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年紅 鄒連方
摘 要:產學研協同創新對湖南“四化兩型”建設有重要的科技支撐和服務作用。湖南應抓住“四化兩型”建設帶來的機遇,破解創新經費籌措困難、創新體制機制不順、創新人才持續流失、創新供需對接不暢、碎片化科技服務等瓶頸,選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引領、以產學研聯盟協同為突破、以協作性公共科技服務為支撐”的政策路徑,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四化兩型”建設的聯動發展。
關鍵詞:產學研協同創新;政策選擇;四化兩型;經濟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4;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8-0101-03
2010年,湖南制定了在全省范圍內推進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四化兩型”戰略,即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湖南省省長徐守盛明確指出“湖南推進‘四化兩型建設,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民生、教育的有機結合,為科學發展、富民強省提供強大的動力”。毫無疑問,以產學研協同為基礎的科技創新是“四化兩型”順利推進的動力之源。如何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
2013-1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明確要求“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研究機構)三個基本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發揮各自的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促進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的有力手段,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徑,是促進教育、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1.1 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的關鍵
湖南在產學研等方面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力。目前,因為科技體制與機制不順,致使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科研資源配置分散、封閉、低效等問題比較突出,所以,應大力促進創新組織的流動和開放、創新要素的匯聚和融合、科技工作的聯合和貫通,滿足“四化兩型”建設的創新需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現了系統的理念和思想,產學研各方基于價值觀、文化、愿景、利益、知識、組織等方面的協同,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為準則,為共同實現創新目標而達成分工協作的契約安排。產學研協同創新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項目合作或聯合開發,它是在原有體制框架下做出必要的組織調整和機制完善,使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能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實現有效整合、流動和配置,通過整體、多元、長期的協同實現全面創新、集成創新和持續創新。
1.2 自主創新能力和效率提升的保障
創新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破除產學研等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和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當前,湖南產學研各方的合作創新尚存在主動性不足、資源共享不夠、協同范圍不廣、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效益不高等問題。為了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績效,湖南亟待促進產學研各方全面開展協同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對自主創新內涵的豐富和深化,它體現了科技創新模式從封閉轉向開放,反映了當前科技改革發展的最新趨勢。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全方位貫通湖南自主創新的鏈條,能充分釋放湖南現有“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的創新活力,是湖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徑。
1.3 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和發展的動力
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要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美麗中國”的產業蝶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等,離不開“創新驅動”。產學研協同創新能理順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關系,能“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分割狀態向科技工作的上游、中游、下游聯合、貫通的方向轉變”,能提升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利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湖南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推進“四化兩型”建設的內在動力,是湖南解決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結合不緊以及創新驅動力不足等問題的必然選擇。
2 制約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的瓶頸
目前,湖南的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存在脫節的現象,產學研合作主動性不足且經費短缺,科研體制、機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共享產學研創新資源,產學研協同范圍過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碎片化問題導致產學研在合作政策、制度保障和中介服務方面存在不足,產學研合作創新水平較低,產學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等。這些已經成為了制約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瓶頸。
2.1 創新經費籌集存在困難
湖南是中部經濟欠發達省份,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盡管在逐年增加,但是,R&D經費支出與R&D投入強度仍存在不足,如表1所示,難以滿足“四化兩型”建設的科技創新需求。2010年,湖南R&D投入強度僅為1.17%,在中部6省中低于湖北(1.67%)、安徽(1.34%),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1.77%)的70%.作為湖南科技創新主力軍的各高校,其創新經費籌集對政府依賴較重(占64.9%),從企業中籌集創新資金的能力較弱(僅占27.4%)。
2.2 科研體制、機制不健全
湖南現有的科技人員職稱評審與薪酬考核制度、科研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發經費籌措機制、科研成果評價與轉化機制等尚不健全,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科技人員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湖南的科研規劃和定位有待完善,科研管理體制急需創新,科研協同機制尚未建立,目前還存在“重基礎理論探索,輕實踐應用發展”“重縱向課題,輕橫向課題”“重課題申報立項,輕課題結題驗收”“重科研資源占有,輕科研資源共享”“重組織內單打獨斗式研究,輕跨組織團隊協作創新”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湖南科技創新績效的提升。
2.3 創新人才持續流失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間、地區間的人才爭奪呈白熱化趨勢。繼東部發達省份之后,中部地區的湖北、河南、安徽等省份也先后啟動、實施了教育強省戰略,同時,各省都在實施區域創新驅動戰略,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展開了爭奪。據湖南省科技廳對湖南部分科研機構的跟蹤調查,這些機構五年內調入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有12人、高級職稱的有24人,而同期調出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有13人、高級職稱的有43人。這一結果表明,湖南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失現象依然存在,湖南科技創新依然面對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失的重大挑戰。
2.4 創新供需對接不順暢
科技創新與市場技術需求的對接與匹配是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前提。由于目前湖南的技術市場不夠成熟,知識產權缺乏有效的保護,缺乏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完善,再加上高校科研定位不夠準確、科研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等原因,湖南科技創新的供需對接并不順暢,結構性的供需矛盾較為突出。2009年,湖南高校出版科技專著659部,獲得專利授權629項,但是,專利出售合同數僅為33項,在全國排名第16位。這意味著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閣”,既不利于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也勢必會制約湖南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
2.5 公共科技服務碎片化問題
公共服務碎片化問題導致公共科技服務資源“各管一攤”和“條塊分割”。產學研各方分別屬于不同的領域和部門,政府的科技部門、教育部門、經濟部門、金融部門、各種社會中介和服務機構等都按照自身邏輯為產學研創新活動提供零散的公共科技服務。目前,湖南大量的科研設備儀器、技術標準、科技情報、人力資源等科技創新資源廣泛分布在不同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門。由于缺少有效的途徑和統一的標準匯總上述資源,缺少嚴格、權威的平臺和窗口對外發布信息和提供服務,從事創新活動的主體無法快速、有效地搜索和利用這些科技資源,使得創新資源的平均利用率低、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創新效率低下等現象普遍存在。
3 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政策建議
湖南在“四化兩型”建設中,應針對協同創新的制約瓶頸,選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引領,以產學研聯盟協同為突破,以協作性科技服務為支撐”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四化兩型”建設的聯動發展。
3.1 以體制機制改革引領產學研協同創新
湖南應利用“四化兩型”建設的重大機遇,圍繞“四化兩型”建設中重點規劃產業的重大科技需求,在政府科技部門的主導下,改革科技組織模式,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理順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關系,實現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以此引領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①要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突破制約湖南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產學研各種創新主體之間的體制壁壘,通過系統改革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研發平臺等方面的活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氛圍;②要積極推進湖南科技經費籌措和管理機制改革,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優惠政策作扶持、社會資金作補充”的研發經費籌措機制,完善由財務、審計、科研三方共同參與的科研經費約束、監督機制;③要健全湖南科研管理運行機制,著重理順科研處室的服務機制、科研資源的整合機制、科研課題的篩選機制、科研行為的約束機制、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科研成果的轉化機制、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科研團隊的凝聚機制和科研創新文化的培育機制等。
3.2 以產學研合作聯盟推動協同創新
產學研聯盟協同的實質是促進科技創新所需的各種要素的有效組合,是在政府主導下實現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部門之間的聯合,實現科技資源、經濟資源、生產力要素的重組和優化配置,開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通道,使其成為研究者、生產者、經營者、調控者的實施運行樞紐。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重視構建和完善以產學研聯盟協同為基礎的區域創新體系。該體系涉及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社會中介機構等多個部門,其中,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是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的主要載體和區域科技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政府部門是區域創新的宏觀調控者,中介服務機構在區域創新過程中起著區域創新資源催化劑的作用。
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引導和支持高校加強與企業、科研院所等之間的協同,打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注重“戰略牽引、市場推動、優勢互補、利益共享、持續發展”的長效協同,把高校的生力軍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科研院所的攻堅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社會中介的服務作用整合為科技創新的集成優勢,實現知識、實物、貨幣、人力等多種形式資本的相互支撐,形成有效資本的聚集合力,打破彼此間單一投入、分散投入、孤立投入、效率低下的傳統投入機制,建立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同、多技術集成的重大研發與應用平臺,積極創建教育部和財政部支持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探索適用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樣的協同創新模式,不斷注入創新發展活力,推動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為“四化兩型”建設提供持續的科技創新動力。
3.3 以協作性公共科技服務支撐協同創新
湖南要盡快構建有序、統一的協同創新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形成公共科技服務提供的聯動性結構和競爭性網絡。在加強對提供公共科技服務的宏觀管理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科技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科技服務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進入提供公共科技服務的領域。公共科技服務供給是由政府單一供給向多元主體互動供給轉化,面對多元化需求時,多元主體之間磋商談判,結成戰略聯盟協同解決,形成多中心體制和互補機制,促進公共科技服務的有效供給和配置,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公共科技服務品質,有力助推產學研協同創新。
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倡導政府、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之間跨界合作、互動的理念,形成公共科技服務的協作、提供機制,動態跟蹤“創新鏈”的運行需要,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共享公共科技服務界面,多部門合作提供整體化的公共科技服務。同時,應擴展地方政府之間的公共科技服務協作范圍,建立跨地域、統一的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應盡快實現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模式,建設具有基礎性、開放性、專業化特點的創新服務平臺,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基礎性支撐。
2.4 創新供需對接不順暢
科技創新與市場技術需求的對接與匹配是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前提。由于目前湖南的技術市場不夠成熟,知識產權缺乏有效的保護,缺乏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完善,再加上高校科研定位不夠準確、科研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等原因,湖南科技創新的供需對接并不順暢,結構性的供需矛盾較為突出。2009年,湖南高校出版科技專著659部,獲得專利授權629項,但是,專利出售合同數僅為33項,在全國排名第16位。這意味著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閣”,既不利于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也勢必會制約湖南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
2.5 公共科技服務碎片化問題
公共服務碎片化問題導致公共科技服務資源“各管一攤”和“條塊分割”。產學研各方分別屬于不同的領域和部門,政府的科技部門、教育部門、經濟部門、金融部門、各種社會中介和服務機構等都按照自身邏輯為產學研創新活動提供零散的公共科技服務。目前,湖南大量的科研設備儀器、技術標準、科技情報、人力資源等科技創新資源廣泛分布在不同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門。由于缺少有效的途徑和統一的標準匯總上述資源,缺少嚴格、權威的平臺和窗口對外發布信息和提供服務,從事創新活動的主體無法快速、有效地搜索和利用這些科技資源,使得創新資源的平均利用率低、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創新效率低下等現象普遍存在。
3 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政策建議
湖南在“四化兩型”建設中,應針對協同創新的制約瓶頸,選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引領,以產學研聯盟協同為突破,以協作性科技服務為支撐”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四化兩型”建設的聯動發展。
3.1 以體制機制改革引領產學研協同創新
湖南應利用“四化兩型”建設的重大機遇,圍繞“四化兩型”建設中重點規劃產業的重大科技需求,在政府科技部門的主導下,改革科技組織模式,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理順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關系,實現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以此引領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①要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突破制約湖南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產學研各種創新主體之間的體制壁壘,通過系統改革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研發平臺等方面的活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氛圍;②要積極推進湖南科技經費籌措和管理機制改革,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優惠政策作扶持、社會資金作補充”的研發經費籌措機制,完善由財務、審計、科研三方共同參與的科研經費約束、監督機制;③要健全湖南科研管理運行機制,著重理順科研處室的服務機制、科研資源的整合機制、科研課題的篩選機制、科研行為的約束機制、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科研成果的轉化機制、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科研團隊的凝聚機制和科研創新文化的培育機制等。
3.2 以產學研合作聯盟推動協同創新
產學研聯盟協同的實質是促進科技創新所需的各種要素的有效組合,是在政府主導下實現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部門之間的聯合,實現科技資源、經濟資源、生產力要素的重組和優化配置,開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通道,使其成為研究者、生產者、經營者、調控者的實施運行樞紐。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重視構建和完善以產學研聯盟協同為基礎的區域創新體系。該體系涉及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社會中介機構等多個部門,其中,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是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的主要載體和區域科技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政府部門是區域創新的宏觀調控者,中介服務機構在區域創新過程中起著區域創新資源催化劑的作用。
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引導和支持高校加強與企業、科研院所等之間的協同,打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注重“戰略牽引、市場推動、優勢互補、利益共享、持續發展”的長效協同,把高校的生力軍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科研院所的攻堅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社會中介的服務作用整合為科技創新的集成優勢,實現知識、實物、貨幣、人力等多種形式資本的相互支撐,形成有效資本的聚集合力,打破彼此間單一投入、分散投入、孤立投入、效率低下的傳統投入機制,建立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同、多技術集成的重大研發與應用平臺,積極創建教育部和財政部支持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探索適用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樣的協同創新模式,不斷注入創新發展活力,推動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為“四化兩型”建設提供持續的科技創新動力。
3.3 以協作性公共科技服務支撐協同創新
湖南要盡快構建有序、統一的協同創新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形成公共科技服務提供的聯動性結構和競爭性網絡。在加強對提供公共科技服務的宏觀管理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科技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科技服務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進入提供公共科技服務的領域。公共科技服務供給是由政府單一供給向多元主體互動供給轉化,面對多元化需求時,多元主體之間磋商談判,結成戰略聯盟協同解決,形成多中心體制和互補機制,促進公共科技服務的有效供給和配置,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公共科技服務品質,有力助推產學研協同創新。
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倡導政府、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之間跨界合作、互動的理念,形成公共科技服務的協作、提供機制,動態跟蹤“創新鏈”的運行需要,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共享公共科技服務界面,多部門合作提供整體化的公共科技服務。同時,應擴展地方政府之間的公共科技服務協作范圍,建立跨地域、統一的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應盡快實現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模式,建設具有基礎性、開放性、專業化特點的創新服務平臺,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基礎性支撐。
2.4 創新供需對接不順暢
科技創新與市場技術需求的對接與匹配是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前提。由于目前湖南的技術市場不夠成熟,知識產權缺乏有效的保護,缺乏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完善,再加上高校科研定位不夠準確、科研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等原因,湖南科技創新的供需對接并不順暢,結構性的供需矛盾較為突出。2009年,湖南高校出版科技專著659部,獲得專利授權629項,但是,專利出售合同數僅為33項,在全國排名第16位。這意味著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閣”,既不利于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也勢必會制約湖南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
2.5 公共科技服務碎片化問題
公共服務碎片化問題導致公共科技服務資源“各管一攤”和“條塊分割”。產學研各方分別屬于不同的領域和部門,政府的科技部門、教育部門、經濟部門、金融部門、各種社會中介和服務機構等都按照自身邏輯為產學研創新活動提供零散的公共科技服務。目前,湖南大量的科研設備儀器、技術標準、科技情報、人力資源等科技創新資源廣泛分布在不同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門。由于缺少有效的途徑和統一的標準匯總上述資源,缺少嚴格、權威的平臺和窗口對外發布信息和提供服務,從事創新活動的主體無法快速、有效地搜索和利用這些科技資源,使得創新資源的平均利用率低、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創新效率低下等現象普遍存在。
3 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政策建議
湖南在“四化兩型”建設中,應針對協同創新的制約瓶頸,選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引領,以產學研聯盟協同為突破,以協作性科技服務為支撐”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四化兩型”建設的聯動發展。
3.1 以體制機制改革引領產學研協同創新
湖南應利用“四化兩型”建設的重大機遇,圍繞“四化兩型”建設中重點規劃產業的重大科技需求,在政府科技部門的主導下,改革科技組織模式,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理順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關系,實現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以此引領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①要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突破制約湖南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產學研各種創新主體之間的體制壁壘,通過系統改革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研發平臺等方面的活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氛圍;②要積極推進湖南科技經費籌措和管理機制改革,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優惠政策作扶持、社會資金作補充”的研發經費籌措機制,完善由財務、審計、科研三方共同參與的科研經費約束、監督機制;③要健全湖南科研管理運行機制,著重理順科研處室的服務機制、科研資源的整合機制、科研課題的篩選機制、科研行為的約束機制、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科研成果的轉化機制、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科研團隊的凝聚機制和科研創新文化的培育機制等。
3.2 以產學研合作聯盟推動協同創新
產學研聯盟協同的實質是促進科技創新所需的各種要素的有效組合,是在政府主導下實現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部門之間的聯合,實現科技資源、經濟資源、生產力要素的重組和優化配置,開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通道,使其成為研究者、生產者、經營者、調控者的實施運行樞紐。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重視構建和完善以產學研聯盟協同為基礎的區域創新體系。該體系涉及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社會中介機構等多個部門,其中,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是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的主要載體和區域科技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政府部門是區域創新的宏觀調控者,中介服務機構在區域創新過程中起著區域創新資源催化劑的作用。
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引導和支持高校加強與企業、科研院所等之間的協同,打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注重“戰略牽引、市場推動、優勢互補、利益共享、持續發展”的長效協同,把高校的生力軍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科研院所的攻堅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社會中介的服務作用整合為科技創新的集成優勢,實現知識、實物、貨幣、人力等多種形式資本的相互支撐,形成有效資本的聚集合力,打破彼此間單一投入、分散投入、孤立投入、效率低下的傳統投入機制,建立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同、多技術集成的重大研發與應用平臺,積極創建教育部和財政部支持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探索適用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樣的協同創新模式,不斷注入創新發展活力,推動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為“四化兩型”建設提供持續的科技創新動力。
3.3 以協作性公共科技服務支撐協同創新
湖南要盡快構建有序、統一的協同創新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形成公共科技服務提供的聯動性結構和競爭性網絡。在加強對提供公共科技服務的宏觀管理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科技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科技服務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進入提供公共科技服務的領域。公共科技服務供給是由政府單一供給向多元主體互動供給轉化,面對多元化需求時,多元主體之間磋商談判,結成戰略聯盟協同解決,形成多中心體制和互補機制,促進公共科技服務的有效供給和配置,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公共科技服務品質,有力助推產學研協同創新。
在湖南“四化兩型”建設中,政府應倡導政府、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之間跨界合作、互動的理念,形成公共科技服務的協作、提供機制,動態跟蹤“創新鏈”的運行需要,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共享公共科技服務界面,多部門合作提供整體化的公共科技服務。同時,應擴展地方政府之間的公共科技服務協作范圍,建立跨地域、統一的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應盡快實現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模式,建設具有基礎性、開放性、專業化特點的創新服務平臺,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基礎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