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茜莉 趙倩韻
摘 要 在中國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發展中,私立大學譜寫了新的篇章。私立大學的興起,使得民國時期招生制度不斷地改革,這也對選拔人才提供了重要契機。同期公立大學相比,私立大學自主招生具有選拔方式靈活、題型多變、大量采用推薦制等特點。正是各個私立大學招生政策的不同,對生源質量也造成了不同的影響,采取廣泛收取學生,考試門檻較低的方法,生源質量偏差;采取限制名額,提高考試難度,提高師資力量,生源質量呈中高水平。
關鍵詞 民國私立大學 招生政策 生源質量 燕京大學 錄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學校辦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優秀人才,而招生的生源質量和辦學質量有密不可分的影響關系。在民國時期創辦的十幾所較為著名的私立大學,極大程度地填補了高等教育資源匱乏、教育系統不完善以及教學方法單一等缺點,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量人才,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v觀當今傳統意義上的重點大學, 比如一些“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大學是私立大學出身的,包括典型的燕京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等,而這些私立大學采取的是自主招生政策,與公立大學的招生政策不同,這也導致生源質量有所差異的現象。生源質量直接影響辦學水平,與民國時期的公立大學進行比較,著名私立大學的招考模式、師資力量、教學模式和生源質量與國立大學既有相同的特點,但也存在差異。
1 民國私立大學招生政策的發展
民國時期,各私立大學和獨立學院一直實行自主單獨招生,教育部只是依照有關法令和條例對其招生名額與成績做了一定的限制,對于具體私立大學的招生生源質量、考試過程、考試結果存在的問題等沒有詳細提及。在民國初期,政府針對私立學校的標準化建設也頒布了相關的規程和條例,其中就有一些是關于學校招考和招生問題的規定,特別在生源質量這一塊有比較詳細的要求。如1933年頒布的 《修正私立學校規程》中,把“要求學生入學資格合格,在校成績良好者”作為私立學校注冊立案的一個條件,從側面要求私立高校應注重生源質量。①
民國時期各個階段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方式都存在不同的政策,著名私立大學的招生政策的最大變化的關鍵點體現在生源質量的變化。民國初期,高校在自主招生制度有四個特點:一是公布招生簡章,高校在每次招生之前,各校的招生簡章代表了各個院校的招生特點;二是多樣化的招生考試,招生自主性的特點決定了考試的多樣化和多層次化;三是招考命題的自主性,自行考試,且自行錄取新生。
政府把規范私立大學的招考政策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手段,進一步規范地管理和調控私立大學的招生。在當時民國時期的教育背景下,私立大學的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靠收取學費維持基本運轉,有些大學為了獲取更多的教育經費而降低生源質量標準,不考慮學生的教育水平如何而不斷擴大招生,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針對以上這些問題,為了限制濫收學生的現象日益嚴重,國民政府教育部逐步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私立大學的招生辦法的規程和條例,這些措施有利于私立大學生源質量的提高。
2 私立大學自主招生政策的特點
由于在較為寬松的招生政策條件下,私立大學在入學資格、招考方式和考試內容等方面發展獲得了較大的自由空間。私立大學招生考試系統在不斷地摸索和實踐中漸漸形成了獨特的招生系統,它具有招生方式靈活、多元化的經費來源、差異較大的生源質量等特點。
2.1 私立大學的辦學模式使得招生政策更具靈活性
綜合來講,私立大學的辦學模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官助學模式,以國庫的撥款為主要經費來源,其中南開大學是典型代表。二是以學養學模式,以學生的學費為主要經費來源,這也是民國時期私立學校用得比較多的辦學模式,當時比較著名的私立大學如復旦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等都是用這種模式收取經費。三是以產養學模式,以捐款、助學金和企業撥款、租金費用為主要經費來源,廈門大學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多種類型的辦學模式,使得私立大學不受過多公立大學固有的繁瑣、嚴謹和耗時的國庫撥款程序模式影響,從而具有更高的資金流向操縱性,并進一步提高了招生政策偏向的靈活性。
2.2 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使得招生政策快速發展
私立大學的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收取學費,而社會捐資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來源。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一生的辦學之中,結交了許多政要和軍閥的“錢友”,他在晚年曾總結道:“徐前大總統菊人,陳前直隸總督小石,朱前巡按使經白,與劉前民政長仲魯諸先生,或者拔助長年經費,或者補助建筑費用,倡導教育,殊深感激!”②另外一方面,民國私立大學在當時的經濟大潮中,緊緊地跟隨國家政治、文化的發展與改革,努力開設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發展的課程和專業,使得私立大學得到了企業和商業領導者的支持和幫助,對其進行適當的撥款和投資。如復旦大學的茶葉專修科主要就是由中國茶葉公司投資創辦的。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所不僅得到國內金融界、實業界、事業單位及個人的捐助,而且得到了一些國際團體的贊助。其中太平洋國際學會就撥給了專題調查費,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從20世紀30年代初就開始給予捐助,每年15000元,即使抗戰爆發亦不曾中斷,直至1948年。③
從整體性講,私立大學的經濟實力遠遠比公立大學和教會大學落后得多。私立大學如雨后春筍發展勢頭中收取的經費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三種經費渠道強烈地支撐私立大學的發展,一是捐款,主要來自國內高層官僚和富商的資金捐助;二是學費,大多數私立大學是以學費作為學校的主要經濟來源的,如復旦大學、大夏大學、北京朝陽大學等;三是來自政府的補貼,由于當時的經濟狀況決定政府的補貼不能作為經費最強有力的支撐,但政府是在教育領域慢慢加大投資的重要起步。顯而易見,由于私立大學長期較少受制于政府的緣由,可以自行擬定招考方式,使得多元化經費來源成為民國私立高校獲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endprint
2.3 私立大學的入學資格門檻的提高使得生源質量提高
就入學資格這一點來說,民國時期高校招生允許同等學力者報考,并且在報名開始的時候對學生的要求限制并不多,但是,一些高等院校在招攬生源時為了將就學生,往往借用“同等學力”一詞,降低入學資格門檻以及考試要求,進而使學校整體素質下降,有阻于優秀人才的培養。此后教育部采取了廢止大學預科和限制“同等學力”招生比例等舉措,可是相對于私立大學的限制仍然少于公立大學。因此,很多名校意識到生源問題不能怠慢,也對招生政策進行了改良,尤其體現在大大增加了獲取入學資格的難度。
特別是在國立大學實行統一考試和聯合考試的時期,民國時期私立大學考試命題方式豐富化以及特色化體現在題量大、題型變化多的考試特點。以南開大學為例,學校在入學考試的命題方面也吸納了其他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入學試題的優點,這對豐富和提高南開大學的生源質量產生了積極作用,這在民國時期高校自主招生中是具有獨特的創造性。
3 私立大學招生政策對生源質量的影響分析
鑒于生源質量直接影響辦學水平,民國時期如燕京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等這些著名的私立大學通常會制定高水平的學術準則,不僅靈活控制了招生生源的選拔法師,還嚴謹地控制入學考試的難易程度。這在民國時期來講是一場爭先斗艷的學術盛宴,各大私立高校形成了特有的招生方式,這種方式與國立大學的優勢互補互惠,共同地發展良好的高校教育發展機制,形成了民國時期百花爭艷的學術氛圍。在招生考試改革的潮流中,實行自主招生的名校尤其需要冷靜,要自主創新招考方式,而不是隨波逐流盲目改革;要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選拔原則,而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高校招生改革既要結合時代要求,也需立足本國實際,而不是片面追求“與國際接軌”。④
民國時期大部分私立大學自主招生存在的兩個問題,一是從命題層面看,各個學校的命題難易程度不同,監考、評分標準、題型難易以及錄取條件等標準不同,不能保證考生在統一的條件下平等競爭,因而很難保證高等學校選拔生源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及高校擇優錄取的質量;二是從招生數量層面看,由于當時的教育部對高等學校招生數量缺乏統籌管理,學校招生數量逐年減少,并且存在一個現象:文科類的學生多,理科類的學生少,文理科比例失衡,這種現象十分不利于我國有效地、高質量地培養人才。還有,從學生生源看,民國初年的高等學校招生存在嚴重的地區不平衡,許多家境貧寒子弟依靠勤奮讀書也夠資格升入大學,但是高額的學費和考試成本、地區成本、生活成本等,使絕大多數學生無緣進名校。
此外,一些名校為了保證本校的招生質量,通常都會自行控制招生數量、嚴守招生質量關。如南開大學始終將學生質量放在首位,學生保持在400人左右。就南開的師資和設備能力而言,在校生可達到500人。⑤招生政策的嚴格雖然保證了學生的生源質量,可是名校的招生數量實在很少,難免造成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現象。當時有許多二本三本的私立大學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不惜降低錄取分數的標準,不顧學生自身的素質好壞,也沒有根據學生的意向為其做合適的專業培養。然而,少數名校為了保證生源質量,難免將門檻設置較高,使很多學生都望而止步,這就造成了私立大學生源質量良莠不齊,兩極分化的現象。
注釋
①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教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② 張伯苓.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M].崔國良.張伯苓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12.
③ 王文俊,等.南開大學校史資料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394-395.
④ 張亞群.高校自主招生與高考改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⑤ 復旦大學校史編寫組.復旦大學志(第一卷)(1905-1949)[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