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本土新聞因為更貼近本地的民眾和生活,與當地受眾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更容易讓生活在這一地域的受眾有精神和文化上的歸屬感以及價值觀的認同。在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速度傳播極快、信息海量的當下,人們會不自覺地選擇那些與自己有關聯的新聞先睹為快,會從貼近自己需求的信息中選擇有用的資訊,因此無論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出發還是人文關懷、服務意識使然,都應下功夫做好本土新聞。做好本土新聞,筆者認為要把握好本土新聞的“三度”,即深度、溫度和尺度。
一、深度——深挖本地資源,把新聞做透
由于長時間沉陷于各種會議、活動和程式化的典型報道中,很多記者的“感官”開始變得麻木,對于身邊的新鮮事見怪不怪,失去了新聞敏感和主動捕捉新聞的意識。本土新聞植根于本土,不去觸摸土地,又怎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地方媒體的編輯記者大多生于斯長于斯, 對本地的文化習俗、民風民情十分熟悉, 如果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挖掘就能有效把握地域性新聞資源,從而采寫出有分量的新聞。每年進入3月,農民就開始按照農時春耕備耕,各家媒體也都適時推出專題報道,我所在的部門每年都冠以“春到農家”的欄目名稱,組織多路記者深入全市各縣市區主要鄉鎮進行采訪。在大石橋市周家鎮,我們了解到設施農業是一大特色,可是到了種植棚桃的甸子寨村,卻發現塑料大棚其實是在逐年減少,于是我們放棄了棚桃種植進展情況的動態性報道,而是深入采訪老農、村干部、農技人員等,了解當地的設施農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從查找問題、反映問題的角度,最終形成一篇問題性報道《甸子寨村的油桃為何“長不大”》,引發了相關部門的思考和關注,也道出了農民的心聲。此外,全媒體時代,一個熱點話題在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傳播下,很快就會被迅速引爆,地方媒體沒有速度優勢,但是完全可以“舉一反三”。
二、溫度——關注百姓冷暖,把新聞做實
新聞無小事,尤其是事關百姓生活的醫療、教育、供暖、食品安全等方面內容更是熱點和焦點,因此地方媒體應更多把視角轉向民生,把鏡頭聚焦群眾,認認真真傾聽百姓的訴求,實實在在為受眾服務。
在筆者所在的《營口新聞》欄目,就要求各跑口記者在采好本戰線新聞、守土有責的同時,盡可能多采些社會新聞、記者觀察、輿論監督類報道,增強節目的可視性。今年4月,部里兩名記者無意中得知蓋州市榜式堡鎮農民包麗艷一家五口人中有三人患眼部疾病,視力低下,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勞動,于是他們多次深入榜式堡鎮,詳細了解包麗艷一家的生活狀況,隨后連續播放了三集專題報道《包麗艷一家的復明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家眼病醫院愿意為包麗艷一家免費治療眼病,經過手術,包麗艷的婆婆得以復明。其實,類似這樣的事件,如為白血病患兒捐款、幫助腦癱女孩出書、愛心志愿者獻血挽救生命等等幾乎經常會遇到,很多人都對這種“送溫暖、獻愛心”的事件有了免疫力,因此記者在采訪報道的時候一定要傾注自己的真情實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受眾,從而引發全社會的愛心善舉。
三、尺度——把握輿論導向,把新聞做強
如今,國內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網絡等新媒體為吸引眼球、增加點擊率,很容易被某些利益群體利用成為傳播謠言的平臺。本土新聞尤其是民生新聞,題材大都是“說你我身邊事,嘮百姓心頭磕”,內容涉及家長里短、街頭巷議,有時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有失偏頗,甚至出現導向上的錯誤。特別是出現洪澇災害、流感暴發、物價上漲等容易引發公眾群體性言論的熱點問題時,本地新聞媒體就應強勢出擊,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的問題上,掌握主動權,主動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了解事實真相,幫助人們澄清認識、明辨是非,疏導公眾情緒,營造有利于社會穩定的良好氛圍。在新聞宣傳的時候要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實,不隱瞞、不夸大、不歪曲,更多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報道負面新聞時,堅持正確的立場,采取適當的方式,少渲染事件本身,多報道黨和政府的積極態度和應對措施。
其實,本土新聞要做得好看、真實、有擔當,不僅僅要做到挖掘深度、提高溫度、把握尺度,還需要我們廣大新聞從業人員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實踐,才能真正寫出有時代特色、有社會影響、富有感染力的新聞作品。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