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春瑜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及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音樂課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了對學生能力發展的培養。但是隨之也引發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音樂課堂上的氣氛并不熱烈,學生比較被動,且羞得動、懶得動等現象屢見不鮮。而且,教師提出問題后,發言也往往是少數學生的專利,大多數學生還是怕表現,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個人的自我肯定意識不夠強。此外,教師對學生音樂學習習慣的培養做得不夠。音樂學習習慣包括音樂聆聽的習慣、歌唱的習慣、看譜的習慣、課堂上積極參與表演的習慣等,然而在課堂中有些教師卻一味地為了趕教學計劃的進度,而忽視了對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雖然經過了多年的音樂學習,但他們的音樂學習習慣依然沒養成。
鑒于以上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思考后認為教師在平時的音樂教學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可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利于學生的主體參與
在教學中,教師不再做教材的“奴隸”,而要學會對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地再創造,將“教材”成為“素材庫”,一切為學生所用、為教師所用。同時,也可將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和著名的音樂盛會影像資料引進課堂,用豐富而富有時代精神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改變他們對音樂課的認識,通過教材重組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興趣。
如蘇教版音樂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歐美攬勝》中所選的教材內容是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亞》和俄羅斯民歌《故鄉》,該單元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對歐美音樂有個初步的了解,同時理解音樂的大小調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改理念進行備課、上課,對教材進行大膽的重新整合,同時發動學生搜集他們喜歡的歐美音樂作品。這樣,像一些歐美民歌和現代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My heart will go on》《嘟啊嘟》等都來到了音樂課堂上。由于教材內容的重新組合及學習內容的自主選定,課堂煥發了生機。就像孩子們所說的那樣:“我的課堂我主宰”、 “我選擇、我歌唱、我喜歡”。
教師要注意設置思維階梯,幫助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培養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于聽覺,“聽”的參與是音樂欣賞的關鍵,因此音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形成應該落實到培養學生對音樂“聽”的能力的過程中。所以,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聽”,可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多角度、多層次地設計問題,讓學生按照樂曲的類別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先聽聲樂作品后聽器樂作品、先聽有標題音樂后聽無標題音樂、先聽主題片段后聽名曲大作,以逐步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欣賞層次,日益積累其欣賞經驗。
在“聽”的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充分進行聯想和想象,開拓音樂思維。那么,如何使學生在流動著的音響藝術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創造性地進行想象?首先,要幫助學生對作品的情感、情緒作出判斷,然后要求學生對音樂的風格、體裁進行體驗和判斷。同時教師也可適當地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創作意圖等,讓學生先獲得初步的體驗。再由教師提示、引導,這樣更能發揮他們的音樂想象力,如欣賞民樂合奏曲《春光花月夜》時,在無教師引導和無文字提示的情況下,先讓學生隨著恬靜優美的音樂進入凝思。要知道,學生的感受是豐富多樣的,但只要其感受接近這優美流暢的旋律所描繪的意境,就應該說學生對作品的欣賞是成功的。待學生再次欣賞音樂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電腦課件,幫助學生根據曲名和提示,對優美的旋律進行更深入的感受和體驗,使其想象更趨完美,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審美感受力和審美判斷力,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樹立“助生自助”的理念,設計靈活多變的課型,給學生更多實踐參與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學生存在著個性差異,然而在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要想上帝助你,你必自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助生自助”的思想意識,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設計出不同類型的課型。比如,以欣賞體驗為主、以參與實踐為主、以學生的探究發現為主或以教師引導為主等,給學生更多實踐參與的機會,如在欣賞學習《江河大地—號子》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幾個纖夫齊力拉纖的情景,再鼓勵學生做纖夫拉纖的動作,把教室當成江河,學生則扮演纖夫,可愛而投入地拉起“纖”來,同時還可以推薦一位嗓門大的學生當船老大領頭高喊:“天氣很好,風平浪靜,船還不太沉……”其余學生便輕快地拉纖和吆喝,當聽到船老大說:“哎喲,起風了,船有點沉……”學生們便不由自主地加強動作的力度,嘴里吆喝著:“嗨……喲……”當聽到船老大說:“不好,風急浪大了……”學生們便做出全力拉纖的動作,嘴里吆喝著“嗨喲、嗨喲、嗨喲、嗨喲……”,就在這纖夫的角色扮演中讓學生體會強、弱、快、慢的變化,具體感知勞動號子的節奏和速度。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鑒賞美和表現美的能力,另一方面音樂實踐活動也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體驗,從而使之樂在其中。
在整個學期中,教師可讓各種課型穿插進行,使學生始終保持對音樂課堂的新鮮感,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發揮主體性的機會。
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創新的空間
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感知、理解和創造音樂,使學生在提問、探究、解答的過程中與音樂進行碰撞、交流。同時教師也要善于捕捉課堂生成的資源,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如在教授蘇教版八下教材中的歌曲《天堂》時,讓學生學會唱歌曲后,教師可以發動學生創編一首富有自己家鄉特色的歌曲《天堂》,這時有的學生可能會表現得很猶豫,怕創編得不好,這時教師就該鼓勵學生要大膽,并進行小組比賽看一看哪個小組創編得最好聽。于是就有了學生自創的歌詞:“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圓圓的油面筋、香甜的糖醋排骨……”當學生唱著自己創編的歌詞時,他們臉上會洋溢著別樣的笑容,那份愛家鄉、愛生活的真摯情感油然而生。與此同時,教師還能舉辦多種音樂活動,如“我行我秀大舞臺”、“班級好聲音”等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不斷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學習的積極情態。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進行音樂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一個自己發現、探索音樂的空間與機會,促使學生自主參與探究、愉快學習和主動發展。這樣音樂也才會煥發出它所特有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