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承濤+劉西華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教化意義。“90后”大學生存在理想信念淡薄、價值取向混亂、精神狀況堪憂等問題,發揮傳統文化“內圣外王”的教育內涵,以高校為主陣地,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構建人文校園氛圍、增加實踐環節等方式將傳統文化引入到“90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讓傳統文化的養料滋養出積極健康的理想信念花朵,努力做好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關鍵詞 “90后”大學生 傳統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
一、“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9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樂于表現、自主獨立、思想活躍、求真務實、追求時尚、目標明確、渴望平等,在理想信念上整體表現出穩定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勢,但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與矛盾。通過調查發現:“對理想信念問題進行過思考”的“90后”大學生僅占67.4%,79.6%的同學將“個人發展前景”及“收入水平”作為選擇職業的首要考慮因素,反映了理想信念淡薄這一特點;10.6%的學生對“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持懷疑態度,同時有36.4%的同學表示“對西方自由主義”“網絡快餐文化”等持贊同態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十分混亂;58.3%的同學表示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感到“焦慮”“有壓力”“企圖回避”,對自己未來的定位、人生目標的選擇感到“迷茫”,精神狀況令人擔憂。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內圣——塑造高尚的個人理想信念;外王——追求和諧的社會理想信念。(一)內圣——塑造高尚的個人理想信念“內圣”,指主體的內在修養以及對真、善、美的把握,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最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何為“仁”,孔子從不同的角度加以闡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剛、毅、木、訥近仁”;“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仁者必有勇”等都是“仁”的表現,孔子也正是從“仁”的概念出發,塑造出了君子“溫、良、恭、儉、讓”的形象,這也是個人在生活、職業、道德理想信念方面所要達到的高度以及衡量的準則,對當代大學生樹立高尚的個人理想信念有著很好的教育與借鑒意義。此外,在“內圣”層面上,還有著其他豐富的內涵,如推崇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養心莫善于誠”等先哲教誨猶如晨鐘暮鼓,教育大學生要反思考試作弊、偽造證書、國家助學貸款還款率低等不誠信的行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約束,以信為先;“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告誡人們要做人有氣節,敢于維護真理,勇于面對禍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教導人們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有利于塑造寬宏大量、篤實寬厚的品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教育大學生們要義字為先,無疑是對當前市場經濟的思潮下充斥的功利性、利己性的強有力的反擊。針對“90后”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由于抗挫能力差、心理失衡而帶來的精神狀況方面的問題,“養心莫善于寡欲”“不可見欲,使民心不亂。”告誡大學生們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淡然的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就算是在人生的逆境中,也要像蘇軾一樣“一蓑煙雨任平生”,對于未來始終充滿著信心。面對壓力與競爭,古人的抗壓哲學不失為一個藝術式的化解方法。(二)外王——追求和諧的社會理想信念“外王”,指把主體內在修養所得,推廣于社會,使天下成為真、善美統一的大同世界,這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外王”涵義其一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傳統文化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充滿著對國家、民族、社會前途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與憂患意識,將個人、家庭、國家視為一體,生生相息,認為沒有國家便談不上家庭與個人。在這種愛國情懷的感染下,歷史中涌現出了比干、伯夷、魏征、林則徐等為了國家大義敢于死諫的文臣,以及李廣、岳飛、戚繼光等抗擊侵略精忠報國的將領。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情懷引入到“90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將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促使他們自覺承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增強為國獻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外王”涵義其二是對理想社會的執著追求。孔子在《禮記·禮運》中描述了一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和諧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人都能夠受到全社會的關愛“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安居樂業“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種具有強烈理想主義色彩的“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的社會稱為“大同之世”,影響了自孔孟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可以說大同社會的實現正是貫穿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理想信念,雖然其與我們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信念存在區別,但是前人們為了心中的理想社會而前赴后繼、執著追求的精神對“90后”大學生仍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外王”涵義其三是積極的入世精神。所謂入世精神,就是關心社會現實的人生態度。不同于基督教文化的“天學”、佛教文化的“鬼學”,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積極入世而不是消極避世。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這一思想具體化,可以說,在傳統文化的視野下個人與社會是統一的,它著重于現實社會,追求經世致用、興邦治國、教化民俗,并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個人要服從于集體、國家,這對“90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追求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有重要價值。
三、傳統文化視野下“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路徑高校作為培養我國未來的建設者與創造者的搖籃,理應成為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出發開展“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清楚地認識到當前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開拓創新,深入探索,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模式。(一)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在高校中應該形成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使其能進入課堂,密切地與學生的學習相結合。在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方面,一方面,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將會拓寬理想信念教育,融古通今;另一方面,要結合具體專業開設相關的傳統文化概論性必修課,將會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并自覺用于自身理想信念的樹立;最好還應開設一系列的傳統文化選修課,如《弟子規》《論語》《孫子兵法》、書法、戲曲等,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引導,為其提供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的積淀。在教學方式方面,應該避免抽象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創新式教學等方法以契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同時也應做好與現代教學方式的結合,以幻燈片、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興趣,增強教育的時效性。(二)立足人文精神,構建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優良的校園文化具有教育引導、價值導向、人格塑造、智力開發、身心調節和對不良風氣的抑制功能。校園文化中引入人文精神方面的東西,營造洋溢著傳統文化氣息的氛圍,可以在無形中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環境的渲染,要以人文元素打造校園環境,以傳統文化的精髓來提煉高校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要舉辦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的教育活動,可以與特定的傳統節日相結合來體現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神,也可以開展詩朗誦、征文活動、書法比賽、民族音樂會、京劇票友大賽、民族手工藝比賽等活動將傳統融入現代,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領略傳統之美,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三)增加實踐環節,開辟網絡陣地“理想信念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是單一純理論的東西,要想將“知”做到“知行合一”,便不能夠忽視實踐環節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開展傳統節日紀念活動、考察文化遺址、領略文化古跡、參觀博物館等,讓學生在實踐中親歷親為,感受社會、感受文化、感受責任,品味中國傳統文化,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充分發揮網絡的教育優勢及功能,高校可以利用網絡上現有的如中國國學網、中國儒學論壇等傳統文化主題網站引導學生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同時還應該利用校園網及QQ、BBS、人人網等工具構建集思想性、教育性、文學性為一體的傳統文化教育平臺,展開對傳統文化的討論、互動交流或者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抵御負面文化的影響,搭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的平臺。中華傳統文化以其博大的精神內涵歷久彌新,發揮其對“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持與推動作用,除了高校的教育功能之外,也需要國家、家庭等多方面努力。近年來,國家加大文化建設正為發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和新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家庭應為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創造良好的氛圍,父母要做好各方面的引導。只有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將傳統文化的主旨要義發揮到極致,才能促使學生從傳統中汲取精華,最終發揮傳統“文化”其無可匹敵的教化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堅定理想信念,最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全面發展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丁靜,劉寧.“90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32).
[2]趙玉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探析[J].東岳論叢,2003,(5).
[3]陳大齊.論語輯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4]王玉東.論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科學揚棄[J].東岳論叢,1999,(6).
[5]梁啟雄.荀子柬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6](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7]戰國)孟軻.孟子[M].武漢:崇文書局,2004.
[8]孫雍長.老子[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9]陳注.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戰國)曾參.大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11]韓迎春.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念問題[J].求實,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