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夢
西奧多·伯格曼是德國19世紀末期著名的商人和實業家,與當時大多數西方實業家一樣,伯格曼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自行車和汽車制造上,但真正有所成就的產品卻是公司制造的各型伯格曼自動手槍、沖鋒槍。
早在1893年,伯格曼就生產出了實用型半自動手槍,與美國人博查特一樣被譽為早期自動手槍的先驅者。上海公安博物館館內收藏了2支伯格曼手槍,都屬于非常珍貴的稀有型號。其中一支為伯格曼M1897 7.8mm卡賓槍型手槍,又稱伯格曼5號手槍,是伯格曼與著名槍械設計師路易斯·施邁瑟(著名的盧格P08手槍設計師雨果·施邁瑟的父親)共同設計的。該槍是在伯格曼4號/M1896自動手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主要面向軍隊用戶。

該槍的特點是設有可橫向移動的槍機,槍彈發射后,槍管和槍機同時后坐一段距離,直到槍機被推到右側時槍管停止后坐。該槍有兩種供彈方式:彈匣或彈夾供彈。9發容彈量的彈匣為可卸式,彈匣座和彈匣上有5個定位孔,成為該槍的外觀標識。沒有彈匣時也可用彈夾供彈。
相比毛瑟C96手槍采用的7.63mm槍彈,該槍采用了威力更大的7.8mm伯格曼手槍彈。
館中的這支M1897卡賓槍型自動手槍酷似國人所熟識的駁殼槍造型,槍管長343mm,可在握把后駁接木質肩托,帶防滑紋的硬質橡膠握把上有一個花體“B”字母的圖案。采用可調式準星與照門,照門上有“1、3、5、7、9、1000”6個刻度值,分別表示100m、300m、500m、700m、900m和1000m射程,實際上該槍有效射程有限。槍身頂部刻有銘文“KARABINER BERGMANN,PATENT BREVETE SGDG”。
伯格曼M1897手槍推出后市場反響并不高,1901年美國陸軍軍械部門曾用該槍做過測試,但沒有購買。該槍先后僅生產了800余支,現存非常稀有,且多為120mm槍管的普通型,而這種343mm長槍管卡賓槍型僅在2014年美國詹姆斯·茱莉亞拍賣公司春季拍賣會上出現,當時拍賣起價3萬美元。
館中收藏的另外一支為伯格曼(Bergmann-Lignose)2A型6.35mm微型手槍。該槍的出色之處是創新采用了單手上膛功能,我國77式手槍正是參考了該槍的這一設計。
1921年,德國槍械設計師利格諾斯發明了半自動手槍單手上膛技術,研制成功了2A型自動手槍,伯格曼公司隨之購買了該槍專利技術并投入生產。該槍有伯格曼和利格諾斯兩種型號,外觀基本相同,只有握把紋飾不同。館中的這支槍為伯格曼型,握把上有帶飄帶的“BERGMANN”斜體字圖案。其扳機前護圈設計成弧形,向后扣動扳機前護圈帶動套筒后坐,前護圈扣動到位后,在彈簧的張力下自動向前回位,同時套筒復位并推一發彈上膛,再扣動扳機即可實現擊發,操作非常方便。

喬治·約翰·盧格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杰出的輕武器設計師,其于1900年設計而成的盧格7.65mm手槍被瑞士陸軍采用,而1908年生產的發射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的P08手槍更是在世界輕武器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為德國陸軍的象征,先后生產了205余萬支。該槍在國內有“羅鍋”、“羅鍋擼子”的稱謂,主要是由于該槍采用肘節式槍機閉鎖機構,在開閉鎖時槍機像胳膊肘一樣彎曲、伸張。館內展出了2支盧格手槍,一支是采用102mm槍管的標準型P08 9mm手槍,另一支是采用200mm加長槍管的炮兵型P08 9mm手槍。兩槍外形基本相同,均采用8發彈匣供彈,扳機后方有按壓式彈匣卡筍,手動保險位于機匣后部左側,向上是保險狀態,向下是射擊狀態。兩者不同之處是,標準型P08的照門設在槍身尾部,而炮兵型P08因采用加長槍管,照門則設在槍管和槍身連接處,同時握把底部有鏤空,用于駁接木質槍托。炮兵型P08手槍主要裝備炮兵部隊,用于取代過去使用的卡賓槍。

毛瑟公司由威廉·毛瑟和保羅·毛瑟兩兄弟建立,其前身是德國統一前符騰堡王國1811年建立的皇家兵工廠。自19世紀末開始,毛瑟公司就成為了德國軍隊最重要的輕武器供應商,主要生產各類毛瑟手槍和步槍。館中共收藏了9支不同型號的毛瑟手槍,其中最著名的是毛瑟C96 7.63mm自動手槍,該槍就是國內鼎鼎大名的“駁殼槍”、“盒子炮”。其研發始于1893年,由毛瑟公司雇員菲德爾、弗里德里克、約瑟夫三兄弟設計,使用特有的7.63×25mm毛瑟手槍彈,1895年獲得專利,1896年投入生產,有多個版本,總共生產了100余萬支,并被多國仿制。毛瑟C96手槍一半以上賣給中國,成為戰爭年代中國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手槍。上海公安博物館中共展出4支毛瑟C96手槍。其中一支是毛瑟M1930標準型C96 7.63mm手槍,這是毛瑟公司在一戰后正式命名的C96版本,采用140mm標準槍管和通用型保險,槍身后部左側方形凸起上有毛瑟公司的橢圓形“Mauser”標志。另外一支是M1921“博洛”Bolo版短槍管型C96 7.63mm手槍,這是一戰后毛瑟公司以戰前生產的商業版短槍管型為基礎研制的一種出口型手槍,采用99mm短槍管。因該槍曾出口蘇聯,被稱為“Bolo”型,是“Bolsheviks”(布爾什維克)的昵稱。博物館中這支手槍槍號為“664842”,外形特點是保險桿上沒有圓孔。第三支是M1932速射型C96 7.63mm沖鋒手槍,該槍是毛瑟公司為了應對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等山寨版C96對中國市場的沖擊,由卡爾·西英格設計的一種采用可拆卸彈匣和具有半自動、全自動轉換模式的新型C96手槍,德國軍方稱為M712速射型,在中國稱其為“快慢機”、“二十響”。該槍采用20發可拆卸彈匣,必要時也能使用10發短彈匣,槍身后部左側有半自動(N)、全自動(R)兩檔發射模式轉換鈕,其后為毛瑟公司的橢圓形“Mauser”標志,下方為“8117-95”槍號。第四支是有趣的中央警衛處M1932速射型C96沖鋒手槍及其配用的小提琴偽裝槍盒,該套裝備是1950年代中央警衛處保衛人員為保護中央領導人到上海視察工作時使用的。該槍配用10發短彈匣,槍身上的槍號已經模糊,只能看出是以“3”開頭、“5”結尾的5位數。小提琴盒中除放置10發短彈匣的“快慢機”外,右側還放置一個20發彈匣。實際上,此套盒屬于建國初期“中南海保鏢”特種用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