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正
隨著公眾審美趣味的提高,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于是,符合個性化欣賞標準和欣賞習慣的個性化節目的主持人應運而生。廣播電視一掃“千人一面”的尷尬局面,出現了百花齊放、色彩紛呈的景觀。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另一種傾向,近些年,我們也發現有些節目主持人只追求個性化卻步入隨意化、表面化、淺薄化、功利化的誤區。這種現象實際上是一些主持人在對共性化的理解上出了毛病。因此,筆者撰文,呼吁主持人在張揚個性化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主持人的共性化。
毋庸置疑,任何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節目主持人也是如此。主持人的“個性”,是主持人的一種品質,是主持人內在修養、談吐舉止與外在包裝等在節目中的綜合呈現和釋放。說白了也就是一個主持人身上讓觀眾們能記住的那些特質。他們有以舉止端莊自然、知識廣博和豐厚見長的儒雅型;有以理性闡釋為主,其行為與談吐皆莊重和嚴謹的嚴謹型;有以表情的恬靜、嬌然,以及語言的嫻雅、溫馨給公眾留下美好印象的恬美型,這類主持人以女性居多;有以語言幽默、詼諧充盈于主持過程之中,從而達到良好效果的幽默型。如今的電視熒屏上,又出現很多個性化女主持。她們蹦蹦跳跳,時而尖叫連連,時而哈哈大笑,一出場就吸引觀眾眼球,讓觀眾感到興奮。他們的語言、行動、情感表達、主持方式充滿著個性化,但認真感悟一下,他們在個性里又實實在在地體現著共性。但要注意的是,個性化不等于“個人化”。主持人的個人化會誤入迷戀和展現“小我”的泥沼。一切脫離欄目特點,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判斷,恣意妄為孤芳自賞的“與眾不同”,是不會被受眾接納的。主持人的個性化是“從人格出發而表現出來的創作個性”,沒有高尚的人格作后盾的所謂“個性化”,可能恰是道德滑坡、趣味低下的“垃圾”。因為共性決定著事物的基本性質。這就好比,你是一匹紅馬或白馬你都要體現馬的體魄和馳騁,否則你就不是馬。你是牡丹花也好,九月菊也好,你都要體現花的美麗芳香,否則你就不是花。
那么,主持人的“共性”是什么呢?就是指所有主持人自身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職業素養等。主持人的培養課程當中,共性的點就在于主持人的職業素質培養,吐字發聲、停連重音、舞臺展現、話筒前表現等等,這些是每個主持人應該有的基本素質,例如聲音洪亮、話語清晰、發聲連貫、注重與觀眾溝通等等。主持人除了具備在廣電學院學到的基本知識、基本功以外,還要掌握諸如政治、歷史、文學、法律、人文的一般知識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心,是一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和宣傳者。這是每一個主持人必須具有的文化底蘊和素質,既共性。共性不是單擺浮擱,它必須寓于個性之中。主持人個體無論怎樣與眾不同也都要體現它。
節目主持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主持人作為其中的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一方面靠主持人素質中先天的成分,更多的則是主持人通過后天的學習和鍛煉,包括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生活實踐等。
面對公眾審美的提高、新媒體形式的沖擊,媒介、主持人、受眾,都在不斷地自我改變,誰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得更大的獲勝機會。主持人除了原有要求的政治素質、良好形象、綜合知識、專業技能、應變能力和獨特魅力之外,還應具備更出色的人文傳播策略和更專業化的知識能力。具體來說,主持人加強共性化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共性化要求主持人具有崇高的人格修養和職業道德觀念
隨著節目主持人專業角色的確立、完善和提升,在大眾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主持人的社會角色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主持人通過自己的專業角色直接實現著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由于職業的性質,從事大眾文化傳播者比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對社會的影響更直接、更廣泛,所以他們更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自律性,以不負職業的使命。因此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強化職業道德觀念。
2.共性化要求主持人具備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
重視節目主持人的心理調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心理學認為,一切成就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它包括三個方面:身體狀態良好,心理狀態良好,社會適應狀態良好。而在人的身體和心理二者的關系上,心理因素是起主導作用的。傳媒作為現代信息的主要平臺,人們都把一些精神調節的期望寄托在媒體身上。主持人是以雙重角色出現在節目中的。一方面,作為一個社會人,他們不可避免地承受著社會變革的心理震蕩,同時隨著他們所主持節目的影響擴大,他們作為公眾人物所受的壓力更大。每天在觀眾的關注下直接與觀眾交流,各種前所未有的緊張、焦慮、擔心、激勵甚至憤怒,隨時都在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如果主持人不善于積極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就會直接影響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正確判斷,導致不必要的沖突,甚或影響個人的形象和事業的成敗。
3.共性化要求主持人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知識
主持人的知識結構一般分為兩大類:經驗型的知識結構和專業型的知識結構。前者是常識性的,往往不是通過專業訓練而是靠生活經驗和日常積累得到的。后者則是通過有意識的專門訓練、參與培訓形成的。因主持人要經常主持不同類型的節目,節目內容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僅用己有的經驗和比較狹隘的專業知識很難駕馭。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不斷“充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養。
4.共性化要求主持人以藝術感覺進行原創
主持人節目不同于一部小說、一部電視劇、一場晚會,他幾乎每一天都在原創之中。廣播電視節目的立意謀篇、結構編排等都有原創意識,最后集中到主持人身上時,主持人同樣需要有原創的感覺。因為每一檔節目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作品都需要將原創意識貫穿在各個環節。不論哪一個環節缺乏創新、缺少激情,都會導致整個節目減少光彩。藝術是感性的東西,在藝術審美的體現上顯露出的是主持人的人品、學識,即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節目主持人形象(主要是語言形象)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節目主持人首先應明確自己是國家與政府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的代言人,是廣播電視臺形象的體現,而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同時,我們強調主持人的個性。倡導主持人以鮮明的個性體現主持人職業共性,體現廣播電視的共性要求,成為廣大觀眾聽眾滿意的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過:主持人拼到最后拼的是人格和個性。他強調的就是以上的道理,讓我們以此共勉。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