縣的垃圾處理問題。這群在西藏人生地不熟的年輕人奔走了一日,總算取得自治區環保廳開具的介紹信。
“介紹信的用處真不小哩。”呂圣典感慨,他們在浪卡子縣一些鄉鎮的調查因介紹信而順利不少,例如申請查閱環保局有關資料等。
前往四川省海螺溝景區開展生態攝影的李若愚一行,除了爭取當地林業局的支持,以了解當地森林保護情況并獲得一些拍攝便利外,還尋求企業贊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對于生態攝影至關重要的拍攝設備該從何處尋?帶著項目策劃書,李進耀和同學拜訪了成都市內多家大型攝影設備營銷店。磨破嘴皮、連遭婉拒之后,他們終于收到一家影像設備直營店拋出的橄欖枝。
“同學們完善的項目策劃書說服了我。”這家直營店負責人邱先生表示。一方面,學生們的環保主題與企業文化相契合,另一方面,學生們對項目后期的作品巡展等策劃充分,讓邱先生感受到誠意與能力。
企業借此傳遞品牌文化,學生從中鍛煉自我,雙方實現共贏。這家直營店向李進耀提供了3臺價值兩萬元的單反相機,學生們則在巡展中以贊助商和友情合作商的形式宣傳企業。
為使調研更具科學性,赴內蒙自治區古科爾沁地區考察農村環境問題的李進耀一行,還申請科研機構提供專業指導。
這支團隊申報了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2014年暑期農村調研活動。這既為團隊帶來小額資助,也使調查針對性更強。李進耀說:“我們告訴村民,這是清華大學農研院設計、提供的調查問卷,希望了解農村真實情況,為制定農村政策作參考。許多村民特別愿意支持。”
“我們在近年的實踐中發現,大學生們越來越懂得尋求幫助、借力社會各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項目主管張靜蓉說。她多年負責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張靜蓉表示,不少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動用校友等人脈資源,主動聯系環保局、企業和科研機構,尋求資金、服裝贊助或專業指導。
這不是一場勇者空手套白狼的冒進。因為,它不僅緣于大學生群體敢闖敢拼的韌性,更是他們智慧的體現。大學生在完善項目方案的基礎上,嘗試挖掘與各方訴求的契合點,吸引眾多合作者和優質資源。
從義憤到理性,從稚嫩到成熟,
我們在實踐中成長
在學生們看來,與其說暑期環保社會實踐是對他們能力的一次鍛煉,不如說是一場全方位的洗禮。它拓寬了學生對環境事業、社會的認識,也暴露出他們的不足。
以呂圣典帶領的西藏考察團隊為例,為了一份介紹信,這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領教了一份社會經歷——碰軟釘子。
出發前,他們請學校老師支招,怎樣使調查事半功倍。老師的錦囊妙計是,獲得當地政府部門開具的介紹信。“但我們事先并未咨詢清楚,該找哪個政府職能部門開具。”呂圣典感慨,他們社會閱歷淺,對政府部門的分工和運作機制知之甚少,幾次找錯方向。“當時不免抱怨各方踢皮球,現在想來,如果多些了解,估計能少花不少冤枉功夫。”呂圣典反思,加之他們不太懂得如何與對方打交道,常常陷入被動。
而對李進耀來說,調查活動刷新了他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出發前,他對當地村民環境意識的預估本就不高。但實地走訪后發現,在這個地處偏遠的村落,人們的環境意識極弱,僅停留在“空氣好樹木多就行”的層面,根本不了解環保生活的重要意義。村子里基本沒有環境公共基礎設施,垃圾也沒有統一處理。
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曾義憤填膺:環境教育何在,環保投入何在?然而,深入調研后,學生們略有所悟:“只給村民做環境宣講是很難落到實處的。”村民對此重視度低、參與熱情不高,村子里的環保主要靠當地村委等領導帶頭做。同時,村里經濟水平落后,環保投入難免捉襟見肘。
在西藏的一個鄉鎮,呂圣典也經歷了從憤懣到理性的轉變。鎮上出資,將垃圾統一回收的業務連同一臺用于運送的拖拉機,承包給一位居民。但承包者為了節約柴油支出等,私自將每月5次垃圾收集,縮減為兩三次。義憤過后,呂圣典了解到,一方面,當地地廣人稀,監管難度大;另一方面,居民們環境意識淡薄,垃圾往往被隨意丟棄,不少垃圾箱形同虛設。
“環境治理是一項非常考驗智慧的綜合性工作。”呂圣典對環保工作的難處有了些體會。當地環保部門既需要制定更完善的監管制度,避免“好政策落實不到位”的現象,也要推敲更有針對性的宣教方案。僅就這兩個問題,呂圣典和同學們就在調研報告撰寫過程中,為了提出更具可行性的解決方案而絞盡腦汁。
據了解,直嘆“環保部門委實不易”的大學生并不在少數。他們在各地的暑期調查實踐中,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剖析和走訪,認識到環保工作的復雜性。一些學生反思,自己往日一股腦把問題歸咎環保部門,實在片面。環境問題涉及諸多部門,往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少學生表示,調查實踐后,當看到媒體有關河道污染等的報道時,他們少了幾分憤青思想,多了些理性思維。
組織者怎樣打造實踐平臺?
一個好的實踐平臺,可以將大學生的熱情最大化,并使之轉化為服務社會的正能量。那么,這樣的平臺應該如何打造?
找準切入點,實現雙贏
在許多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被納入學分考評體系,受到師生們的重視。北京林業大學等學校獨立組織學生,以實踐小隊為單位,開展項目申報、專家評估等,鼓勵并指導學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等機構則找準學生社會實踐的切入點,借力開展農村環境科普。“大學生有熱情、有精力,我們能提供經驗支持,二者聯合開展活動,可以實現雙贏。” 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負責人張靜蓉說。活動主辦方提供環境科普材料和技術指導,鼓勵大學生到農村開展調研與科普活動。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暑期農村調研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幫助青年學生體驗式參與到中國農村問題調查研究的整個過程,增強對中國農村的了解,提升他們的自主研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注重自我總結,創新提升
“我們不僅在增量,也在提質。”張靜蓉這樣總結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活動近年的新變化。這項活動始于2007年,每年舉辦一次。除了不斷擴大科普范圍,主辦方和參與學生也在努力提升其效果。例如,他們逐步嘗試細分受眾,并針對受眾群體特點,采取不同的科普策略。今年,大學生們的科普重點就放在了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上。
清華農研院也在不斷總結歷年活動經驗,努力提升活動成效。針對前兩年活動中暴露出的問題,例如,非涉農學科專業學生對問卷理解不透徹、影響調研成果等,主辦方今年組織學生,就問卷內容展開培訓和解釋,務使學生深刻領會問卷意圖和調研方向。
北京林大也另辟蹊徑,以學生實踐活動牽線,將當年為學生提供支持的部分企業和科研機構,納入下一年學生實踐基地推薦名錄,開展深度合作。
學生在活動中收獲知識與技能,活動也借此拓展平臺、不斷提升。正如一位活動組織者所說,只有不斷自我完善的活動平臺,才能吸引更多學生的參與。
建反饋機制,讓研究成果落地
吸引學生參與的一大重要法門,在于建立反饋機制,讓大學生的研究成果落地。
以往,不少大學生實踐成果眾多,卻只付之一紙活動報告,或被收錄進論文集,未能反饋給當地政府,給予實踐和決策參考。有學生覺得可惜,也有的諷之以“自娛自樂”,沒了調研的干勁。
對此,清華大學農研院將學生暑期農村調研成果整理篩選,將優秀成果匯集出版或進一步整理為政策建議報告,積極為國家和地方“三農”問題科學決策提供參考。近年來,一些優秀學生調研報告還被收入農研院主編的《“三農”決策要參》,報送政府有關部門參考。
成果落地讓學生感受到自身調研的價值,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一位學生表示,他格外嚴謹地對待調研中的每一處細節,做到精益求精。“因為,每一個細小的數據,都可能為推進我國環境事業
助力。”
(責編:張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