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7
目前,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兩型社會”的理念逐漸成為國家建設的長遠目標,即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是我國城市規劃轉型的關鍵衡量指標。從現有的發展水平來看,我國正在大力推行主體功能區規劃,在空間規劃體系中,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作用非常重要,是空間規劃理念的轉折點,城市規劃轉型過程中,也會受到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影響。所以,深入分析主體功能區規劃驅動下的城市規劃,具有十分顯著的社會意義。
主體功能區規劃主要是構建科學、合理、可持續的空間規劃格局,從規劃層面來看,可以分為兩個級別,即國家規劃層面和省級規劃層面。因此,主體功能區規劃更多的體現區域規劃的理念,當前,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其他規劃的聯系尚未明確,僅從規劃目的和層面來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空間規劃體系的核心思想,可以作為城市規劃的根本依據。城市規劃包括兩個部分,即詳細規劃和總體規劃,可以分為三個規劃層面,即修建性詳細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1]。盡管城市的發展目標和規劃任務存在差異,但是,城市規劃基本思想是合理布置空間格局,以滿足生態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多重要求。此外,城市規劃還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區域性、前瞻性和政策性等特點。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作用十分關鍵,是城市規劃的根本依據,根據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出空間規劃體系圖,如圖1所示。
首先,以城市規劃的有效性為出發點,以往的城市規劃中,更多的重視剛性規劃、靜態規劃以及物質技術規劃,基本不考慮專家和市民的參與度,大大降低了城市規劃的有效性。改革開放之后,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水平穩步提升,然而,“城市蔓延”和“城市貧困”的現象依舊不容樂觀,比如,城市之間惡性競爭、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不匹配性[2]。

圖1 空間規劃體系圖
其次,以宏觀層面比較為出發點,調查數據顯示,在規劃內容、規劃空間、規劃方法、規劃依據、規劃目標以及規劃理念等方面,城市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差異明顯,特別是規劃理念方面,城市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不匹配性尤為突出,這種情況下,城市規劃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實踐表明,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過分的強調經濟目標規劃,給我國城市發展帶來諸多弊端,比如居民幸福感缺失、環境惡化、城市貧困以及城市蔓延等問題,僅僅將GDP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指標,導致大多數城市以犧牲其他資源為代價,盲目的追求經濟增長,缺少全面的綜合目標規劃作為指導。所以,以經濟目標為主的城市規劃很難滿足我國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地域條件、資源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下,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是必然的,但是,居民享受各項服務的權利是同等的。以主體功能區規劃驅動下的城市規劃應該向著生活服務、社會保障、環境保護、資源統籌、經濟發展的綜合目標轉型。
將主體功能區進行劃分,在此基礎上,通過無差別的績效考核機制以及政策引導機制,構建和完善空間結構,規范空間規劃流程,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是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根本思想。所以,政策性引導規劃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作用非常顯著。傳統的以公共政策為指導的城市規劃,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逐漸喪失原有的功能特性,導致城市總體規劃沒有得到全面的落實,總體呈現出一種靜態的城市規劃,對于局部地區的規劃,成效明顯,但是,對城市總體規劃,改變城市環境,體現城市個性等方面,卻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應該以政策性引導規劃取代技術性建設規劃,展現政策性和公共性的本質。
為了提高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大力推行績效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實現主體功能區規劃驅動下的城市規劃,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績效考核機制是否完善以及是否得到有效的實施。所以,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將政府官員的選任制度和績效考核結合起來,才能夠促進完善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城市規劃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3]。
從現有的發展水平來看,公眾參與意識還比較薄弱,公眾參與形式也相對簡單,多為一般性的問卷調查,這會相應的降低城市規劃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公眾參與能夠有助于提高城市規劃的合理性,降低城市規劃的阻力,為了能夠讓公眾真正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1)采用不同形式的宣傳載體,比如網絡、報紙、雜志等,向公眾傳達城市規劃的理論知識,改善公眾城市規劃知識匱乏的局面;(2)構建城市規劃信息平臺,公眾可以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反映到信息平臺中,以便優化城市規劃的相關決策;(3)制定合理的獎勵制度,提出科學合理建議的公眾,可以給予相應獎勵[4]。
城市總體規劃應該提交到同級人大全會,同時,召開人大專業委員會,對城市總體規劃方案進行審查,以便形成良好的約束力,規范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單位是規劃主管部門,隸屬于市政府機構,此外,審批單位也是市政府機構,這就必然出現權力重疊的不利局面,因此,應該制定完善的審批制度,各個層面的城市規劃都應交給人大專業委員會,審核通過后,才能進行規劃編制和實施。
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我國“兩型社會”發展的關鍵措施,同時,“兩型社會”又是城市規劃轉型的主要驅動力,但是,從規劃方法、規劃目標、規劃理念等方面來看,城市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為了保證“兩型社會”的建設,應該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驅動下,促進城市規劃的轉型。
[1]甄峰,姜煌華,葉忱.“十二五”時期城建模式轉型與城鄉建設規劃編制變革[J].規劃師,2011,(4):5 -9.
[2]秦波,施早年.試論城市發展階段與規劃功能的演變:基于英國和新加坡的對比研究[A].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3]吳浩軍,鄒兵.城市轉型期的城市總體規劃策略——以深圳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為例[J].規劃師,2010,(3):37-41.
[4]韓青,顧朝林,袁曉輝.城市總體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管制空間研究[J].城市規劃,2011,(10):44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