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
摘要:城市商業銀行在發展中存在著“跟隨策略”和“差異化策略”兩種策略。雖然這兩種策略在學術研究中被廣泛的討論,在金融實踐中也都被采用,但是關于這兩種策略的爭論在理論界和實務界沒能達成一致。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出發,對這兩種策略在理論上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城市商業銀行采用差異化的策略更能發揮它的比較優勢。
關鍵詞:城市商業銀行;差異化策略;跟隨策略;信息不對稱;資源配置;信貸市場;信息傳遞;戰略轉型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4)02-0073-05
從中小企業經營的情況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規模較小,但他們數量眾多,經營方式也更加靈活,是經濟轉型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市場經濟活力的主體。而中小企業由于不具備完整的財務信息披露體系,管理機制也并不健全,存在著巨大的信用風險,這是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的重要原因。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困擾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根據現有的國際經驗,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有著巨大的幫助作用。從金融體系建設的角度看,建設多層次的銀行體系也需要實現多層次的信貸投放。現階段的信貸投放主要集中于信息透明度高的大型企業和房地產等行業,過于集中的信貸資產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無論是從銀行信貸投資需求的角度還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角度來看,實現對中小企業融資已成為實現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
一、相關文獻綜述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現有的理論文獻主要從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角度來討論。Stiglitz和Weiss(1980)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業不容易獲得銀行信貸配給的現象,他們認為銀行的信貸配給原因是中小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當利率水平高于低風險企業收益率水平的時候,對銀行來說低風險的企業就會退出信貸市場,只剩下高風險的企業參與信貸,銀行如果預期到了該逆向選擇問題,那么就會對中小企業惜貸。這就是信貸配給的原因。后續的相關研究都是以這篇文獻為基礎,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進行討論。Sharpe(1990)也討論了類似的問題,指出了信貸總額、銀行體系的結構與中小企業貸款可獲得程度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隨著信貸總量的上升,中小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會提升,但是信貸總量進一步上升的時候,銀行業會表現出惜貸的特征,無論中小企業支付多高的利率水平。
從實證研究的角度來看,實證的文獻研究除了討論上述惜貸現象之外,還進一步討論了銀行體系與中小企業信貸可獲得性的關系,Berger等(2001)發現英格蘭銀行兼并重組之后中小企業信貸獲得性減少,提出的小銀行的比較優勢假說。這一假說獲得了Berger和Udell(1998)、Berger,Klapper和Udell(2001)、Berger和Udell(2002)等文獻的支持。文獻中在討論小銀行優勢的時候,主要從規范分析的方法指出小銀行優勢來源于小銀行組織結構、小銀行信息可獲得性和關系積累。
現有文獻在理論研究上缺乏相應的深度,沒有從銀行的角度采用理論方法來仔細討論這個問題。本文的目標就是要提出相應的理論模型,完善上述問題以彌補現階段研究相應的不足。
二、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策略的比較分析
從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路徑來看,我國的銀行體系是一家獨大逐步走向大中小銀行并存的銀行體系。因此,本文在分析過程中也從現實出發,城市商業銀行以后進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信貸市場的競爭,比較城市商業銀行“跟隨策略”和“差異化策略”的優劣。
(一)模型的基本假設
(5)式的含義是優質中小企業的期望產出與大企業的期望產出是相當的,如果信息完全對稱,優質中小企業應該優于大型企業獲得貸款。(6)式是為了方便進行比較設定的條件。
2. 銀行類型設定。本文假定社會資本總額為I,銀行都只能以利率rf的利率吸收存款,然后通過貸款貸給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貸款利率為rL,其中rL>rf。為了計算的方便,我們假定銀行不需要資本金,吸收的存款都能夠參與放貸。在本節中,同樣為了方便,我們假定企業都采用信用進行借款,不采用抵押借款的方式。
如果經濟中存在著大型商業銀行,由于大企業具有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無論是大銀行還是城市商業銀行,都能夠充分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在本文中體現為能夠知道生產函數。但是對于中小企業,大銀行由于信息不對稱,只了解中小銀行作為一個整體的生產經營狀況,了解優質企業和劣質企業的比例以及他們的生產函數,但是并不知道每一家中小企業具體的生產函數。對于城市商業銀行來說,由于具有信息優勢,他們是能夠充分識別每一家中小企業,能夠知道每一家企業的生產函數。
(二)銀行經營策略的比較研究
銀行的信貸經營行為集中體現為銀行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本文假定銀行通過選擇貸款利率rL來實現自身利潤的最大化。
1. 大銀行獨家經營時的經營策略分析。首先本文分析在城市商業銀行出現以前的情況,這種情況也適用于某個地區并沒有其他相應的城市商業銀行的進入,形成的大型銀行壟斷的情況。本文將這種情況作為分析的起點和比較的基準。
大銀行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它首先需要比較貸款給不同類型的企業的收益狀況。為了進一步突出本文的重點,我們假定銀行只能選擇貸款給某一類企業,而不能將資金I在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進行分配。
這也意味著城市商業銀行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能夠有效的增進社會的產出水平和福利水平。這個結論從理論上論證了林毅夫(2001)等文獻中提出發展多層次的銀行金融體系有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觀點。
三、城市商業銀行的優勢來源分析
我們分析了城市商業銀行由于具有信息優勢應該選擇優質中小企業作為貸款對象,采取與大型商業銀行不同的貸款策略。但是,這種信息優勢產生的原因仍然值得進一步的分析。在現有文獻中,Berger和Udell(1998)、張捷(2002)等文獻都相繼猜想:城市商業銀行由于內部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具有決策處理的優勢,并且這一點在相應的實證文獻中得到了證明,而對應的理論分析卻仍然停留在猜想階段。endprint
筆者認為以城市商業銀行為代表的中小商業銀行的信息優勢表現為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從對外的方面來看,由于具有對當地中小企業地理關系近,對優質企業的搜索成本和監督成本都低于大型商業銀行;從對內的方面來看,城市商業銀行由于扁平化的組織結構,甚至采用事業部的組織形式使得信息傳遞更加通暢,對于信息的處理更加有效率,這一點與Berger和Udell(1998)等文獻的觀點一致。與傳統文獻不同,本文采用更加嚴格的理論分析對城市商業銀行的信息優勢進行論證。
(一)城市商業銀行扁平化的結構是產生信息優勢的原因
從上述論述可以知道,造成本文第二節中大型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貸款決策方面缺乏信息的主要原因是大型商業銀行具有多層的組織結構,這種多層次的組織結構導致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存在的噪聲對信息的干擾,導致最終決策層決策失真。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和較小的層級關系形成了城市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方面的比較優勢。
在現實經濟中,城市商業銀行采用事業部制度代替了傳統的分支行制度,實現了貸款的專業化調研、審批和監督,減少了信息傳遞的環節,實現了上下層的有效溝通。城市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在城市商業銀行所在的城市和區域內能夠保持足夠的信息優勢,但是隨著城市商業銀行的快速發展和跨區經營,城市商業銀行也應該密切注意信息專遞中的效率損失問題。
(二)城市商業銀行信息優勢是成本優勢的基礎
城市商業銀行除了具有信息傳遞優勢之外,在信貸資產投放過成中,利用這種信息優勢就可以降低貸款前的搜索成本和貸后監督成本。因為在實際貸款的過程中,貸款包括貸前調查、貸中檢查和貸后審查三個環節,每一個環節中都存在著信息在不同決策層之間的溝通問題。
從上可以看出,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會收到噪聲干擾,決策層在極限狀態下并不具備判斷能力。如果從貸款動態的角度來看,反復地請示和溝通會存在著貽誤商業時機、決策不準確、事后監督無力等問題,這也是大型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方面造成不可操作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在魯丹和肖華榮(2008)中有明確的比較。他們認為大型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在信息處理的成本函數是不同的,可以用圖1表示出來。
大型商業銀行由于在信用分析技術和數據收集方面更具備優勢,當企業的信息透明度更高的時候,大型商業銀行能夠更好地發揮信用分析等技術方面的優勢,信貸成本比較低。但是,隨著信息不透明升高,城市商業銀行隨著對當地經濟的了解程度更深、與當地關系更加緊密,在搜尋成本和監督成本方面更加具有優勢。因此,在信息不透明的時候表現出比較優勢,城市商業銀行的信息成本函數比大銀行的信息成本函數更加平坦,形成了信息不透明的比較優勢。這也是城市商業銀行立足于本地經濟、服務本地經濟進行差異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啟示與建議
本文從理論的角度比較分析了城市商業銀行的“跟隨策略”和“差異化策略”,結果發現城市商業銀行應當充分發揮信息比較優勢,應當采用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形成與大型商業銀行在不同市場分層次發展的戰略。
(一)研究啟示
第一,本文的核心結論表明:城市商業銀行應當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定位于本地區的經營活動。第二,本文認為形成信息比較優勢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商業銀行內部扁平化的管理體系,使得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更加通暢,受到噪音的干擾更少。第三,從外部關系來看,城市商業銀行在搜尋成本和監督成本方面更加具有優勢。
本文的結論,為實證研究提供了可驗證的素材。第一,從核心結論來看,大型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策略選擇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Berger和Udell(2001,2002)認為中小銀行的發展有利于中小企業的融資。但是在現實中也出現了德國和日本的全能銀行。從結論來看,我們可以首先對比分析大型商業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采用策略的比較,分析這種策略在經營效率、資產收益水平、資本回報水平以及不良資產貸款率等方面的差異,進一步驗證本文的結論。第二,本文的議題是銀行的組織結構與信息傳遞的關系。這一點可以參考Berger(2004)針對中小銀行在并購前后發生的變化進行驗證:如果本文的結論成立,那么并購之后,隨著銀行規模的擴大和層級的增多,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數量逐步減少,比重逐步降低。與此相類似,我們還可以比較銀行在拆分、剝離之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重。第三,本文還分析了城市商業銀行在搜尋成本和監督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筆者認為,從搜尋成本方面來看,搜尋時間是成本的重要表現方面,如果時間越長,搜尋成本越高,可以根據銀行資產周轉率來間接度量這個問題。監督成本越高的銀行,通常對抵押品的要求也越高,從抵押的比率可以來衡量監督成本的大小。我們推斷城市商業銀行資產周轉的速度更高,抵押的比率更低。
(二)政策和實踐建議
從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來看,本文建議城市商業銀行需要服務本地企業,與大型商業銀行尋求差異化發展,在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中發揮比較優勢,進行差異化。從銀行體系的構建上來看,不同層次的銀行會定位于不同的市場,競爭的效率使得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從全社會的福利水平來看,當城市商業銀行(中小商業銀行)進入銀行市場之后,資源的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對我國發展多層次的銀行體系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文的進一步分析了信息優勢的來源,我們發現,城市商業銀行較少層級的信息傳遞是形成信息優勢的主要原因。在現實中,城市商業銀行一般立足于本地經濟,服務本地企業,即使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這類逐步開始跨區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都也是伴隨它所在當地企業跨區拓展業務展開的。這一點更加類似于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海外擴張情況,也是伴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進行大量的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而逐步在海外布局的。
從信息技術發展的過程來看,隨著信息技術提高,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噪音就越小。城市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也會不斷的減弱,這也是為什么大型商業銀行也開始向中小企業市場滲透的原因。當然,從城市商業銀行的架構上來看,事業部制度能夠更好的保持這種信息優勢和專業優勢,這也是戰略轉型過程中城市商業銀行尋求差異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方法。endprint
參考文獻:
[1]Berger Allen N., Miller N. H.,Petersen M. A.,Rajan R. G., Stein J. C.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2):237-269.
[2]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8,(6)::613-673.
[3]Berger,Allen N.,Leora F. Klapper, Gregory F. Udell.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12):2127-2167.
[4]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2):F32-F53.
[5]Durrett,Rick. Probability:theory and exampl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6]Sharpe,Steven A. Asymmetric information,bank lending,and implicit contracts:A stylized mod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4):1069-1087.
[7]Stiglitz,Joseph E.,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3):393-410.
[8]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0):1.
[9]王兆寧.商業銀行市場利率風險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3).
[10]張文娟.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因素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S2).
[11]魯丹,肖華榮. 銀行市場競爭結構,信息生產和中小企業融資[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12]張捷. 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與銀行組織結構[J].經濟研究,2002,(5):277-310.
責任編輯、校對:秦學詩endprint
參考文獻:
[1]Berger Allen N., Miller N. H.,Petersen M. A.,Rajan R. G., Stein J. C.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2):237-269.
[2]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8,(6)::613-673.
[3]Berger,Allen N.,Leora F. Klapper, Gregory F. Udell.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12):2127-2167.
[4]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2):F32-F53.
[5]Durrett,Rick. Probability:theory and exampl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6]Sharpe,Steven A. Asymmetric information,bank lending,and implicit contracts:A stylized mod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4):1069-1087.
[7]Stiglitz,Joseph E.,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3):393-410.
[8]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0):1.
[9]王兆寧.商業銀行市場利率風險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3).
[10]張文娟.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因素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S2).
[11]魯丹,肖華榮. 銀行市場競爭結構,信息生產和中小企業融資[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12]張捷. 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與銀行組織結構[J].經濟研究,2002,(5):277-310.
責任編輯、校對:秦學詩endprint
參考文獻:
[1]Berger Allen N., Miller N. H.,Petersen M. A.,Rajan R. G., Stein J. C.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2):237-269.
[2]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8,(6)::613-673.
[3]Berger,Allen N.,Leora F. Klapper, Gregory F. Udell.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12):2127-2167.
[4]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2):F32-F53.
[5]Durrett,Rick. Probability:theory and exampl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6]Sharpe,Steven A. Asymmetric information,bank lending,and implicit contracts:A stylized mod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4):1069-1087.
[7]Stiglitz,Joseph E.,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3):393-410.
[8]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0):1.
[9]王兆寧.商業銀行市場利率風險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3).
[10]張文娟.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因素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S2).
[11]魯丹,肖華榮. 銀行市場競爭結構,信息生產和中小企業融資[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12]張捷. 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與銀行組織結構[J].經濟研究,2002,(5):277-310.
責任編輯、校對:秦學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