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磊
摘 要:本文以陜西省幾所代表性高校為例,明確研究意義,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對比、分析,找出問題差距,探究適合陜西省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管理體系和制度框架,最終形成合理有效的意見建議,服務于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
關鍵詞:陜西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
陜西省作為西北地區的教育大省,由于歷史文化及地理位置等原因,少數民族師生人數比重一直較高,但由于少數民族風俗、語言、飲食等習慣的不同,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師生的后勤服務保障工作也成為了陜西高校民族穩定及后勤服務改革的核心工作。本文以西安郵電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高校為例,首先明確研究意義;其次通過調研以上幾所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最新現狀,進行對比分析,查找存在的問題;最后研究探討適合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管理體系和制度框架,形成合理有效的意見建議,服務于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
1 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的意義
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增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高等院校要從維護國家穩定和促進民族團結的高度出發,把做好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強后勤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熟悉少數民族師生的風俗習慣,制定專項工作方案,不斷完善后勤保障,提高清真餐廳的服務質量,重視少數民族師生住宿條件,服務與管理并重,為少數民族師生提供良好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確保校園安全穩定。
2 當前陜西省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組現狀
2.1 飲食工作現狀
⑴目前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飲食習慣大相徑庭,但也有部分趨同,比如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師生信仰伊斯蘭教,屬于穆斯林,他們都有清真飲食習慣,尤其在陜西省這一西北地區的教育重地,少數民族飲食工作總體趨勢多為:重視穆斯林師生飲食習慣,開設清真食堂,針對其他少數民族師生飲食需求,開設風味特色小吃攤點。⑵經調研西安郵電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幾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發現:西安郵電大學分為雁塔校區、長安校區東區、長安校區西區三個校區,分別建有獨立的清真食堂,同時,為了便于穆斯林師生飲食方便,在其他食堂還隔離專門攤點開設清真食品便民窗口。此外在該校三個校區的四個學生食堂引進各種民族風味小吃,滿足廣大師生的飲食愛好與口味需求;陜西師范大學屬于師范類重點本科院校,其分為長安、雁塔兩個校區,因少數民族師生基數較大,該校共建有兩個面積較大的清真食堂,每個食堂都設有二十余個攤點,經營飯菜種類花色齊全、小吃面點品種樣式豐富,在陜西省高校后勤服務保障工作中都名列前茅。西北政法大學與西安郵電大學在少數民族師生飲食工作保障上具有一定的相似處,該校也分為長安、雁塔兩個校區,并都建有獨立的清真食堂,開設風味小吃攤點。⑶陜西高校清真食堂工作人員配備多以回族廚師為主,部分高校有其他少數民族穆斯林廚師經營清真風味小吃,各高校針對清真食堂的經營都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傾斜,在管理費、水電費、維修費、住宿費上都給予部分減免,有時還發放特殊伙食補貼,用來維護少數民族經營者的利益,促進清真食堂飯菜質量的提高。⑷重視清真飲食文化,多數陜西高校在開齋節期間,組織穆斯林學生聚餐,弘揚穆斯林飲食文化。⑸多數陜西高校飲食工作負責人都會定期去清真餐廳、風味小吃攤點咨詢少數民族師生在就餐過程中對高校飲食工作的意見建議,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與實踐。
2.2 陜西高校少數民族師生住宿現狀
按照教育部規定,陜西各高校實行按年級、按班級安排住宿,杜絕以民族劃分安排住宿的情況,防止住宿安排上出現歧視少數民族學生的現象。對安排有少數民族學生的宿舍,學校加大關心力度,學工、后勤、保衛等部門緊密配合,加強民族政策宣傳,教育學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習俗,大力弘揚各兄弟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行為觀念,共同營造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少數民族教師的住房待遇與漢族教師的住房待遇同等,根據各高校實際情況,按照排名,分配宿舍、公寓或住房。
3 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出現問題
3.1 飲食工作
⑴各高校不同校區穆斯林師生人數差異較大,固定客源不穩定,部分高校清真食堂出現早餐無人問津現象。⑵少數高校清真食堂和其他民族風味小吃飯菜質量一般,花色品種單一,長期菜譜不變,廚師手藝有待提高。⑶少數高校清真食堂和其他民族風味小吃出現價高量少等現象。⑷個別高校清真食堂出現師生外帶禁忌食品入內,引起少數民族師生的異議。⑸部分高校清真食堂較為偏僻,不便于少數民族師生就近就餐。
3.2 宿管工作
部分高校宿舍數量有限,無法達到本科生六人間、研究生四人間的高校宿舍人數平均水平。
4 造成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問題原因分析
4.1 飲食方面
⑴陜西省“985高校”、“211高校”的清真食堂開辦規模較大,花色種類品種齊全,固定就餐師生人數也能夠保障,形成良性循環。但部分特色院校及二本高職院校因為少數民族師資、生源有限,雖然按照國家要求開設清真食堂,但固定就餐師生基數太小,難以形成有效的收支平衡,甚至出現,早餐供應無人問津的現象,這對清真食堂的經營者來說打擊甚大,即便在高校給予部分費用減免補貼的基礎上,經營者仍會出現懈怠惰性消極的情緒,導致飯菜質量一般、花色品種單一、量少價高,影響清真食堂的正常營業運轉。
⑵因高校配備的食堂管理人員人數有限,并多為漢族,對少數民族師生在飲食方面反映的問題很難把握拿捏,又考慮少數民族特殊性及自身建設投入等因素,在解決方案上難以完全達到少數民族師生的訴求,往往導致少數民族師生產生受歧視、不被重視的思想,從而選擇外出去學校周圍的清真餐館就餐,無形中減少了清真食堂原本就少的客源;此外,高校師生整體在少數民族宗教信仰方面重視程度不高,對少數民族的飲食風俗習慣及禁忌了解不深,有時因個人疏忽大意,無形中做出傷害民族感情和民族習慣的行為,使得少數民族師生作為高校弱勢群體更容易產生誤會與反感情緒,如若處理不當,更會引發進一步爭端,影響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正常運行。
⑶部分高校在清真食堂選址上較為偏僻,原本少數民族師生人數就較為有限,但學校為了保障其他食堂的就餐人數,往往將清真食堂放在頂層或較為偏僻的區域,使得清真食堂在地理位置上不占優任何優勢,許多非穆斯林的師生如果想換個口味,品嘗下清真食堂的飯菜,但由于就餐地點樓層較高或位置偏僻,往往選擇放棄,造成清真食堂無法吸引其他民族師生前來就餐的一大弱勢。
⑷對于一般高校而言,清真食堂或其他民族風味小吃經營者較為固定,為了保證少數民族飲食工作的穩定,往往這類食堂或窗口缺乏競爭,經營者或因為自身水平原因,或因為餐飲特色風味原因,或因為學校扶持保障原因,或多或少出現食材缺乏創新、常年菜譜單調,味道一成不變的現象,使得廣大師生產生味覺疲勞,心理排斥,從而導致就餐人數不斷減少。
4.2 宿管方面
因各高校辦學規模、招生來源、政府扶持條件不等,其宿舍數量及環境也有差異,重點高校基本能達到本科生4-6人間,研究生3-4人間,博士生單間或1-2人間;一般普通高校能達到本科生6-8人間,研究生4-6人間。少數民族學生亦安排在內。
5 做好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的措施方案
5.1 飲食方面
⑴各高校要將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工作納入學校“全面建設,文化共融,平等尊重,綜合發展”的方針中去,要把辦好清真食堂與民族特色風味攤點提高到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高度來認識,切實尊重少數民族師生的飲食習慣,積極解決好少數民族師生的就餐問題,為少數民族師生的學習、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氛圍環境。⑵加強民族文化的宣傳與推廣,落實民族政策的實行與推進。使廣大師生能全面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禁忌;二是重視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三是清真食堂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師生就餐是否便利,盡可能為少數民族師生提供便利、舒適、獨立的就餐環境。⑶加大對清真食堂的投入和補貼力度。各高校要深刻認識到開辦清真食堂與民族風味攤點不是政府強派的任務與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在清真食堂建設、基本設備配置、大型器械修繕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確保設施完善;在特殊時期,針對少數民族師生飲食工作的特殊問題,學校還要給予必要的補貼與扶持。⑷各高校可根據校區地理位置的遠近,按片劃分,指定一所清真食堂開辦比較完善成熟的高校或企業接手,以獨立集團的方式,嚴格按照穆斯林的飲食習慣,統一采購、配送、加工、出售,其他高校以合作監管的模式對本區域經營清真食堂的高校或企業在原材料輸送、員工規范操作、食品安全衛生等環節進行監督管理。⑸加強與民族高校的溝通交流,促進與民族高校的教師互換。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去民族高校進行調研訪問,認真了解、熟悉少數民族師生的飲食特點及管理措施,學校也可以掛職鍛煉的形式,加強相互之間后勤隊伍的互換交流,讓民族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員來我們的隊伍,指導、幫助我們少數民族師生飲食保障工作的發展,讓民族高校的教師與我們少數民族師生多溝通交流,作為民族連接的橋梁,促使我們的后勤管理和服務工作逐步改進,逐步完善。⑹發揮學校自身少數民族教師與學生伙食管理委員會的作用。⑺建立健全高校少數民族師生后勤服務保障管理體系,促進學校統戰工作進一步發展。結合學校少數民族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實際狀況,建立少數民族餐飲工作領導小組,健全清真飲食管理工作制度,全力服務少數民族師生的就餐需求,推進高校清真食堂及民族風味攤點的建設。同時,在完善后勤服務保障工作的基礎上,學校還要有針對性的做好少數民族師生服務工作的理論指導。
5.2 宿管方面
各高校要把學生宿舍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場所,加強民族政策宣傳,教育學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嚴禁少數民族學生在校外租房、做飯,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集體意識與民族平等觀念;同時,可以參照飲食工作的措施方案,加強與民族高校溝通交流,互換掛職教師,參與少數民族學生的住宿管理工作,或調動本校少數民族教師的積極性,共同投入到學校后勤保障工作中來,掌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服務少數民族學生日常住宿,大力弘揚各兄弟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行為觀念,共同營造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
在新形勢下,學校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的開展,從后勤保障為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對少數民族師生進行關懷、幫助、溫暖,營造各民族師生團結友愛的良好氛圍,最終使高校師生能夠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堅守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李杏泉,曾凡蓮.民族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民族性[J].中國高校后勤研究.2003.1.
[2]李建華,丁開明.推進高校清真食堂(灶)建設 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32315-1.htm.
[3]李松杰,柯大為.強化民族團結在高校統戰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