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彥寧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毙侣剤蟮朗禽浾摰闹匾M成部分,把握不好必然會產生負面影響。這是事物具有兩面性的規律所決定的。
伯格納的“培養”理論認為電視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長期效果,認為媒體提供給社會各階級的人一套同質化的“隱藏課程”,提供一個環境,并且對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對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釋。在“培養分析”中,研究組分析了電視畫面上的兇殺和暴力內容與社會犯罪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內容對人們認識社會現實的影響,結果發現關注媒體多者會比關注媒體少者覺得這個世界更加丑陋而卑劣。
大量的負面社會新聞是否在受眾心中營造一種“社會混亂、人心險惡”的假象,使受眾缺乏安全感?格伯納的“培養”理論雖然過度強調了大眾媒體對公眾的影響,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公眾主要通過媒體獲得外界信息,通過媒體傳播的信息認識世界,引起行為,作用于現實環境,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大眾媒體對受眾的影響。面對如此現狀,媒體是否應該有所作為?面對負面新聞,媒體應該如何做才能正確引導受眾?
1.客觀反映事件真相,理性報道。對待負面社會新聞要理性報道,但理性報道不等于冷漠。理性報道就是將事件的真實面貌反映給受眾,這需要記者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客觀地反映事件真相,為受眾描繪真實的社會圖景,使受眾如親眼所見,身臨其境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但理性報道不是以一種冷漠、旁觀的態度對社會負面新聞不分輕重全盤報道,也不是抱著看熱鬧、唯恐天下不亂的態度去進行新聞寫作。新聞工作者應有選擇、有重點地對負面社會新聞進行報道,在負面社會新聞的報道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確地引導受眾。
2.避免海量的負面信息的增強效應。負面效應的報道之所以引起普遍關注,是因為它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這種影響不但是由于選材標準的偏差所造成,更是由于海量的負面信息集中沖擊受眾的視聽覺,因此形成增強效應所造成的。社會中正向的信息資訊和負面的信息資訊總是有個大致穩定的比例的,由于社會生活內容的穩定性,造成了一個固定地域和固定時期這個比例的相對穩定性。然而如果媒體的播報理念是大量追逐負面效應的報道,則偏離了社會現實的常態,這樣做與媒體的社會責任背道而馳,顯然是不可取的。具體的改進辦法應該是確定報道題材可能引起的正負新聞效應和社會效應,從而確定予以播報的比例。這種比例應該大致反映社會客觀現實狀況,而對于可能引起負效應的報道,更要著力挖掘其正向的積極的因素。不但要“破”,更要著重“立”。只有凈化熒屏,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正確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才能事半功倍地凈化社會風氣。
3.保護當事人隱私,體現人文關懷。報道負面社會新聞要有人文關懷,但人文關懷不等于主觀煽情。人文關懷的核心就是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以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負面社會新聞往往涉及災難及不幸,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注意保護新聞當事人的隱私,對弱勢群體傾注關懷之情,必要時應伸以援助之手,給受害者以幫助。應從正面啟示意義出發,提醒民眾如何防止和避免類似不幸再次發生。但是新聞媒體往往將過度煽情誤以為是人文關懷,在負面社會新聞報道中過分描述弱勢群體的不幸,甚至將其夸大、夸張,濫用煽情語句換取受眾同情。過度煽情削弱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使受眾覺得虛假,降低了新聞報道應有的效應。
4.揭露社會矛盾和正確引導受眾要高度統一。深度貼近群眾實際生活的新聞報道就要注意對社會現象進行播報的客觀性、全面性和準確性,播報內容絕不能以偏概全,誤導受眾,而應該見微知著,有效引導受眾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以便對社會現象做出符合其發展規律的準確評析。由于這種評析能為視界受局限的受眾廓清視野,澄清迷霧,幫助他們認清社會發展前進的方向,其不可或缺是一個新聞品牌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
5.在與受眾的互動過程中,實現媒介社會職責的延伸。新聞媒體通過利用新聞播報中同質性內容的鏈接,即這種民生服務與新聞關注同質性的鏈接,不但加強了受眾的參與,增強了欄目的生命力,大大提高了新聞品牌的知名度,而且更便捷地解決了受眾的各類生活難題,名正言順地實現了為民生服務的理念,很好地履行了媒體的社會職責,并且提高了媒體的美譽度。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