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平
摘 要:探討利用RTK(Real-time kinematic實時差分定位)進行水深測量實現無驗潮模式的方法,并與常規的有驗潮的方法進行了比對,得出了有益的結論。
關鍵詞:RTK 水深測量 原理
中圖分類號:P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054-01
常規的水深測量需要進行驗潮,以便在測量的水深值中加入水位改正。這在測量區域較小、海況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在測量區域較大、潮差風浪等因素比較復雜的情況下,不但驗潮工作量大,而且水位改正的精度往往并不理想,直接影響了水深成果的質量。
利用RTK進行水深測量,可以實現無驗潮模式,即不用專門驗潮,在測量過程中直接測得了水位改正值。同時,利用RTK還可以測定測量中船的姿態,即可以進行船姿改正以及減少風浪對水深測量的影響,從而提高了水深測量成果的精度。在風浪、潮差較大的區域測量作業時,RTK的作業優勢尤為明顯。
1 RTK水深測量的原理
為地面上任意一點的正常高h與大地高H和高程異常ζ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h=H-ζ (1)
由式(1)變換可得到RTK測量技術獲得流動站點正常高的數學關系式為:
hb=ha+(Hb-Ha)-(ζb-ζa) (2)
式(2)中ha、hb分別為基站(已知點)和流動站的正常高;Ha、Hb分別為基站和流動站的大地高;ζa、ζb分別為基站和流動站的高程異常,它通過測區范圍內建立的高程異常擬合模型換算得到,一般可采用平面(三參數)或二次曲面(六參數)擬合方法。
從圖1可以看出,依式(2)計算出hb只是水面正常高,要得到水下地形點的正常高可按以下關系式計算:
hs=hb-HT1-HT2 (3)
式(3)中hs、hb分別是水下地形點的正常高及其對應的水面正常高;HT1、HT2分別是測深儀的吃水深度和測量的水深。
2 測量實施
在某新港擴建工程旅游休閑區項目水深測量任務中,針對利用RTK實時測量替代人工或自動驗潮進行了實地水深測量比對,分別用常規驗潮和PTK實時測量(無驗潮)對同一區域進行了兩次水深測量。
在測線的布設上,根據當地的水流方向和風向等因素來考慮,采用東西向布設主測線,測線間距為10 m。檢查線測量方向為垂直主測線布設方向,測線間距為50 m。
在水深測量時將RTK移動站架設于換能器正上方,這樣消除了定位點與測深點之間的偏差,然后將RTK移動站與基準站進行實時差分動態定位。
測量中,外業技術員同時注意測深儀工作是否正常,測深系統水深卷上的回波信號是否清晰,吃水線是否漂移,保證測深系統在穩定的情況下測量水深。另外在測量過程中及測量完畢后均對測深系統進行了檢測,其比對誤差小于0.1 m,滿足規范規定的精度要求。
外業測量結束后,均對定位數據文件進行仔細檢查,使其定位點數與測深卷上的打標點數保持一致,所有數據歸化到統一坐標系中,內業按成熟的水深測量軟件輸出水深值出圖。
為了驗證本項目研究的可靠性,我們在利用RTK進行無驗潮模式水深測量的同時,還按常規的有驗潮站的模式進行了同一地區的水深測量。設置了一個驗潮站進行水位控制,驗潮站設在新港碼頭,標高為5 m(當地理論深度基準面起算)。人工驗潮每10 min觀測一次,與測量時間同步。驗潮資料的記載按驗潮手簿中“驗潮及其手簿填寫規則”執行。本測量區域采用單站驗潮水位改正的方法進行。需要強調的是,這次常規水深測量方法是在海況非常理想的情況下進行的。
3 成果比對
為了保證水深成果的質量,我們對兩種方法的結果進行了有益的比對。其比對的結果是:
(1)比對重合的水深點數:6349個。
(2)互差小于20 cm的水深點數:5663個占89.2%。
(3)互差小于30 cm的水深點數:6349個占100%。
(4)平均差值:6 cm。
全部比對點互差值按規范規定均未超限,符合較好。
4 結論
(1)利用RTK與數字測深儀同步觀測, 解決近海水下地形測量時水位同步采集,實現RTK無驗潮測量,其測量結果精度是可靠的。
(2)利用RTK與數字測深儀同步觀測,還可以進行船的姿態改正以及減少風浪對水下地形測量的影響,進一步提高測量成果的質量。本次因其他原因沒能專門進行船姿測量,很遺憾。在風浪、潮差較大的區域測量作業,RTK將顯現出巨大的作業優勢。
(3)利用RTK姿態測量數據能夠在動態環境下,獲得cm級甚至mm級的水平定位精度和cm級的高程定位精度。
參考文獻
[1] 梁開龍.水下地形測量[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2] 《水運工程測量規范》JTS131-2012[S].endprint
摘 要:探討利用RTK(Real-time kinematic實時差分定位)進行水深測量實現無驗潮模式的方法,并與常規的有驗潮的方法進行了比對,得出了有益的結論。
關鍵詞:RTK 水深測量 原理
中圖分類號:P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054-01
常規的水深測量需要進行驗潮,以便在測量的水深值中加入水位改正。這在測量區域較小、海況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在測量區域較大、潮差風浪等因素比較復雜的情況下,不但驗潮工作量大,而且水位改正的精度往往并不理想,直接影響了水深成果的質量。
利用RTK進行水深測量,可以實現無驗潮模式,即不用專門驗潮,在測量過程中直接測得了水位改正值。同時,利用RTK還可以測定測量中船的姿態,即可以進行船姿改正以及減少風浪對水深測量的影響,從而提高了水深測量成果的精度。在風浪、潮差較大的區域測量作業時,RTK的作業優勢尤為明顯。
1 RTK水深測量的原理
為地面上任意一點的正常高h與大地高H和高程異常ζ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h=H-ζ (1)
由式(1)變換可得到RTK測量技術獲得流動站點正常高的數學關系式為:
hb=ha+(Hb-Ha)-(ζb-ζa) (2)
式(2)中ha、hb分別為基站(已知點)和流動站的正常高;Ha、Hb分別為基站和流動站的大地高;ζa、ζb分別為基站和流動站的高程異常,它通過測區范圍內建立的高程異常擬合模型換算得到,一般可采用平面(三參數)或二次曲面(六參數)擬合方法。
從圖1可以看出,依式(2)計算出hb只是水面正常高,要得到水下地形點的正常高可按以下關系式計算:
hs=hb-HT1-HT2 (3)
式(3)中hs、hb分別是水下地形點的正常高及其對應的水面正常高;HT1、HT2分別是測深儀的吃水深度和測量的水深。
2 測量實施
在某新港擴建工程旅游休閑區項目水深測量任務中,針對利用RTK實時測量替代人工或自動驗潮進行了實地水深測量比對,分別用常規驗潮和PTK實時測量(無驗潮)對同一區域進行了兩次水深測量。
在測線的布設上,根據當地的水流方向和風向等因素來考慮,采用東西向布設主測線,測線間距為10 m。檢查線測量方向為垂直主測線布設方向,測線間距為50 m。
在水深測量時將RTK移動站架設于換能器正上方,這樣消除了定位點與測深點之間的偏差,然后將RTK移動站與基準站進行實時差分動態定位。
測量中,外業技術員同時注意測深儀工作是否正常,測深系統水深卷上的回波信號是否清晰,吃水線是否漂移,保證測深系統在穩定的情況下測量水深。另外在測量過程中及測量完畢后均對測深系統進行了檢測,其比對誤差小于0.1 m,滿足規范規定的精度要求。
外業測量結束后,均對定位數據文件進行仔細檢查,使其定位點數與測深卷上的打標點數保持一致,所有數據歸化到統一坐標系中,內業按成熟的水深測量軟件輸出水深值出圖。
為了驗證本項目研究的可靠性,我們在利用RTK進行無驗潮模式水深測量的同時,還按常規的有驗潮站的模式進行了同一地區的水深測量。設置了一個驗潮站進行水位控制,驗潮站設在新港碼頭,標高為5 m(當地理論深度基準面起算)。人工驗潮每10 min觀測一次,與測量時間同步。驗潮資料的記載按驗潮手簿中“驗潮及其手簿填寫規則”執行。本測量區域采用單站驗潮水位改正的方法進行。需要強調的是,這次常規水深測量方法是在海況非常理想的情況下進行的。
3 成果比對
為了保證水深成果的質量,我們對兩種方法的結果進行了有益的比對。其比對的結果是:
(1)比對重合的水深點數:6349個。
(2)互差小于20 cm的水深點數:5663個占89.2%。
(3)互差小于30 cm的水深點數:6349個占100%。
(4)平均差值:6 cm。
全部比對點互差值按規范規定均未超限,符合較好。
4 結論
(1)利用RTK與數字測深儀同步觀測, 解決近海水下地形測量時水位同步采集,實現RTK無驗潮測量,其測量結果精度是可靠的。
(2)利用RTK與數字測深儀同步觀測,還可以進行船的姿態改正以及減少風浪對水下地形測量的影響,進一步提高測量成果的質量。本次因其他原因沒能專門進行船姿測量,很遺憾。在風浪、潮差較大的區域測量作業,RTK將顯現出巨大的作業優勢。
(3)利用RTK姿態測量數據能夠在動態環境下,獲得cm級甚至mm級的水平定位精度和cm級的高程定位精度。
參考文獻
[1] 梁開龍.水下地形測量[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2] 《水運工程測量規范》JTS131-2012[S].endprint
摘 要:探討利用RTK(Real-time kinematic實時差分定位)進行水深測量實現無驗潮模式的方法,并與常規的有驗潮的方法進行了比對,得出了有益的結論。
關鍵詞:RTK 水深測量 原理
中圖分類號:P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054-01
常規的水深測量需要進行驗潮,以便在測量的水深值中加入水位改正。這在測量區域較小、海況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在測量區域較大、潮差風浪等因素比較復雜的情況下,不但驗潮工作量大,而且水位改正的精度往往并不理想,直接影響了水深成果的質量。
利用RTK進行水深測量,可以實現無驗潮模式,即不用專門驗潮,在測量過程中直接測得了水位改正值。同時,利用RTK還可以測定測量中船的姿態,即可以進行船姿改正以及減少風浪對水深測量的影響,從而提高了水深測量成果的精度。在風浪、潮差較大的區域測量作業時,RTK的作業優勢尤為明顯。
1 RTK水深測量的原理
為地面上任意一點的正常高h與大地高H和高程異常ζ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h=H-ζ (1)
由式(1)變換可得到RTK測量技術獲得流動站點正常高的數學關系式為:
hb=ha+(Hb-Ha)-(ζb-ζa) (2)
式(2)中ha、hb分別為基站(已知點)和流動站的正常高;Ha、Hb分別為基站和流動站的大地高;ζa、ζb分別為基站和流動站的高程異常,它通過測區范圍內建立的高程異常擬合模型換算得到,一般可采用平面(三參數)或二次曲面(六參數)擬合方法。
從圖1可以看出,依式(2)計算出hb只是水面正常高,要得到水下地形點的正常高可按以下關系式計算:
hs=hb-HT1-HT2 (3)
式(3)中hs、hb分別是水下地形點的正常高及其對應的水面正常高;HT1、HT2分別是測深儀的吃水深度和測量的水深。
2 測量實施
在某新港擴建工程旅游休閑區項目水深測量任務中,針對利用RTK實時測量替代人工或自動驗潮進行了實地水深測量比對,分別用常規驗潮和PTK實時測量(無驗潮)對同一區域進行了兩次水深測量。
在測線的布設上,根據當地的水流方向和風向等因素來考慮,采用東西向布設主測線,測線間距為10 m。檢查線測量方向為垂直主測線布設方向,測線間距為50 m。
在水深測量時將RTK移動站架設于換能器正上方,這樣消除了定位點與測深點之間的偏差,然后將RTK移動站與基準站進行實時差分動態定位。
測量中,外業技術員同時注意測深儀工作是否正常,測深系統水深卷上的回波信號是否清晰,吃水線是否漂移,保證測深系統在穩定的情況下測量水深。另外在測量過程中及測量完畢后均對測深系統進行了檢測,其比對誤差小于0.1 m,滿足規范規定的精度要求。
外業測量結束后,均對定位數據文件進行仔細檢查,使其定位點數與測深卷上的打標點數保持一致,所有數據歸化到統一坐標系中,內業按成熟的水深測量軟件輸出水深值出圖。
為了驗證本項目研究的可靠性,我們在利用RTK進行無驗潮模式水深測量的同時,還按常規的有驗潮站的模式進行了同一地區的水深測量。設置了一個驗潮站進行水位控制,驗潮站設在新港碼頭,標高為5 m(當地理論深度基準面起算)。人工驗潮每10 min觀測一次,與測量時間同步。驗潮資料的記載按驗潮手簿中“驗潮及其手簿填寫規則”執行。本測量區域采用單站驗潮水位改正的方法進行。需要強調的是,這次常規水深測量方法是在海況非常理想的情況下進行的。
3 成果比對
為了保證水深成果的質量,我們對兩種方法的結果進行了有益的比對。其比對的結果是:
(1)比對重合的水深點數:6349個。
(2)互差小于20 cm的水深點數:5663個占89.2%。
(3)互差小于30 cm的水深點數:6349個占100%。
(4)平均差值:6 cm。
全部比對點互差值按規范規定均未超限,符合較好。
4 結論
(1)利用RTK與數字測深儀同步觀測, 解決近海水下地形測量時水位同步采集,實現RTK無驗潮測量,其測量結果精度是可靠的。
(2)利用RTK與數字測深儀同步觀測,還可以進行船的姿態改正以及減少風浪對水下地形測量的影響,進一步提高測量成果的質量。本次因其他原因沒能專門進行船姿測量,很遺憾。在風浪、潮差較大的區域測量作業,RTK將顯現出巨大的作業優勢。
(3)利用RTK姿態測量數據能夠在動態環境下,獲得cm級甚至mm級的水平定位精度和cm級的高程定位精度。
參考文獻
[1] 梁開龍.水下地形測量[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2] 《水運工程測量規范》JTS131-2012[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