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煒+徐洲
[摘 要]從史地角度,分析探討戰國中晚期秦統一過程中領土擴張策略及其地緣影響。認為秦統治者對函谷關東西兩邊分別采取了史地背景及內涵不同的領土擴張策略。秦國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與地利因素、變法改革、地緣政治、文化融合等有關的地緣因素,它們與其它統一因素相互結合,共同促使秦統一了天下。
[關鍵詞]秦;統一原因;史地因素;領土擴張策略;地緣影響
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天下漸失大一統格局。后經春秋五霸爭戰,及戰國七雄兼并戰爭,最終由秦統一了天下。其間歷程可謂漫長而復雜。從不同角度看,秦統一原因顯然很多。究竟哪些因素最終導致秦統一了天下?為何是秦國而不是由其他強國來統一?本文將從史地角度,分析探討秦統一過程中的領土擴張策略及地緣影響。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地利因素雖舉足輕重,但也要與天時、人和等因素相互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其作用。我們認為,正是與地利相關的所有因素相互結合并綜合起來,共同產生影響并發揮其作用,才最終促使秦統一了天下。
一、秦統一前史地背景
西周末,秦人尚為西部弱小民族,其祖先屬西遷華夏族一支,國君嬴姓,封秦邑,最初在陜甘邊界,屬華夏邊地。據載,西周末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遂使秦人進入關中西部。春秋中期,秦仍為西陲小國。此后秦穆公積極爭霸,使秦成為僅次于晉楚之強國。
秦人立國之初,稱霸思想便已嶄露頭角。公元前747年,秦文公在陳倉遇“陳寶”奇石,后建“陳寶祠”以祭祀神石。其傳說反映出秦人早已有稱霸思想。此外,這一思想還體現在秦都邑及陵墓中。如秦都雍城附近,秦王陵園之規模、布局可謂前所未有,體現出秦君王之霸氣及窮奢極欲;當時雍都規模已與漢長安城不相上下,反映出秦早已突破西周禮制束縛,急欲稱霸天下。
周平王賜秦襄公封地僅限“岐以西之地”,但秦寧公后,秦疆域已遠超此范圍。寧公二年(前714年),遣兵伐蕩社,亳王逃至西戎(今隴山以西),使秦勢力范圍向東大為擴展。武公元年(前659年),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武公十年(前649年),伐邽、冀戎,初縣之。又滅小虢。至此,秦疆域從寶雞附近狹小范圍向東擴至華縣,向西則達甘肅天水。
秦繆(穆)公為向東擴張,與晉君結為姻親。當晉遭遇糧荒時,秦向其輸送糧食,“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史稱“泛舟之役”。由此秦勢力成功抵達黃河以東,首次與華夏諸國并列,大大提升其地位。
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遂成春秋五霸之一。后秦孝公稱“昔我穆公,……西霸戎翟,……甚光美”。
秦穆公后,秦實力又趨下降。直至戰國商鞅變法,終有所改變。經變法,秦實力越發強大,不斷蠶食周邊部族和諸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始稱王。公元前260年,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軍,秦由此威震天下。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征服六國。僅用十年,秦已統一天下。
二、秦在函谷關以西擴張策略及地緣影響
秦統治者在函谷關以西,先后采取立都關中、稱霸西戎、吞并巴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步驟,以實現其領土擴張目的。
1、秦人定都關中
秦德公元年(前709年),初居雍城(今陜西鳳翔南)。從春秋至戰國,秦都城不斷向東遷移,但一直未離關中,直至最后統一天下。
古人早知立國選址重要性。對秦人來說,關中一帶“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1)利于其生存和發展。關中平原地勢低平且河網密布,為古代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其“厥土唯黃壤,厥田上上”,(2)便于耕作。古時氣候也比現在溫暖濕潤,長安附近“蕩蕩乎八川分流”,其流量都大過今天,皆可行船。關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保?)其東部有桃林,“廣闊三百里”。關中南北各山中還有銅、鐵等可資利用??傊?,關中早期所具有的天然環境,為秦國后來崛起直至統一天下提供了優越自然條件。
關中自古有藍田人、大荔人、半坡人、姜寨人,形成早期原始農業。從夏商至西周,其農業又獲長足進步。周人始祖棄因善農耕聞名,被尊為后稷。周人吸收殷商農業經驗及重農傳統,由此奠定關中農業基礎。
西周青銅器制造也很發達,岐山附近曾現大批青銅器,數量、種類多,且品質極高,樣式精美。
從原始社會至西周,關中農業、手工業持續發展,創造出高度物質文明,為秦文化取得更大發展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秦人入關中后,不斷吸收、繼承周文化及其農業經驗,逐步擴大關中農業生產,使其在關中立足。戰國以后,秦不斷吸收法家治國理念,經變法改革最終崛起。秦人通過開鑿鄭國渠,大增關中灌溉面積,使關中成為“天府之國”,為秦立都于此奠定了重要農業基礎。在《貨殖列傳》中,關中屬山西經濟區,其耕地僅占當時天下三分之一,但人口卻占十分之三,財富更占到十分之六。說明當時關中具備了立都經濟基礎。
關中軍事上易守難攻,東有黃河,南有秦嶺,西為隴山,北有黃土高原,易于設防。自古稱四塞之地,東有函谷關,東南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可謂固若金湯,一夫當關。故有利于秦在戰爭中取勝,使秦不斷壯大直至統一天下。
從函谷關向東,是秦通往東方主要通道。此地原屬魏,后經多次爭戰,秦奪此關。由此秦進可攻,退可守。戰國中后期,中原諸國曾多次合縱對付秦,秦軍總能憑借此關,多次挫敗聯攻。此關東南還有武關,為南側翼關,秦軍把守住武關,就可掌握攻楚之主動權。關中西南大散關自古就是秦蜀咽喉,是秦關中與漢中、巴蜀之交通要沖。秦國守住大散關,就可保證秦統一六國時無后顧之憂??傊?,關中具有獨特軍事地理優勢,使秦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由弱變強直至統一天下。
2、稱霸西戎
此“西戎”是指春秋時期秦西部戎翟之族。秦人在關中擴張勢力后,又進一步向西擴張。秦穆公通過熟知西戎之由余,了解其山川風俗,巧施妙計,分兵合擊,最終征服西戎,擴地千里。
稱霸西戎對春秋秦國發展影響很大,它加速了秦內部民族融合,使秦“與戎翟同俗”;還有利于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秦統一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此外,使關中以西部族由分散走向統一,此前易受破壞的農業生產得以恢復,為秦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國中晚期,秦國吞并巴蜀后,又大舉向義渠進攻,再次向西北大大擴展其勢力。
秦穆公稱霸西戎也使秦之聲威遠名域外,以致秦逐漸成為西域各國、民族對中國之稱謂。如古波斯人稱中國為“塞尼”、“希尼”,印度人稱為“支那”,它們與英文“china”都應是秦之音譯;也有學者認為,這應與秦始皇驅逐匈奴有關。
3、吞并巴蜀
秦惠文王于更元九年(前316年)吞并了巴蜀兩國,由此與楚相交界,楚遂成秦東南之勁敵。秦滅巴蜀以前,秦楚蜀三國在長江上游都有其勢力。后經激烈爭論,秦最終決定吞并巴蜀。事實證明,這不僅使秦開拓了西南大片疆土,還增強了秦經濟實力,使秦得“擅巴蜀之饒”,增加了大量人口及勞動力,為此后進一步對付強楚及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物質基礎。
吞并巴蜀也使秦得以迂回楚側翼,從而對其江漢腹地實施兩面鉗擊。長久以來,楚一向是秦近鄰及大患,也是中原合縱領袖。秦欲東進,除攻韓國外,必先削弱楚。但楚在秦之東南,秦楚之間又有群山阻隔。秦若攻楚,不僅路遠,補給困難;而且韓、魏尚在楚側,對秦來說非常不利。但秦占有巴蜀后,楚就失去了西翼拱衛。巴蜀地處長江上游,物產豐富,秦占巴蜀后,可將其作為秦軍攻楚起點及補充兵員和軍事物資的戰略基地。從巴蜀順江而下,可威脅楚之郢都(今江陵紀南城)。此時,秦軍由漢水南下,就可形成對楚兩面夾擊之勢,楚必面臨亡國之危。
秦吞并巴蜀后,另派張若等治蜀。張治使巴蜀故地迅速發展起來,為秦此后進攻準備了充足物資??梢?,秦統治者當機立斷,因天時、合地利,及人和,故能聚集足夠人力、物力,使秦統一天下。
4、商鞅變法之地緣影響
戰國中期,中原諸國多已變法改革,而秦仍維持舊奴隸制,其風俗也較野蠻落后,以致被稱“秦之野人”。軍事上并不占優勢,面對魏國武卒等強兵,只有被動挨打。秦內部矛盾也開始加劇,推動秦逐步向封建制過渡,最終導致秦獻公至孝公時期出現變法改革。尤其是商鞅變法,對秦之強大及統一六國可謂影響深遠。
商鞅變法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在公元前350年。其內容包括: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等等。其中,獎勵生產有利于秦經濟發展;獎勵軍功有利于提高軍隊戰斗力;承認土地私有則使秦原有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如秦國準許受賞者以個人名義“名田宅”,名將王翦出征前,就曾向秦始皇請賞“田宅為子孫業”。
經變革,秦內部出現“家給人足”景象,秦百姓以多立軍功為榮,秦國實力也逐步變強。據載,秦自變法后實行二十等爵制,嚴格按軍功等級授予爵位、田宅。正因如此,秦國才能不斷激勵其軍民士氣,使秦軍戰斗力大大增強,故而經常取勝,由此不斷推動秦疆域向外推進。
商鞅變法推行的縣制,后發展為郡縣制,這對秦領土擴張影響深遠。通過郡縣制,不僅使秦牢牢控制住關中及西戎、巴蜀等地,而且對秦新占土地,秦也設郡縣加以管轄。如秦軍攻占楚郢都后,在江漢故地設南郡及云夢等縣,既鞏固其兼并成果,也大大加強秦楚文化融合。如江漢一帶的后楚文化就表現出明顯的秦文化特征。又如定陶、上黨等插花地,秦也設有郡縣。
三、秦在函谷關以東擴張策略及地緣影響
秦對六國土地采取了不同的領土擴張策略。面對中原實力各異、文化不同諸國,秦在不同時期采取了靈活有別的外交策略以實現其兼并目的,體現出秦對六國土地先近后遠、先易后難的領土擴張策略,由此逐步推進其文化融合。
1、商鞅孤立、打擊魏國策略
秦國經變法后,實力迅速增強,為秦孝公向東擴張提供了重要基礎。因秦魏疆界相交,故秦對魏有心腹之疾。秦孝公急欲收復河西,并借機向東擴張,遂采取中立楚、韓,聯合齊、趙,以孤立、打擊魏國之策。商鞅還建議尊魏為王,以麻痹魏惠王。認為可解除秦正面威脅,并使魏成為各國攻擊目標。魏惠王為滿足虛榮,竟自稱為王,其結果正如商鞅所料。
商鞅離間成功后,秦又與齊聯合,東西夾攻魏。公元前341年,魏軍在馬陵之戰中慘敗,從此實力大損,一蹶不振。商鞅遂提出伐魏以逼魏都東遷,并欺騙魏國主帥公子卬,將魏軍打敗,魏只能將河西割讓予秦以講和。由此,魏在齊秦夾攻中被逐步削弱,為秦向東擴張消除了一大障礙。秦也迅速趕超強魏,改變了原有劣勢。
2、張儀連橫外交策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繼立。商鞅雖車裂而亡,但秦仍維持原有路線?;菸耐鯊V納賢才,不久收復河西之地,使秦在戰略上處于有利地位。但也引起中原各國恐慌,最終六國形成“合縱”。為改變不利形勢,秦起用縱橫家張儀,采取“連橫”之策。
張儀原為魏國人,善長縱橫之術。他任秦相后,提出聯魏制楚之策,對魏采取邊打邊拉策略,使魏倒向秦。當時楚本已聯齊抗秦,張儀親赴楚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欺騙楚懷王,使其“閉關絕約”于齊。楚與齊絕交后,發現上當,發兵攻秦。但楚兩敗于秦,漢中郡也被秦占領,使秦關中與巴蜀連成一片,不僅消除了楚對秦威脅,也使巴蜀物資得以順利運出,對秦進一步強大起到關鍵作用。
此后,張儀又游說韓、齊、趙、燕等國放棄合縱,“西面事秦”。至此,張儀“連橫”策略大獲成功。而六國之間仍不時爭戰,以致最終被秦各個擊破??v觀秦惠文王一代,張儀貢獻就在于成功拆散了六國合縱聯盟。
3、司馬錯伐蜀取楚策略
公元前316年,秦西南之苴、蜀開戰,都向秦求援。此時,韓也來攻秦。于是秦王讓司馬錯、張儀討論,各有其主張。張儀建議秦與楚魏結盟,然后兵臨兩周,聲討周王,迫其交出九鼎寶器,進而挾天子以令天下,建立秦之霸業。但兩周雖小,周天子與周鼎尚在,各國皆暗中窺視之;而秦軍尚無絕對優勢取勝,如過早實施其戰略以打破中原均勢,勢必使秦成為眾矢之的,促使其他大國合縱攻秦,最終使秦陷入被動。
司馬錯則提出通過“富民”、“廣地”、“博德”,以實現帝王之業。他認為“得蜀則得楚”,還提出“名實兩附”觀念,即攻蜀名正言順,反之則有“惡名”,且得不到實際利益,并會招致諸國援韓救周,給秦帶來極大危害。
4、魏冉蠶食韓魏、削弱齊楚策略
國國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繼立。張儀被迫離開秦國,其連橫外交隨之中斷。秦武王將韓作為首攻目標,攻占宜陽,韓西界門戶頓開,為秦進一步實施蠶食策略創造有利條件。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繼立。魏冉為昭王之舅,又有立儲之功,故多次出任秦丞相,他積極推行蠶食韓魏、削弱齊楚之策,使秦領土向中原又大為擴展。
秦昭王十二年(前295年),魏冉以白起為將,加緊對韓魏兩國攻伐。經伊闕之戰,秦軍大敗韓魏聯軍,斬殺24萬人。此時,齊滅宋之舉也引起東方諸國震恐,于是燕聯絡諸國,共同伐齊。秦昭王二十三年(前284年),秦軍隨諸國伐齊,齊軍慘敗,齊湣王被殺。經此打擊后,齊國也一蹶不振。此役秦把陶邑收入版圖,成為秦向東擴張重要基地。
此后,魏冉認為魏乃天下“中身”,攻魏則首尾必救,不如先擊楚。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都。楚頃襄王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之后又遷都壽春。楚國既敗,白起又轉攻三晉。魏在秦打擊下,其西境被大量蠶食,逐漸失去抵抗能力。至此,六國中唯有趙能與秦相對抗。
以上魏冉貢獻在于通過攻韓楚魏,使秦獲得大片領土,同時削弱齊趙,使秦在力量對比上逐漸取得優勢,由此進一步推動秦統一進程。
5、范雎遠交近攻策略
因魏冉將陶邑據為己有,欲成“五伯之事”。于是魏人范雎晉見秦昭王,指出穰候不忠,而秦兼并戰略也不正確,還舉例佐證其觀點,建議秦昭王實行遠交近攻策略。因韓魏地處天下之樞,故先使其與秦和好,后威逼趙楚,并使強齊屈服。對韓魏,范雎認為應先攻韓,因“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故秦對韓有心腹之疾。范雎又提出“勿獨攻其地,而攻其人也”,注重以離間手段分化、瓦解敵人,消滅敵有生力量。
秦昭王采納范雎建議,先攻心腹之疾韓國,又與趙爭奪韓之上黨,由此引發長平之戰。秦巧施反間之計,共殲滅趙軍45萬人,給予趙毀滅性打擊。此戰使秦成功削韓并重創趙國,為秦統一掃清了最后障礙。
范雎“遠交近攻”策略是在秦統一條件初步具備、軍事與外交謀略漸趨成熟背景下形成的一整套外交及領土擴張策略,標志著秦統一戰略已趨成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眾多強國均未能完成統一天下之任務,而秦卻能最終統一,顯然并非偶然。秦人以函谷關為界,始終立足關中,并向周邊西戎、巴蜀地區擴張,作為秦后方基地和攻楚之戰略要地;在函谷關以東,秦國對六國土地采取了先近后遠、先易后難的領土擴張策略及原則,由此逐步推進對六國故地之兼并及文化融合。在此過程中,先后形成了一系列與秦國地利因素、變法改革、文化融合等有關的地緣因素,它們與其它統一因素相互結合,共同促使秦統一了天下。
參考文獻:
[1]孫斌來.秦統一六國原因的再探討[J].人文雜志,2003,(01).
注釋:
(1)參閱《荀子·強國篇》。
(2)參閱《尚書·禹貢》。
(3)參閱《漢書·地理志第八下》(卷二十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