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雪
(山東工商學院 會計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公允價值問題是近十年來會計前沿中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熱點問題。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新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尤其是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新會計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均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但是兩者在會計處理上存在顯著不同,交易性金融資產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由于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未實現收益以及后期處置時產生的已實現收益均計入當期損益,直接影響利潤表;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采用雙重確認收益的模式進行計量,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未實現收益計入所有者權益,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產生的已實現收益再轉入利潤表。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兩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模式,使得兩類金融資產可能存在不同的盈余管理狀況。對兩類金融資產投資收益與盈余管理分別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上市公司是否還存在使用金融資產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以及具體的操作手段,并可以進一步了解兩類金融資產會計確認模式的優劣,為目前爭論較多的公允價值確認損益模式提供理論與實證支持。因此,本文將以2007-2010年有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公司作為樣本,通過經驗數據分別驗證兩類金融資產的已實現收益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性建議。
新準則實施之前,金融資產主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導致大量未實現收益未能及時的體現在報表中,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過控制金融資產的交易時間達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后,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使得金融資產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可以在發生的當期體現在會計報表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以及及時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上市公司采用未實現收益進行盈余管理的機會。但是新準則中規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形成未實現收益計入資本公積,直到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再轉出,計入當期損益。這一要求顯示出很強的隱蔽性,上市公司仍舊可以通過操縱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收益的確認時間來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牟韶紅(2010)選取2008年年報中有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公司為樣本,檢驗了2007-2008年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上市公司盈余波動的影響。研究證實,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可能會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蓄水池”,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控制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時間進行盈余管理,這種現象在盈余下滑的公司更為明顯。[1]王玉濤等(2009)和葉建芳(2009)同樣證實管理層能夠通過控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賣出時間達到調節當期盈余的目的。[2-3]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包含了已實現投資收益和未實現投資收益兩部分,且未實現收益未直接反映在利潤表的損益科目,顯示出很強的隱蔽性。因此我們可以合理預期,在這種雙重確認收益的模式下,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出售時機的選擇來“實現”未實現投資收益,達到運用已實現收益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公允價值計量下,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公司,其已實現投資收益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相關。
與此相對應,公允價值計量下另一種主要的金融資產是交易性金融資產,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意圖為短期交易,該類資產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其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待資產終止確認時再轉入投資收益。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已實現投資收益和未實現收益能夠及時的體現在利潤表中,因此這些未實現的損失和利得都將在發生的當期付出水面,不能再為上市公司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間(張涵,2008;牟韶紅,2010)[4][1],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時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公允價值計量下,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公司,其已實現投資收益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不相關。
本文手工收集深滬兩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2007-2010年年報中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或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公司。剔除財務數據缺失以及利潤總額為負的樣本公司,共收集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公司為1436家,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公司1266家。
目前國內用于解釋盈余管理動機的文獻均機會主義觀點展開的。因此本文參考吳戰篪等(2009)[5]的盈余管理指標,將“利潤平滑”作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在此基礎上分別設計了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已實現投資收益的盈余管理模型:

模型(1)選取持有可供出售金融公允價值變動的公司,檢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已實現投資收益的盈余管理行為;模型(2)選取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公司,檢驗交易性金融資產已實現投資收益的盈余管理行為。模型中被解釋變量Inv表示金融資產已實現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各變量的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名稱、符號及其定義
其中,主要變量的含義如下:
Inv主要描述金融資產已實現投資收益對公司利潤總額的影響。由于上市公司對投資收益附注信息的披露存在較大差異,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無法區分,因此本文借鑒了牟韶紅(2010)[1]的指標選取方式,采用扣除聯營和合營企業投資收益后的投資收益作為替代數據。
Tfu和Sfu表示金融資產未實現投資收益占公司利潤總額的比重。當期發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處置之前為金融資產的未實現收益,一旦處置便轉化為已實現收益。因此,我們預期已實現收益與未實現收益存在負的相關性。
Tfa和Sfa用于衡量兩類金融資產四個季度之間的波動,表明金融資產存在價值變動、出售或購入,這些變化都會間接地影響到已實現投資收益的大小。波動性越大,可能越與本期內的數量變化有關,即本期發生出售或購入比較頻繁。
此外,借鑒大多數文獻普遍做法,本文其他控制變量包括公司規模、風險水平、是否同時持有另一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年度變量以及行業變量。
我們的回歸模型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表2列示了各組樣本的回歸結果。
模型1的回歸結果顯示,盈余管理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盈余下滑的公司通過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實施了以“利潤平滑”為目的的盈余管理。同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收益指標Sfu顯著為負、季度波動指標Sfa顯著為正,表明當期存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價值變動、出售或購入行為,這些變化間接地影響到已實現投資收益的大小,即本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交易越頻繁,產生的投資收益占利潤的比重越大。
模型2的回歸結果顯示,變量EM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盈余下滑的上市公司利用交易性金融資產實施了以 “利潤平滑”為目的的盈余管理。但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季度波動指標Tfa并不顯著,說明上市公司并不存在通過頻繁買賣交易性金融資產調節其已實現收益行為。因此我們得出,上市公司通過交易性金融資產已實現收益進行盈余管理,但是并沒有通過頻繁買賣交易性金融資產“實現”收益。與此相反,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收益不直接體現在利潤表的損益科目,因此上市公司會通過頻繁買賣可供出售金融“實現”收益,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表2 樣本的回歸結果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公允價計量下,上市公司通過出售時機的選擇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已實現收益進行了盈余管理;但是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特殊的會計處理方式,使得上市公司更傾向于通過買賣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新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相對于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新會計準則中關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計量模式實質上仍然是采用歷史成本模式確認該類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出售時才將這部分公允價值變動轉入當期損益,這種雙重確認損益的模式導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很容易成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根據本文的研究發現,為了有效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已實現收益和未實現收益進行盈余管理,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交易性金融的后續計量模式在會計處理上統一化更為合理,既可以有效降低上市公司對金融資產分類的難度,又可以避免公司通過金融資產分類來盈余管理。
[1]牟韶紅.會計盈余波動與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基于2007-2008年A股公司的經驗研究[C]//中國會計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298-309.
[2]王玉濤,陳曉,薛健.公允價值、盈余管理與市場反應:基于金融資產的經驗證據[D].清華大學,2011.
[3]葉建芳,周蘭,李丹蒙,郭琳.管理層動機、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基于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9(3):25-30.
[4]張涵.公允價值計量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8.
[5]吳戰篪,羅紹德,王偉.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與盈余管理研究[J].會計研究,2009(6):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