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萍
[摘 要]清末民初時期,在社會形勢轉變的壓力下,晚清政府不得不在官立學校中開設外語教育,以滿足外交、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需求。隨著外語教育經歷從無到有,其教學模式也在摸索中逐漸發展成熟,本文從教學觀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初探清末民初時期外語教育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清末民初;外語教育;教學模式
引言
從清末民初中國首次開設外語教育,發展至今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今天外語教學模式已日趨成熟,探究清末民初時期外語教育的教學模式對當今外語教學改革仍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們社會思想觀念的影響。
一、清末民初學校外語教學觀念的發展
在引進外語教育之初,清朝政府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頑固派在思想上依然保留原有的閉關自守思想,不能客觀地意識到當時國內外形勢的的大環境,對外語持有強烈的排斥觀念,認為在京師同文館開設外語教學是對中學的背叛。而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認為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科學技術等方面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而外語則是向西方國家學習的必由途徑。雖然最終洋務派在這場爭論中獲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是報考同文館外語的學生則受到了世人的譏諷。
在開設外語教育之后,洋務派意識到單純的學習西方語言并不能從根本上實現求強求富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教學觀念上把外語作為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工具和手段,在這個思想觀念的影響下,一大批外語人才被培養出來,涉及翻譯、外交、軍事等諸多領域。
甲午戰爭戰敗之后,社會上掀起了學習外語的高潮,晚晴政府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一度增加,培養出既懂外語又通西學的綜合人才成為當時學校外語教育的新要求。之后當時的教育家也提出見解,認為只有通過外語學習西學才能更好地發掘西學精髓。
二、清末民初學校的外語課程設置
以官辦學校為例,同文館是當時主要的外語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以漢語和外語為主。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中國近代教育的教學目標由最初的“求強”向“求富”轉變,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同文館在課程設置上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語言類課程,逐漸增設了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理等課程。學制也定為八年,在八年期間,學生要用外語直接學習,對西學的教授也全部采用西學,這也成為同文館外語教育的一大特點。前四年主要是英語基礎課程的學習,主要包括對外語語法、拼寫、句子、回話等基礎知識的練習,以及用英語教學的西方歷史地理等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在這一階段之后,學生開始進入專業提高階段,課程設置在深度上有所加深,用外語教授的學科也由社會學科發展到自然學科,這種穩打基礎,后重提高的課程設置方式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上海同文館是最早教授西學的官立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最初就開設了英語、幾何、天文、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并將課程劃分為兩個階段。整體來說與京師同文館的課程學習大同小異,分為上班和下班,第一年是下班,課程上主要學習西學基礎課程,同時對西方的語言文字等課程的學習也比較重要。學生下班畢業之后,根據成績,表現優異者可以順利進入上班繼續學習。上班的課程設置于下班有所不同,不僅要繼續加深對下班課程的學習,還必須學習一門專業課程。同樣,對專業課程的學習也是由西教習用外語直接教學。
自強學堂方面,以張之洞在湖北的教學改革為先導,課程設置上只保留了外語一門,教學內容則是科學和商務,這種課程設置可以實現外語教學在專業課程中的有效應用,將科學、商務貿易等專業課程與語言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這種課程設置也成為了清末民初時期的主要模式。
透過清末民初時期外語課程設置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規律:首先,外語學習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將外語教授與專業課程學習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強化外語的實際應用效果,另一方面更好的學習西學的真諦。其次,在課程學習上系統性比較強,都是經歷從基礎課程學習到專業課程加深的過程,在基礎學習階段,以語言的學習為主,而到了提高階段則更加重視外語在專業課中應用。第三,外語課程設置的實用性比較強,學校在設置課程時完全以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基礎,并隨需求的變化而調整。洋務運動時期的社會需求是求富求強,因此學校課程以軍事、技術為主,到了戊戌維新時期,課程則調整為商務貿易為主。到了新學制實施之后,外語課程的教學以培養社會人才為主,課程方面也涉及到了社會自然科學的許多方面。
三、清末民初學校的外語教學方法
1、語法翻譯教學法
清末民初時期,我國學校對英語的教學普遍采用語法翻譯教學法,這也是當時歐洲最為流行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就是通過中文與外文之間的翻譯訓練,達到學習外語的目的。這一方法最早在京師同文館實行,同文館將翻譯西書作為一項教學內容,在完成了基礎學習階段后,高年級的學生必須要學習翻譯西書。十九世紀末期,教會學校在國內盛行,同樣采用語法翻譯法的方式學習外語。
2、古安系列直接教學法
這一教學方法初次被提出是在1905年,由黃念美教授在中國教育會第五屆年會上提出。當時并沒有明確的命名方法。古安系列教學法被提出后,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最大的優點就是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在這個教學方法中,教師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但授課的生動性也大大提高了。
結論
清末民初時期外語教育的教學模式雖然并不健全,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是比較合理的,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始終遵循以社會需求為基礎的原則,保證學校的外語教育與社會需求相接軌,注重語言教學與專業課程的結合運用。在這一明確的教學目標下,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紹杰.晚清外語人才培養特色及其當下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02)
[2]喬輝.舊中國高校英語教育特點研究及其啟示[J].中國考試.2014(06)
[3]張偉紅.外語人才培養與教育科研實證研究[J].管理工程師.20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B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