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曉燕
摘 要:本文主要深刻剖析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目前師資隊伍的現狀,包括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師專業能力水平不高、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較差、教師的“雙師”素質較低等瓶頸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本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模式。
關鍵詞:骨干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進修
1 高職國家骨干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這100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之一,力爭在3年內要制定符合學校發展目標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及具體實施方案,要將企業經歷和實踐鍛煉要求納入專任教師評聘、使用和激勵政策,新進教師一般應具有2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在3年建設期內,確保專任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比例達到90%以上。這些考核指標為我院骨干高職院校建設中師資隊伍培養方面提出了嚴格而具體的要求。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教高廳[2002]5號)的要求,“高職高專院校要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這對我學院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指出了探索方向,對我院建設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師資隊伍現狀分析
2.1 教師結構不合理
⑴年齡結構偏于年輕。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中擔任主力軍的多為年齡大多數在四十歲左右的教師,他們無論是在學校的行政崗上還是在教師崗位上,都成為各個院校的骨干力量,而占教師數量很大比例的是80后的年輕教師,雖然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剛剛從一個校門走出又進入另一個校門,從來沒有上過講臺,缺乏教學經驗。⑵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偏低。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只占了教師總數20%,中級職稱的占58%,初級職稱占22%,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明顯偏低,與高職院校教學要求相差較大。
2.2 “雙師型”素質教師匱乏,缺乏實踐動手能力
與普通高校教師相比,高職院校的職責就是為社會輸送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這對高職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擔當理論課教學任務,同時還應該具有一定的企業實踐經驗,做一名從理論到實踐全能的“雙師型”教師。
而我院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教師來源較單一,大多是從高等學校錄用的應屆畢業生,大多從學校直接到學校,占了所有教師比例的70%以上,雖然從企業引進了幾名報關員、外貿業務員擔當了一大部分實踐教學任務,但大多數教師缺乏實踐鍛煉機會,實踐動手能力差,這與社會上一些企業有親身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的高技能員工有著很大差距,滿足不了高職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需求。
2.3 缺乏完善的教師進修及培訓制度
高職院校普遍師資隊伍學歷水平不高的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培訓、進修制度的不完善。從學歷進修方面,為了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學校會鼓勵現任教師通過進修的方式取得研究生學位。但這一途徑也存在著問題,出去進修的教師在取得研究生學歷后也有可能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另謀高就,不再返回學校任職。從培訓形式方面,也有培訓形式過于單一,缺少完整、系統的培訓計劃和培訓政策等問題。
3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模式
3.1 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可以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教師隊伍結構優化:加強專業帶頭人和專業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他們在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在專業教師中的比例;加強教師進修與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和實踐業務水平;深化政策制度改革,激發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3.2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認定僅僅憑借一張職業資格證書,這是遠遠不夠的。學院要加大建設實訓基地的力度,為提高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同時,還應當多與當地企業聯系,為教師創造去企業中頂崗實習的機會。
3.3 拓寬渠道,增加教師培訓、進修機會
在內部教師隊伍的培養上,必須要分發揮政策杠桿的作用,要從政策上扶持,經費上支持,措施上落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鼓勵青年教師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來提高學歷層次。另一方面,參與企業實踐是公認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方法。因此,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要利用好中央財政支持的資金,計劃安排好教師參與企業學習、實踐時間,并形成指導性政策文件,指引教師具體安排企業實踐。學院應提供與國內外學習交流的機會,鼓勵支持教師參加;為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提供便利條件,并給與財力上的支持;健全雙師型教師的獎懲機制,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高學強.關于高職院校在示范校建設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 [J].教育與職業.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