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珊
摘 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視為“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倫理的基石。“孝”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個人、家庭、國家,貫穿仁、禮、忠、信等人倫、教育、政治各社會領域,涵蓋民俗禮儀、國家法規(guī)進而上升到制度體系。所以,傳承并實踐孝道對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孝 道德教育 制度體系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236-01
1 “孝”是規(guī)范人倫的根本
儒家實質上也是一種人學,它包括培養(yǎng)人、造就人、完善人幾個方面,在儒家文化中的人是倫理關系的主體,具有理想人格和道德素養(yǎng)。而“孝”是一切道德標準實現的前提,它又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戚鄰居、師長同學等等社會關系中人情倫理。要實現人際倫理的規(guī)范就必須了解何為人倫規(guī)范,怎樣做符合人倫規(guī)范,那么,以“孝”做起便是起點。
《論語》中對父母真誠、奉養(yǎng)之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這兩段話分別是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現在所謂的孝,只是說能贍養(yǎng)父母就行了。就是犬馬都能得到飼養(yǎng),如果對父母不敬,贍養(yǎng)父母和飼養(yǎng)犬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子夏問孝時,孔子說,“難的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飯給父兄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孔子提出的疑問是其不贊同的表現,由此可見,如果對父母的物質供養(yǎng)算是孝,那么也是膚淺的孝,對父母的孝不僅僅要供養(yǎng),還必須要“敬”,要求子女應該對父母懷有真切的敬意,從內心上敬仰父母,盡可能地保證其身體健康精神愉悅,第二則,基本告訴我們如何讓父母得到“精神贍養(yǎng)”。“色難”,集中告訴我們,子女在父母面前的態(tài)度、神色,是直接影響父母的內心感受。如果子女能和氣、愉悅地敬重父母,老人就會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和滿足。發(fā)自內心的敬愛之情是人們道德情感的基層,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于養(yǎng)老、敬老的觀念和方式都有變化,而無論怎樣發(fā)展,對“孝”的踐行都應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考慮,并有效的結合起來。若單純用是否能養(yǎng)來判斷孝與不孝也是片面的。
2 “孝”是實施教育的基礎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對我國古代的文化和教育的傳播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其重視家庭內部尊親的基礎上。便形成家庭這樣一個道德小單位。這種以家庭為主角的社會道德教育方式被廣范實行,成為約定俗成的道德教育。
2.1 “孝”是淳樸的教養(yǎng)
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同于別國的一個驚人現象,那就是避免了全社會性的宗教。歸結原因,還在“孝”上,什么宗教都難以改變這個千古一貫的信念和觀念。“教”字從“孝”從“文”,足以表現出古人對教育的本意是以孝為本的,把宣揚出“孝”行是教育的本質個首要任務。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這一點出現多次是孔子強調父母生時,看兒子是觀察志向,父母去世了,是觀察他的行為。意思是父親在世時, 讓真情自然流露。這會讓人有些疑問,為什么規(guī)定“三年”,根據王世明先生的理解;“一個人為成年之時,當然需要父母的呵護,而這又正是人樹立志向的階段,當然要給予幫助知道,以成全子女所立之志。…… ‘父母觀其志則是說子女成年以后,就可以不再事事靠父母,而主要看自己如何做人做事。…….貫穿了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責任和義務,是父輩的引導和子女的繼承。”體現出子女對父母生前志向的繼承與完善,《說文解字》對“孝”的內涵也作過這樣的敘述:“子承老矣。”“三年無改于父道”具有明顯的子承老的意識,所以我們理解的孝并不僅僅是奉養(yǎng),禮待、緬懷更為重要的是志向的繼承與發(fā)展。況且“三”并非現在所說的三年,應為虛指,甚至是一生都不改變,是實現終生孝敬的體現。
2.2 “孝”是感激的回報
在《論語》中,所涉及孝的有二十幾處,也往往體現出“報恩”的思想傾向,是一種感恩心理特征。孝敬老人最初也是因為報答養(yǎng)育之恩,這是“孝”最原始的起點,發(fā)展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論語·孟子·孝經·爾雅》)﹝11﹞推崇的都是一種感恩和博愛的思想。同樣,為什么我們會這樣誠心誠意的對父母,愛父母。孝敬父母,不言而喻,天下所有父母對子女的關愛、疼惜是無微不至。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切如意,所以,父母關心的不僅有子女身體的健康,還有心理的健康,擔心子女是否走正道,是否成才。倘若下一代沒有出息,家庭自然也就沒有多大希望,而若家庭這樣落魄,父母生活自然苦上加苦,了解到父母的用心,我們應該會懂得怎樣做。《論語》有: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憂”。(《為政》)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里仁》)
這段話就進一步告訴我們。子女在父母生時力行孝行,不犯刑律、不做冒險的事,不做不義的事,以免父母為自己的過錯和安全擔驚受怕。另一方面,父母年齡大了自然會生病照顧不好自己,遇到困難自己難以解決,因而子女最好能守在父母身旁。即使要外出也不能在外逗留過長時間,心中要常常記掛父母的年齡、生日。為他們的身體健康長壽而祈禱。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便是對父母最樸實的回報,心理的安慰遠遠甚于物質的享受。此處孝并沒有一個硬性規(guī)定的標準,而重在“心安”,讓自己的良心來審視自己,自覺的遵守這種人性化的道德教育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 錢遜.論語·學而,論語譯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21,28.
[2] 錢遜.論語·為政,論語譯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37.
[3] 王世明.孔子思想鉤沉[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77.
[4]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98..
[5] 焦杰校點:論語·孟子·孝經·爾雅[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8.
[6] 論語·里仁,論語譯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66.
[7] 黃俊杰.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