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承洋

在城鎮化進程中,政府前期進行規劃,然后劃地、征地、用地,在很多地方已經成了一種基本套路。但在一些地方的農村,農民不僅無法享受城鎮化發展盛宴,還備受變了味的城鎮化之累。
在浙江溫州藤橋鎮,就存在一種禁止農房改造的現象。當地農房多為兩三層高的樓房,一般第二層住人,大多是二居,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不少農民希望將房屋進行加高改造,卻遭到村委會阻攔。哪怕是危房,也只能重新修建為二樓,不能再加高。因為,藤橋鎮土地規劃部門早已將鎮里大部分土地作為規劃建設用地“圈”了起來,之所以限制農房改造,是害怕農民日后“訛詐”政府,索要更多補償款。所以,土地管理所便不再批準農民改造房屋。
土地是農民生存之本,農民對自留地享有法律賦予的使用權,自然也有翻修加蓋房屋的權利。地方政府以“規劃用地”之名阻攔農民在自留地上建房,豈不是侵犯了農民的合法權利?而且,一些農民背著監督部門悄悄改造房屋,其后果就是被打上“違法建筑”的標簽。隨后,土地管理所會雇傭一幫社會閑散人員將“違法”房屋拆掉,即使給戶主造成財產損失,多半也不了了之。積久成怨,矛盾自然激化,近期云南、山東、河南等地發生的土地征遷沖突,便證明了此類矛盾的嚴重和普遍。
溫州房價較高,多數農民并不奢望購買商品房,只希望能對自家世世輩輩的老屋進行改造,讓家人住得好一些,這種想法很正常。
況且,一些地段規劃10年后仍不見動靜,當地政府也沒有安排土地解決農民住房需求,農民只能硬生生地熬著。一些規劃項目的位置也很不合理,使得農民的自留地被人為割裂,田地周圍均是已建成的樓房。就在藤橋鎮,一邊是政府規劃建設的地標性建筑,一邊卻是農民無法改造的老舊房屋,如此規劃,不知如何惠及民生?
為什么不能在自家土地上建房?很多農民并不清楚。但是,大量農田都被用來建設商品房,價格遠高于農民在自留地上建房的成本,以農民不高的收入,根本買不起。當地出現這樣一種聲音,認為政府是房地產商的老板,商品房賣出去了政府也就盈利了,若是農民自己解決了住房問題,誰還會去買那成堆的商品房?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要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顯然,在一些地方這一精神并沒有落地生根,落實到位。
10幾年過去了,就整個藤橋鎮的外貌看,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農民不能改造自己的房屋,地方政府不支持他們在自己的地上修建房舍,整體還是老舊的。雖然有些“新”的出現,卻都是農民們住不起的“家”。土地和房屋,對于當地農民成了一種困擾,這種困擾在于自己腳下的土地是否屬于自己,是否有權利建設自己的家園?
筆者認為,相關部門在進行規劃的時候,應該具體問題具體處理,真正有住房需求且家庭困難的農民,應該批準其改造房屋。至于補償機制,原則上應該以保護農民利益、盡量滿足農民需求為基本準則,要照顧到農民個體生存和發展需要,努力提升農民的幸福感,而不僅僅是所謂規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