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郭文治

政策利好,資本追逐,莆田系醫療今天的際遇,或許讓眾多莆田人始料未及,外界更是難以置信。
如不出意外,迎著政策的春風,莆田系 醫療或將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其速度將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但有數據顯示,盡管民營醫院的數量占比達到了45%,幾乎達到“半壁江山”,然而與此不對應的是,患者就醫比例僅一成。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要想快速穩健發展,除了外部力量,莆田系醫療需刮骨療傷,突破誠信困局,解決人才問題。
利好政策頻出
莆田系醫療每一次成功轉身,除了自身的努力,都與政策利好息息相關,這次亦不例外。
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意見》明確了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
按照預期,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因而,要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辦醫格局。
利好政策不止于此。
2014年初,國家衛計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衛生計生、中醫藥行政管理部門將社會辦醫納入區域衛生規劃統籌考慮,持續提高社會辦醫的管理和質量,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向規模化、多層次方向發展,加快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會辦醫體系。
10月中旬,由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和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聯合策劃的《中國民營醫院發展報告(2014)》在京發布。報告指出,在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刺激下,社會掀起來了民營醫院投資熱,社會資本競相進入醫療產業。該報告主編、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向《民生周刊》記者表示,對投資醫療比較感興趣的集中在3類企業:大型國有集團公司或醫院管理公司、醫藥企業和專業投資機構。
既然莆田系占到民營醫院八成,這項惠及民營醫院的新政,自然讓莆田系醫療迎來了發展良機。
華夏醫療董事局主席翁國亮向記者證實,民營醫療領域這一兩年來動作頻頻與上述政策息息相關。早在1998年,翁國亮就收購了江西定南縣人民醫院,成為民營資本收購公立醫院的第一例。此后10數年間,翁國亮不斷嘗試托管或者改組公立醫院。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提出“四個放寬,一個簡化”,在資本進入門檻、人才流動、多點執業上支持民營醫院。
也就在今年春天,翁國亮一行從莆田市長、福建省長一直見到了國務院副總理。多位莆田系醫療人在受訪時認為,背負30年“游醫”名號的莆田系得到了重視。
誠信法則掛在嘴邊?
政策利好自然有利于莆田系醫療的發展,但橫亙在其面前的誠信難題,或將成為快速發展的攔路虎。
8月27日,一自稱曾在深圳和美婦兒醫院生產的產婦“ANNA”在網上發布了一封致博生醫療董事長林玉明的公開信。9月份,第二、第三封公開信相繼在網絡論壇發表。公開信直指深圳和美婦兒醫院收費昂貴、物非所值和缺乏誠信,而博生醫療是前者的母公司。
總部在北京的博生醫療是“四大家族”之中的林家核心企業之一,旗下至少有20家醫院,其中深圳和美婦兒醫院屬于典型的高端醫院,收費昂貴。截至發稿,名為“ANNA”的深圳產婦公開信發出一月有余,但公開信息顯示林玉明并未回應。記者多次聯系林玉明的助手協調采訪,未獲回應。
類似情況,過去一直在莆田系醫療上演,現在仍時有相關內容見諸報端。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負責人于斐多年前就開始關注莆田系醫療,在他看來,時至今天,這些民營醫院仍然只是將誠信法則“掛在嘴邊”。他表示,在競爭日趨國際化的今天,對于醫院來說,誠信更是一個醫院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講不講誠信則直接影響到醫院的生存和發展。
多位業內人士在受訪時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誠信問題,需改變開辦醫院的營利預期和模式。“按照既有的模式,短短二三年時間就回本并盈利,自然是竭澤而漁,其代價就是透支誠信。”
翁國亮在回應莆田系醫療誠信問題時表示,和其他領域一樣,解決誠信問題要著眼長遠。
好醫生招不來
誠信問題之外,人才饑荒也是難題。
在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組織的專項調查中,不少民營醫院院長表示,目前民營醫院的人才現狀是“要么老、要么小”,不是剛畢業的學生就是已經退休的老醫生,正當年的醫生資源緊缺。
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培舟表示,人才是當前中國民營醫院運營中最缺乏的資源。
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老百姓印象中,民營醫療似乎等同于婦產科、男科,這正是人才匱乏的例證。作為業內從業者,翁國亮自然深有感觸,他認為人才問題是民營醫院發展的最大瓶頸。
新醫改以來,政策層面力求放開醫生多點執業,但從執行效果來看,仍是“叫好不叫座”。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較多。一方面,多點執業審批過多,需要經過醫生所在醫院批準,而多點執業的醫生,絕大部分是公立醫院的技術骨干,院長們自然不愿意放手;另一方面,也跟民營醫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大部分民營醫院把效益放在第一位,著眼于眼前利益,不利于專業人才發展。
或許正基于此,出于無奈,一些民營醫院不惜“瞞天過海”,聘用不具資質的人員從事醫療工作,甚至精心包裝“偽專家”來欺騙患者,嚴重損害了民營醫院的形象。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廖新波也表示,與公立醫院相比,目前大多數民營醫院建院時間短,人才培養機制和管理能力欠缺,學術氣氛淡薄,實用主義濃厚,員工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工作積極性不高,人才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醫療服務靠的是人而不是設備。”廖新波表示,民營醫院合理的人才梯隊尚未形成,大大限制了其發展。
廖新波把人才形象地比喻成血液,與此對應的是,我國民營醫院的輸血機制和造血機制都不完善。他認為,從輸血來看,好醫生招不來;造血方面,培養投入不足。
翁國亮向記者表示,除了寄望于體制改革,中國醫健聯盟也主動出擊,布局人才培養。“中國醫健聯盟正在和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籌辦中國第一個針對民營醫院開設的醫院管理商學院,針對現有的醫院管理者,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