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琴
摘 要 實施“雙證書” 制度以來,推動了高職高專的教育改革,為社會培養了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凸現了不少問題。為提高教學質量,更新教學觀點,促進“雙證書”制度的長熟發展,本文總結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建議對策,具有一定的借鑒性意義。
關鍵詞 “雙證書”制度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高等職業教育自實施“雙證書”制度以來,提倡以就業為導向,走工學結合之路,培養具有面向施工生產、管理等一線高技能型人才,同時兼顧職業素養教育,使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及科學創新精神。這期間經歷了由傳統單一的學歷證書培養模式,過渡到現行的“雙證”融合培養模式,使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方法、手段發生了根本改變,構建了多層面、多種方式的雙證書融合渠道,以保證高職教育教學質量,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
1 高職高專實施“雙證”制度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與國家資格標準不相一致。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缺乏有機聯系,辦學模式基本上是沿用本科學科體系結構,高職高專的教學雖說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改革,但還是沒擺脫原有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的構建大多數仿效本科院校的相關專業,課程定位不夠準確,沒有很好地結合雙證制度突破性地開發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針對性不強。
(2)實踐教學條件與雙師型老師的配置上不能滿足“雙證”教學要求。高職高專現行的實踐教學條件還是停留在雙證之前的階段,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所必需的實訓條件還比較薄弱,還沒全面針對各項資格證所要求的技能配備實訓場地及設備等。在師資資配置上也存在不少問題,具有真正意義上的雙師素質的教師比例嚴重不足,教師整體的能力和水平不能滿足“雙證”教學的要求。如何打造一支真正的雙師型隊伍是每一所高職高專院校所面臨的難題,在校的老師大多都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缺乏企業的實踐經驗,對本專業相關職業資格標準和要求缺乏足夠的認識。
(3)現行職業資格證書種類不全。許多專業無對應的技能證書可考,如市政專業目前開設的課程是以橋涵、道路及市政管道等施工為主的課程體系,而職能部門開展的是建工專業的7大員考試,這就造成了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通過參加培訓班等方式學習與考證專業相關的課程內容,由于時間短,又帶有功利性,學到的內容廖廖無幾。存在問題是學的是市政專業課程內容,而國家只認證建工等專業的職業資格,導致學生對自己專業學習目的不明確,為了更好就業,盲目參加各種建工專業的資格認證考試,而疏忽了市政專業課程的學習,這種資格證的制度并未促進學生掌握一些技能,反而違背了體現專業特色這一要求。
(4)考核方法不完善與監管不力。一般學校會在考前開設培訓班,短期內完成考前培訓,這樣以來并沒有將考證所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融入教學中,人為地分為兩個教學方向,教學方法、教學任務及教學目的等,考核制度不嚴謹,通過考證并沒有提高學生的各種技能。考核方法往往是通過一張試卷,也就是筆試,缺少考核實操能力這一環節,因為拿資格證時沒有經過實操考核,因此在平時的課程實訓時不能引起高度重視,實訓基地常常是亂哄哄一片,并沒有為走上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勞動、人事、行業、企業等多部門頒證,但監管是一片空白,持證上崗應該是許多行業、職業的基本要求,但各監管部門監管不嚴,遇到無證上崗的事,收費了事,造成就業準入執行不到位。
2 解決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1)高職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認證的構建。高職高專課程標準,應由頒證部門、企業用人單位與學校共同制定,按照標準確定核心課程體系,課程標準的構建首先要明確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要求,崗位相對應的技能要求,每個崗位上所對應的職業資格證,只有融入職業資格標準及學歷教育標準,使專業課程標準與行業的崗位職業技能需求緊密結合。把工作過程中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的每一個考核點編入專業課程標準之中,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這樣才能確保培養出來的學生做到“畢業就能上崗,上崗即能操作”,充分體現高職教育應有的特色。
核心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構建,必須基于學歷教育的標準、崗位工作過程及相應職業資格標準進行分析,對所要求的知識、技能、素質進行分解,根據分析的結果,開設相關的核心專業課。開發課程時,融入學歷證及國家資格證的每一個知識點,理論課程的開發定位于學歷教育標準,而滿足職業資格標準的知識要求;實訓課程的開發定位在職業資格標準的技能要求,又滿足高職高專學歷的技能要求;根據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道德、文化素質等職業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為目標,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根據行業通用能力要求,以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和方法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性和針對性;這樣針對性地調整課程結構,將學歷教育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結合起來,在課程設置上既要關注學生崗位技能的培養,設立與就業技能培養直接相關的課程;同時也要保留必要的學術性課程,重視學生學術水平的提高,與高職高專的學歷掛鉤,組成一個合理的核心課程體系。
(2)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滿足“雙證”融通的學生職業能力訓練。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應按照學歷標準、國家資格證標準要求,采用全真模擬的方法,建設高度仿真的一線施工基地,軟硬件設備、安全、施工環境等符合職業崗位的要求,使學生能夠致身于生產一線的崗位中進行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養的訓練,掌握的知識技能與市場需求零距離。還可以以訂單式的培養模式為企業培養人才,這樣就可以引入行業的設備設施投資,企業提供設備設施,可以保障實訓條件和技術保持在先進性。學校按企業及行業要求為企業培養急需的人才,為企業提供對口式人才服務,良好的人力資源可以緩解企業用工荒。建設的基地可以作為企業職工再教育的場所,也可以為后期的各工種考評工作提供一個實操考核的場地,這樣企業也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學資源,是一個雙贏措施。endprint
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要充分整合實踐環節教學資源,有兩種方案可以實施:一種方式是與其它院校實現資源共享,加強高職院間同類專業的區際合作,通過合作的方式,專業相近的院校各自主導一個或幾個崗位實訓基地的建設,一個院校的實訓條件不可能全面覆蓋所有崗位,即使很全也較難達到實訓要求。高職高專院校都有自己的王牌專業,分工建設實訓基地的模式,既可以整合實訓條件的優勢,又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師資資源,這樣就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專業共建,聯合打造以優勢專業群。另一種方式是校企合作模式,學校可以將企業的生產一線作為實訓場所,學生以崗位工作人員的身份置身于生產一線直接參加生產和實際工作、進行頂崗實習的場所,對學院的實踐性教學環節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為滿足學歷及國家職業職格技能要求,從事技能教育的指導老師不但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知識,也就是需要“雙師型”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如何實現雙師型,有如下幾條措施可以借鑒:一、影子工程,年輕教師通過本專業具有雙師型教師的傳、幫、帶等方式,使年輕老師在具有扎實理論知識的同時,不斷增長實踐教學的能力;二、師資培訓,每學期按計劃外派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高專業技能學習,引進行業的最新技術和方法,這樣才能打造一支具有教學能力的雙師型隊伍。三、引入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學習,通過考證的方式,以促進雙師型建設。
(3)行業專家、崗位人員、企業人員及高職院校共同等組成專門委員會,針對那些缺乏資格證的專業,進行崗位分析、工種分析,做到科學劃分工種,既要全面劃分,同時又不能重復認證,使所出臺的資格證書具有權威性、合理性及實用性。開發新的統一考試大綱、考試標準及技能鑒定標準,使新開設的專業及以前不能考證的專業重新煥發生機,不再造成學生的誤解,認為沒有對應資格的專業是小專業,冷門專業,同時誤導學生盲目追隨熱門專業,造成熱門過熱,就業季難就業。充分利用職業技能或技術等級鑒定機構的權威性來影響專業的合理性,使有現行的資格認證標準來界定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專業核心課程來體現專業核心內容。使專業的開展適應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使學生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材及實驗實訓和職業資格、職業標準、職業能力的要求全面接軌,互通互認,杜絕教學與技能鑒定“兩張皮”的現象,既降低了學生的考試成本,又降低了鑒定成本。
(4)完善考核制度和方法,加強監管的力度。要建立起適應“雙證制”實施的教學管理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學校評價畢業生質量時,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要“并重”,學校對學生質量考核不要偏重于理論知識,忽視職業能力,教學評價體系既要對文憑負責,又要對能力負責。考核制度上要有所突破,例如:考證的實操部分可以在實訓課堂完成,將實踐技能考核與職業資格能力要求相結合,對學生各類實習實訓,注重以操作能力、生產組織與管理能力等作為評定的依據,由實訓老師與相關部門的考評人員現場評定成績,頒證部門又給予認定,這樣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又實現了雙證的融通。
對于資格證書的監管問題,各相關部門應常態化地開展職業資格的清理和整頓。通過建立基本制度和措施來規范職業資格,切實加強職業資格證書的管理。另外監管部門提倡的“持證上崗”,企業要如實執行,企業招聘時不但要考慮是否具有相關資格證,還要進行現場操作能力的考核,這樣既消除了考核時不重視實操能力的弊端,又保證了用人質量關,提高用工的準入門檻,長遠來說是一種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資格制度的執行。
參考文獻
[1] 劉秀艷.“雙證書”制度下學生考證現狀及管理策略[J].職教論壇,2010(23).
[2] 周朝霞.建立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雙向溝通”模式培養高技能人才[J].教育與職業,2004(12).
[3] 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4(1).
[4] 朱平,唐世輝,李秀花.淺析高職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認證的有效銜接[J].教育教學論壇,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