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華時報》報道: 10月14日,云南省晉寧縣晉城泛亞工業品商貿物流中心項目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與富有村部分村民發生嚴重沖突,雙方共有8死18傷。晉寧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等16名相關責任人員因此受到免職、停職檢查問責等處分。
評論:細讀昆明市紀委的處理決定,可以發現相關責任人的錯誤有很多相似之處,諸如“履職不到位,工作嚴重失職”“沒有在第一時間趕赴沖突激烈的前沿進行處置”等等,不擔當、不作為是突出問題。“晉寧血案”警示人們,群眾工作不到位,維穩目標就難實現,官員的位置也難長久。
據《京華時報》報道: 近日,河南省工商局下發的一份《關于迅速貫徹落實省財政廳專項督導省工商局罰沒收入工作安排意見的通知》在網上熱傳。該通知提出“全員上陣、責任到人”“確保11月底前完成年度罰沒收入任務”,任務完成情況要“與各種經費款項掛鉤、與年終獎懲掛鉤”。
評論: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罰款項目就是權力部門的創收項目,罰款指標就是權力部門的“斂財指標”。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潮流下,“以罰代管”的思維還在大行其道,甚至通過罰款養人、養單位的“執法腐敗”依然名正言順,可見依法行政的任重道遠。
據《廣州日報》報道: 廣東省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公共產品價格改革市民看法”民調結果顯示,廣州實施水、電階梯收費兩年來,市民認為水、電費“大幅增加”和“有所增加”的分別高達58%和68%。不少市民明確表示,階梯收費就是“變相提價”。
評論:階梯收費實為“變相提價”,這種現象并不少見,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定政策的過程中話語權嚴重失衡。雖然公共決策領域引入聽證制度已經多年,但聽證會基本上就是“聽漲會”。社會公眾沒有實質意義的參與,公共決策必然形成一邊倒的結果。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 10月21日,湖北省首批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在武穴市大法寺鎮大屋雷村頒發。證照上,承包地的邊界、面積、四至、證號等信息一目了然。武穴市副市長鮑紅專介紹,這就相當于土地有了身份證,以后就可以抵押貸款、擔保、流轉。
評論:土地確權事關千千萬萬農戶的切身利益,因而土地糾紛也是多年來農村社會矛盾最為突出的一個焦點。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土地確權工作不僅需要抓緊實施,更需要細致入微。在確權過程中,減少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公開透明。
據《現代快報》報道: 江蘇省南京市民政局主辦的2014年全市居家養老服務組織負責人培訓班披露,南京將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方式。其中,“家屬照料型”模式讓人感覺很新鮮——子女、兒媳在家照顧臥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可以按月發放300元至400元的補貼。
評論:善待老人,不僅是兒女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也是政府部門的公共責任。在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南京市推出的養老新政,是對弘揚中華民族敬老美德的積極助推,體現了政府的責任、政策的導向,對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政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據《楚天都市報》報道: 湖北省荊州市相關部門近日調查發現,荊州區城南開發區出現大面積連片焚燒秸稈現象,嚴重影響空氣質量,遂啟動問責機制,荊州區環保分局局長等三名局級干部因此“下課”。耐人尋味的是,發現問題的不是眾多受惡劣空氣之害的市民,而源于市長偶然聞到一股焦煳煙味。
評論:可以斷言,能夠聞到焦煳煙味的一定不僅僅市長一個人,而只有在市長聞到煙味之后才啟動問責機制,說明我們的監督機制還常常是個擺設——只要領導不發話,任你怎么怨聲載道也沒人搭理。現在,我們常常聽到“加強長效機制建設”這句話,但在一些地方還僅僅是“聽到”而已。只有到了領導不發話也照樣有人監督、有人問責的時候,才算真正發揮監督機制的作用。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 近日,多名院士、教授因陷入科研經費腐敗丑聞被查,科技投入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恰巧《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獲批,及時回答了公眾關切。有專家稱,這一方案的出臺,意味著我國科技投入的管理將出現歷史性轉折。
評論:科研經費淪為“小妖們”都想分一口的“唐僧肉”,關鍵是制度“有縫兒”。任何制度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天衣”,所以要經常檢查、及時縫補。需要深入思考的是,我們身邊還有多少被盯著的“唐僧肉”?怎么盡快扎緊制度的籠子?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 山西省太原市有些村干部花費千萬元“買”村委會主任職務。之所以舍得下“血本”,是因為上任后開發一塊商業用地便可獲利千萬元。記者發現,有這種“打法”的村干部不僅存在于太原。
評論:接受賄選的村民雖然可以得到一點兒眼前實惠,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賄選者上任后仗權謀私,不但要把“投入”的“損失”補回來,還要在此基礎上“有賺頭”。提高農村選民素質,是全面推進法治建設的一項艱巨任務,而遏制村官賄選,也同樣是制度建設中需要啃的“硬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