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趙軼丹+李文艷+李俊龍


有這樣一個人,在村黨總支書記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有這樣一個人,人們淡忘了他的名字,卻記住了他的“大干”綽號;有這樣一個人,得到過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對黨忠誠、群眾信賴”的高度評價;有這樣一個人,曾獲得省勞動模范并被評為“感動龍江”人物;有這樣一個人,他帶領的村黨總支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他就是肇東市黎明鎮長富村黨總支原書記李鳳山。
2013年4月17日凌晨,67歲仍堅守在黨總支書記崗位上的李鳳山,因癌癥晚期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這片土地。
“咱要為老百姓闖出一條新路”
1977年3月,年輕肯干認干、入黨僅一年的李鳳山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
“要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李鳳山帶著村民率先科學種田。全村的玉米畝產沒幾年就由200多斤達到了600多斤,解決了溫飽問題。老百姓認可了他,李鳳山從此有了一個響亮的綽號——“大干”。
光吃飽不行,還要讓百姓吃好,李鳳山又開始“不滿足”了:“要讓老百姓過年吃上大米飯!”一開春,他帶領村民開著拖拉機進了甸子。開荒期間,他懷里揣著妻子給他貼的玉米面大餅子,帶著咸菜疙瘩,休息時就蹲在地里吃一口,吃完卷起褲腿和農民一起干。功夫不負有心人。綠油油的稻苗長了出來,“大干”一拍大腿“哈哈”笑出了聲:“成功一半了!”
年三十兒,全村家家吃上了香噴噴的大米飯。一時間,各村都來“取經”。李鳳山成了肇東水稻種植第一人。從那時起,“遠學大寨陳永貴,近學長富‘李大干”的口號在百姓中開始流傳。
李鳳山盡管學歷不高,但琢磨起種莊稼來卻敢嘗試新方法。1996年年初,鎮里請省農技專家進行玉米種植技術講座。當專家講到引進新品種應用大垅雙行覆膜技術能增產25%時,他眼前一亮,決心探個究竟。散會后,他拉著專家不放手:“咋回事兒?麻煩你再給我好好講講,我文化低沒聽懂啊!”專家被他的誠心感動了,詳細地講解了里面的科學道理,臨走還告訴他,省里要開展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上“大雙覆”試點項目,建議他試種一下。
“這項高產新技術,可以改造低產田,實現增產增收,我們一定要爭到手。”李鳳山回到村里,立即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開始研究謀劃實施。帶著滿滿的信心,他和市農業開發辦有關領導多次跑省農業部門,最終把項目爭取到手。
落實地塊時難題又來了。種玉米大雙覆需要集中連片,剛開始推行時農民并不接受。他帶領村干部首先拿出自家的耕地,又反復做親朋好友工作取得支持。老百姓一看這事兒差不了,當年就有58戶村民參加進來。采用覆膜技術的玉米地塊畝產達到1700多斤,畝增產500多斤。現在,種植面積已由最初的560畝發展到2000多畝,創造出畝產2238斤的歷史紀錄,率先在全省實現噸糧田目標。
“建就建成全省一流的農機合作社。”2005年,國家加大對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支持,省里決定在全省建立10個千萬元投資的農機合作社。得到消息時,省里的指標已經分配下去了,但李鳳山不死心,先后五次到省有關部門爭取,經過軟磨硬泡,最終為長富村爭取到一個項目指標。
僅兩個多月的時間,一個占地面積12 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農機合作社在長富村正式完工了。合作社共購入收割機、拖拉機等大型農機具27臺(套),成為肇東第一家全省標準最高的合作社。從此,長富村實現了“小四輪變成大農機、小白龍變成大噴灌、小壟種變成大雙行”三個根本性轉變。
“咱要用好黨的惠民政策”
李鳳山平時最喜歡的一件事兒是看新聞,他時刻盤算著如何用好扶持政策,發展好農村經濟。
“爭”出來的農田水利化。長富村十年九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李鳳山認為,機電井少,種不了經濟作物,種大田作物也沒保障。這個情況不改變,將嚴重制約長富村經濟發展。他又一次開始了跑市里、進省城的項目之旅。
農閑時,李鳳山就經常跑市水利局找有關領導“嘮嗑”,探聽水利惠民政策信息。去的次數多了,連門衛都成了他的朋友,不攔他了。1997年國家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機電井覆蓋率,他多次往返綏化和哈爾濱市聯系農業部門和水利部門,甚至找到省領導,爭取省里對長富村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支持,最終成功立項。按照計劃,每個村只能打機電井10眼,可他卻爭取到了26眼。
大田豐產保障系數增加了,圍井經濟區也建起來了,老百姓露出了笑臉。幾年間,全村機電井從最初20多眼增加到現在的86眼,單井覆蓋面積達到224畝,徹底改變了全村農業生產嚴重缺水的狀況,為全村的農業生產和畜牧養殖創造了良好條件。
“要”出來的奶牛小區。長富村過去只養黃牛。2001年年底,“伊利奶業”落戶肇東市,李鳳山琢磨:“咋不借此機會推動全村奶牛養殖?”他找到省委有關領導和部門,要來20萬元扶持奶牛養殖專項資金,建起了占地1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隨后又購進冷罐、運奶車,建起奶站,免費為養殖戶服務。他還積極申請世行貸款,籌集資金300多萬元,帶領村民去外地購回100多頭牛,使沒有奶牛的長富村變成“百牛村”, 全村僅靠奶牛一項,年人均增收近500元。
“嘗”出來的小米產業。長富村有種植谷子的傳統,打出的小米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每當新谷米成熟時,一些城里人總要到村里買點兒小米“嘗嘗鮮”。李鳳山由此嗅到了商機:“把它弄上包裝,變成商品,做成產業,說不定還是一條致富的門路呢!”2004年,村里建起小米加工廠,集中連片種植了優質谷子600畝,通過省農委綠色食品辦公室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并通過了無公害有機食品認證。當年秋天,加工出優質無公害小米21萬斤,采用精包裝上市,市場價格達到每公斤7元,產品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咱要盡全力做大做強集體經濟”
摸到致富門道后的李鳳山想得更多了——怎么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拉長小米產業鏈條,把小米產業做大?
“讓村民變身企業股東。”李鳳山認為,“只有抱成團,才能更好地規避風險;只有上規模,才能獲得更大效益。”
2005年年初,他在肇東市率先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成立了全市首家農業股份合作公司——肇東市長富米業有限公司。開始,村民并不認賬,他就帶領6名村干部先入股,進行試種。年底掙著錢了,村民心活了,“紅眼”似的要加入。“大干”想要的效果達到了,開始琢磨著走下步棋了——全村34戶村民以1017畝土地經營權量化入股,村集體以原谷子加工廠入股,投資20多萬元建成生產加工線。終日和泥土打交道的村民放下鋤頭,成了股東。
公司集中經營土地,依托村農機合作社實行全程機械化作業和標準化種植,形成了“企業化管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體系。至今,全村綠色有機谷子種植面積發展到4500畝,年加工銷售有機小米6萬箱,實現產值720萬元,村集體純收入200萬元,入社農戶戶均收入2萬元。
為拓展市場,他在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了“大干牌有機小米”商標,把產品帶到商品展銷會上進行宣傳。“大干”牌有機小米2010年取得農業部認證頒發的有機食品使用標識,被評為“黑龍江省名牌產品”, 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10年來,長富米業公司共為村增加集體積累1200萬元,為全村農民累計增收1900多萬元。
“要在省級綠色食品大園區占有一席之地。”李鳳山常說,“搞企業就要看得遠,必須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強、你強我轉,做產品就要生產一批、研發一批、貯備一批,讓適銷對路的產品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李鳳山還主動與東北農業大學等院校聯系,初步達成小米深加工合同協議,擬由三所大學投資3000萬元建設優質谷子種植基地,對500噸小米進行精深加工。2012年,在位于哈大齊工業走廊的肇東綠色食品產業大園區,由村里出資興建的“金色米業”小米深加工項目開始動工。
有村民開玩笑說:“‘大干越干心越野,越干膽越大,村里擱不下了,還要上市里、進園區。”
“咱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坎上”
李鳳山常對班子成員說:“百姓不僅看我們怎么說的,更看我們怎么干的。老百姓怎么想,我們就要怎么做,讓老百姓滿意。”
“要把老百姓期盼的事辦好。”2008年以前,長富村沒一條像樣的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老百姓叫苦不迭,李鳳山心急如焚。
要修路,錢從哪里出?李鳳山憑著“不信活人還能讓尿憋死”的勁兒,硬是籌集200萬元資金修了長富村第一條12公里水泥路。至今,這條路已投入使用6年,未出現質量問題。
隨著村里企業不斷做大、利潤增加,他和村班子帶給老百姓的實惠更多了——看有線電視、吃自來水、參加新農合三項費用全部由村集體支付;相繼投資500多萬元,為村里建了辦公樓、修了廣場、安裝了路燈、搞了綠化,村容村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老百姓的錢一分都不能亂花。”李鳳山生活儉樸。多年來,在外跑項目、辦事情時,常吃在粥鋪,住在小旅店。常和他一起出差的村干部都說:“和李書記出門,簡直就是遭罪。”
外地客人、上級領導來長富村,趕上飯點,李鳳山要么“打發人家走”,要么領到自己家吃頓家常便飯。村民們常開玩笑說:“這些年,他老伴成村里不開工資的服務員了。”
李鳳山對自己“摳”,對群眾卻出奇地大方。他的衣袋里總是揣著一個小本子,上面記滿了他想要為村里辦的事和困難群眾的難事。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顧患病臥床的村民徐明江及家人,除生活用品外,自費接濟徐家的現金就達3萬多元……多年來,數不清有多少村民得到過他的幫助和資助。全村近20年未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和上訪事件。
李鳳山母親過八十大壽那天,村民都想來祝壽,也借機表達一下感激之情。李鳳山天還沒亮就讓家人把大門關得緊緊的。他說:“如果我開了這道門,那就是自己丟了丑,也給黨抹了黑!”就在病逝的前幾天,他還特意囑咐家人不要給組織添任何麻煩,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自己的后事由家人從簡處理。
身患甲狀腺癌兩年的李鳳山時刻想著村里和百姓,唯獨沒有自己。他的病情就連家人和組織都毫不知情,直到轉移成肝癌在上海住院時,人們才看到那份發黃了的診斷書上面清楚地寫著“甲狀腺癌”,診斷書開具的時間是2011年7月。
他離開后,村民突然明白了,最近兩年李鳳山這么拼命,原來是為了長富發展得更快,為了百姓生活得更好,他是在與時間賽跑啊!
他走了,但留下了價值6200萬元的村級固定資產和580萬元存款,留下了1.6萬元的村民年人均收入,留下了一個正朝著小康目標快速邁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更是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大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