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一、電視新聞播音語言個性化的內涵
隨著新聞以傳者為主向以受眾為主的轉變,個性化播音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的亮點。電視新聞播音風格的個性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新聞生活化的具體表現。
(一)電視新聞播音語言的一般特點
播音語言的一般特點可以歸納為“三性”、“三感”,即“規范性”、“莊重性”和“鼓動性”以及“時代感”、“分寸感”和“親切感”。播音語言的“三性”、“三感”適用于不同的電視節目類型,因此,電視新聞播音語言也呈現出這樣的特點。
1.規范性
語言要有章法,尤其是播音語言。作為廣播電視的應用語言,本應有其語音、詞匯、語法不可或缺的普通話規范性,至少是趨于,或者說是追求標準的普通話。
2.莊重性
播音要有氣勢,播音員的隨意含糊,會“稀釋”信息的準確可靠,所以播音員要培養自己的氣勢。這種氣勢包括厚實的語言功力、心理松弛的素質和外在自信、冷靜、理性的氣質。
3.鼓動性
今天,廣播電視仍是絕對主流強勢媒體。作為大眾傳媒,不僅要上情下達,也要下情上達;不僅要跟黨走,而且要讓觀眾易于接受,符合觀眾的口味。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鼓動性,體現在重音、停連等播音技術上,以及語氣、態度的拿捏;或許最終的形式,體現在這些表象上面,但最具鼓動性的播報,是播音員思考編輯、記者的意圖以及所播報新聞的內容。
4.時代感
媒介與社會變遷是可見可感的,從最初的口口相傳,到紙媒的出現,到無線電廣播的出現,到電視廣播的出現,再到以互聯網廣播為主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作為一個大概念,播音員作為近幾十年才出現的新職業,無不體現著時代的特征。
5.分寸感
有聲語言的難點,同時也是魅力點,就是其分寸感,多一點少一點,強一點弱一點,濃一點淡一點,快一點慢一點,都是很講究的。基調、節奏和語氣都體現出分寸把握的藝術。
6.親切感
播音員是電臺、電視臺的播音員,是廣大受眾的播音員,播音員和受眾是平等的,所以要有親切感。
(二)電視新聞播音語言的新特點
電視新聞播音語言在呈現新特點的同時,并沒有摒棄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這些優良的傳統,反而,新特點與這些優良傳統相得益彰,融會貫通,既保證了電視新聞的質量,又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視聽。目前電視新聞播音語言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口語化的播報方式增多
播音語言具有莊重性的特點,要求播音員在使用有聲語言表情達意的時候,必須保持端莊、鄭重的氣質和態度,在語流中充滿莊重、可信的意味,“莊重而不呆板,活潑而不輕浮。”
2.大量應用新詞語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的發展和更新,漢語詞匯也出現新的變化,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觀念的新詞語涌現出來,流行起來,波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3.地方臺方言播音增多
播音語言的規范性,主要是指語音、詞匯、語法、語流都要符合普通話的要求,遵從普通話的規范。
(三)電視新聞播音語言的個性化與多樣性
長期以來,人們談到電視新聞播音的風格,就認為是:端莊、大方、嚴肅、認真;播音員口齒清楚、語音準確。
二、電視新聞播音語言個性化的必要性
隨著新聞以傳者為主向以受眾為主的轉變,個性化播音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的亮點。電視新聞播音風格的個性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新聞生活化的具體表現。
(一)節目個性化的需要
傳媒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不僅使播音朝著更深的層次發展,也朝著更廣的方面發展。節目類型不斷細分,根據不同的節目內容,設定不同的節目受體,從而選用不同的節目主持,營造不同的節目風格。只有播音員很好地適應了節目本身的個性化特點,才能讓受眾很好地接受。
(二)廣大觀眾的要求
播音工作就像一個橋梁,它將發生的新聞事件等內容傳遞給受眾。受眾雖然有自己的能動性,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自我認知,但當受眾在接收這些信息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持人的影響。
(三)播音員自身修養的需要
播音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這就要求作為創作主體的播音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
三、電視新聞播音語言個性化形成的因素
對于具體的電視節目來說,“個性化”就是節目的風格;而對于具體的電視從業者來說,“個性化”就是個人的創作風格——編輯有編輯的風格,導演有導演的風格,而播音員尤其是新聞播音員,也有著各不相同的風格。
(一)主觀原因
首先,不同的性格特點,影響著語言表達的方式,播音員的性格不同,也直接體現著不同的風格。比如虹云的性格較為活潑,其播音顯得開朗、灑脫;張悅的性格較為溫柔,其播音顯得甜美、細膩。
(二)客觀因素
其一,任何藝術風格的形成,都同時代密切相關。任何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也都帶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都“沒有能超出他們自己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