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貴的樹要幾十萬一棵,便宜的也要幾百元,但經常種下去之后,活不了多久。”算起現在各大城市的“綠化”賬,中國風景園林協會常務理事張廣增連連搖頭。
近年來,各地政府對城市綠化的投資逐步增加。根據國家林業局發布的《201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截至2014年3月,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81.2萬公頃,比2012年增加9.3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26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0.46平方米。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39.59%和35.72%。
但問題也在不斷涌現,品種單一、成活率低等現象很普遍。“成效是巨大的,問題是嚴重的。”廣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張喬松這樣概括。
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當下,如何讓城市更宜居,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擺在城市建設者、管理者面前的最要問題。
城市的生命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2年的52.57%。而城市化速率,從解放初期的年平均增長0.6%提高到改革開放后的1.1%。
“城市化帶來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也讓大自然受到破壞。”在第六屆中國園林植物保護高端論壇上,張喬松提出。建筑道路侵占了原來的農田山林,動植物在急劇地減少,而垃圾和污染在急劇增加,空氣變得越來越不能呼吸,癌癥等疾病發生率不斷上升。“城市病”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
在張喬松看來,中國正處于城市化的高潮時期,唯一一個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營造宜居家園的便是園林。
但園林與城市存在著天然的矛盾。城市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很多大城市的土地甚至可以用“寸土寸金”來形容。建筑與園林爭地的情況經常出現。園林不能給城市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其用地在開發中被占用是常有的事情。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只是掛在墻上,城市綠線城市綠地經常受到破壞,建設單元的綠地率多數情況下無法按規范執行,已建的公共綠地往往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在園林行業工作40余年,對于這一現象,張喬松無可奈何。這也是很多城市園林管理部門的苦水。
“園林是城市的生命線。”張喬松強調。但這個生命線很多人都沒有認識到。
張廣增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正常人需存氧7.5公斤,1公頃的綠地滿足1000人的需要。城市現有的綠地最多能滿足人的需要,但我們還有這么多汽車、燃煤等需要耗氧。”
雖然空氣可以在城鄉之間流動,但是一旦城市的二氧化碳過多,便會出現“溫室效應”、“熱島效應”。“中國大多數城市都存在這個問題,城市里的人等于在一個二氧化碳的大棚里生活。”張廣增說。
綠色植物是唯一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變成氧氣,并起到固碳作用的東西。據東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院副教授丁蘊靜研究,綠色植物還有殺菌、凈化水質、凈化空氣、降溫保暖、防塵固沙、降低噪音等生態作用。
按照張喬松的說法,城市化和園林綠化是一對典型的對立統一關系。但如何使這對“冤家”對立少一點,協調多一點,需要各級政府及園林人的努力。
“好景不長”
雖然近年來城市綠地在擴張,但在張喬松看來,目前獲得重視和較快發展的多是一些政績工程和美化工程。
大多數城市開展綠化,考慮的是城市的景觀。“我以前參加一些地方政府的會議,總有人提:不能栽點好樹嗎?”張廣增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什么是他們所謂的好樹?就是貴的、遠的。”
如鄭州曾大量引進香樟樹。香樟是適合南方的樹種,而鄭州已經處于臨界線了。“南樹北種”之后,冬天一場寒流,就有可能讓這些樹一夜死亡。
還有一些城市對路邊的樹栽了挖,挖了再栽,反復折騰。栽什么樹,全憑領導的喜好。“很多城市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一條街道,280棵樹,連栽三年都栽不活,但這條街道原來有大樹都被砍掉了。”張廣增說。
在張廣增看來,現在城市園林最嚴重的問題是土壤。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陸生植物都要依附于土壤。但現在城市的土壤密度加大,土壤中的孔隙沒有了,含水量等急劇下降。”
據他分析,現在城市的建筑越來越高,地基越來越深,垂直壓力、側壓都加大了。而很多城市,尤其是在北方,地下水開采過量,地面下沉,土壤環境發生改變。土壤中的微生物隨之大量減少。
近年他還發現很城市土壤出現鹽堿化。“具體原因目前還有準確的研究成果,但應該跟地下水位下降,大量人工澆水有關。”
在這種土壤惡化的情況下,城市綠化植物普遍生長不良。各種病蟲害頻繁發生,大樹倒伏、生長季節樹葉早期黃化等現象也常出現,這讓張廣增等業內人士憂心忡忡。
先生態后景觀
“一路一樹成一景已經不合時宜了。”張喬松說。城市道路兩旁的樹木排列得整齊統一,公園大量模仿西式的圖案式園林,忽略喬木和樹蔭,搞規則樹陣。這樣看起來更加和諧,很多城市采用了這種做法。但這種以景觀為目的的布局隱含了很大的風險。
據他研究,如果一條道路種一種樹,發生病蟲害后樹木死亡風險是100%。如果種兩種樹,樹木死亡的風險則是50%。樹種越多,蟲害發生時樹木死亡的風險越低。
張喬松一直提倡“本地植物、本地苗源,健康大樹、健康園林”,建議進行合理的植物規劃,實行植物準入制度。“必須種植植物規劃里許可的植物種類,不經過長期引種試驗的本地植物、外來植物及未經植物規劃認可的植物一律不得進入本地的園林綠化工程。”
“城市綠化應該先考慮生態效應,再考慮景觀效應。”張廣增說。
長沙市園林管理局副局長黃哲向《民生周刊》記者坦陳,“長沙雖然沒有發生過大面積的病蟲害,但病蟲問題也經常出現。長沙的自然稟賦好,植物的生長能力強,但園林人員對病蟲害的認識不夠,技術觀念也比較落后。”
近年長沙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這給園林管理局的綠化工作帶來重大挑戰。他表示,目前有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今后植物保護也會進行專項規劃。
“城市規模越大,要考慮的不僅是景觀效果,更重要的是生態效應,合理、多樣的園林布局,生態效應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