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溢紫
以前還住在舊屋里的時候,我常常到那個小院里去。院子里住著一位老人,院子中央矗立著一株巨大的黃角樹,黃角樹周圍總是鋪著一層厚厚的落葉。屋檐下還放著一把藤椅,我時常見到老人獨自一人坐在藤椅上,盯著簌簌飄落的葉子看。
我沒怎么見老人笑過,即便是笑了,也只是一瞬,很難持久。難得一次,老人笑了整整一天。
老人并不是孤家寡人,他有一個兒子,兒子長期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一年也就一兩次,一次也就三五天。只有兒子在家的時候,老人才會多笑笑。
那天一早,我照常去院子玩,黃角樹的葉子又掉了一地。
老人站在小院的門口,張望著,整個人看起來比平常精神多了。不一會,一個男子拉著一個女人走向了小院。男子熱情地擁抱了一下老人,然后走進小院,我清楚的看到老人笑了,還笑得非常開心。因為他兒子回來了,還帶著自己的女朋友。
這天,老人似乎有忙不完的事,進進出出,做這做那,唯一不變的,就是臉上的笑容。
第二天,我路過小院門口,聽到里面有吵鬧聲,就站在門口觀望,那個女人從里屋竄出來,出門便走了,男子一氣之下,把杯子摔了。一塊一塊的碎玻璃散在地上。老人臉上的笑容消失了,渾濁的眼睛更蒼老了,他一聲不吭,佝僂著腰拾地上的碎玻璃。看著自己的父親,男子苦著臉進了屋。我立刻去幫老人拾玻璃,老人顫抖著聲音自言自語:“人老了,不中用了,遭人嫌棄。”聽了老人的話,我無比難受,一不小心,把手指劃破了。
風在天地間呼嘯,黃角樹的葉子快掉光了。
回家后,父母很快發現了我劃破的手指,媽媽讓我坐下,細細的給我處理傷口,還一邊斥責我,爸爸則坐在一旁,盯著我的手指。看著爸爸的眼睛和媽媽小心翼翼的動作,心中有種莫名的滋味。
我想起一句廣告詞——“陪伴,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如果我以后也離開了父母,他們也會像老人那樣鮮有笑容嗎?他們習慣了為我們操心,我們也習慣了他們的關心。當一切成為理所當然,我們卻忽略了最本質的血濃于水的親情。
在老人們的心中,承歡膝下,共享天倫之樂就是最大的幸福。這么簡單的要求為什么顯得那么難?
(指導老師:陳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