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華
創新不僅是科技界和高等學校的任務,也是基礎教育的任務。只有從作為教育源頭的基礎教育就開始抓創新教育,才會“使一批又一批優秀年輕人脫穎而出”成為可能。自主性本來就與創新性相關聯,沒有自主就不可能有創新。“自主創新性教學研究”正是從教育的源頭—基礎階段教育開始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實現由單純教授知識的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向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尤其是學會創新性學習的現代教育觀和教育方式的轉變。《自主創新性教學研究實驗綱要和細則》就是在這一實驗和這一理念指導下制定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內容概述:
本實驗施綱要及細則共分七個部分,即一、宗旨;二、指導理論;三、目標(十個“一”);四、十個“一”分解目標細則;五、具體要做的二十四件事;六、教育教學活動要點提示;七、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提示要點(四步十九環)。另外附有“認識自我”、“挑戰自我”、“心理診斷法”、“個人法庭審判記錄”、“學習病歷卡”等。
一、宗旨
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同學相互間的有效指導,培養具有健全人格、會學習、會合作、有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寬松的人際關系、有審美意識和情操、有強健的體魄、有自我調控能力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
實驗周期三年。
二、指導理論
(1)奧華德·加德納的多維智力理論
(2)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和創造教育理論
(3)閻立欽的創新教育理論
三、目標
努力培養具有十個“一”的新型學生。即①有一個好的行為習慣;②有一個好的身板;③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④有一個健康的心理;⑤有一個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⑥有一項有新意的小發明;⑦有一雙靈巧的手;⑧寫一手秀美的字;⑨寫一篇優秀的文章;⑩有一口流利的演講口才。
四、十個“一”分解目標操作細則
(一)有一個好的行為習慣
1.界定:
自覺遵守各類法紀法規,講文明、懂禮貌、尊敬父母、敬重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誠實可信、做真人。
2.分解目標:
進校第一至第四周。重點: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見到老師及外校老師主動打招呼。進出家門,主動向家長問好。基本能用好“請、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文明用語。
第五周至第八周。重點:養成遵守各類法紀法規的習慣。在校遵守校紀校規,在外遵守交通法規,不進“三室一廳”,不吃街頭零食。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重點:養成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習慣。主動為集體做有益的事。主動打掃教室及包管區內衛生,看到地上的臟物能主動揀起,不隨便亂拋雜物。
第十三周至學期結束。重點:養成使用好體態語文: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禮讓、回答問題起立和誠實、待己、待人的習慣。勇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并制定改正的計劃。
注:以上行為習慣的養成,互相穿插,突出重點。
第二學期起至實驗結束,均為鞏固階段。
(二)有一個好的身板
1.界定:
樹立“健康第一”的指示思想,通過中、低強度的中長跑及球類、棋類的鍛練,培養學生的體能智力和較強健的體魄,遠離病魔。
2.分解目標:
初一:每天早晨7:15—7:25(除特殊情況),男生堅持慢跑1000米,女生堅持慢跑800米。
每周進行3—4次,每次30分鐘的球類活動(包括學校組織的二次俱樂部活動)。
每周進行2次(利用中午12:00—12:30),每次30分鐘棋類活動(根據學生需要,班級購買象棋、圍棋、中國象棋等,班內設立棋類保管箱,由專人保管)。
初二、初三:形成制度,養成習慣。自初一下半學期開始,每學期舉行一次球類比賽和棋類比賽。棋類比賽順序,小組內預賽,由小組派出代表參加全班決賽。球類比賽,男女各分三個隊進行循環賽,最后進行友誼賽。
(三)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
1.界定:
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處真誠,合作、和諧。會與任何同學、教師一起討論、學習、生活并相互幫助、共同提高。能善意提醒、抵制同學(特別是和自己交往甚密的同學)身上存在的不良習氣,并努力幫助同學糾正錯誤。
2.分解目標:
第一學期開頭四周內:重點:建立以弘揚正氣、抑制歪風邪氣的班風。可通過參觀、聽報告、現身說法等形式,讓學生自主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要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
第一學期:重點使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學會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去主動參與和維護的方式為班集體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第二學期:建立能使全班每一個同學都能進步的互幫互學學習小組。尤其是樂意幫助后進同學一起進步的學習小組。通過組合球類、棋類運動隊和合作學習、合作交流質疑、合作共事等,增進同學間、師生間的了解、信任,達到愉悅和諧。
初二、初三: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和諧。
(四)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1.界定:
(1)有與自己年齡階段性相符合的自我意識水平和智能水平。能比較正確地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優缺點。有自尊心、上進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興趣愛好,愛學、會學。
(2)情感健康,情緒比較穩定,活潑開朗,經常保持愉快。
(3)有與自己年齡階段性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極性暗示的誘惑;注意力比較集中;活動性的興奮或抑制處于正常狀態。
(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心中有他人。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但不嫉妒別人,也不固執己見。
(5)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較好地適應變化了的人際環境、心理環境、樂于接受日常生活中遭到的不幸。
2.分解目標。
初一學期。重點: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自我調控能力和建立自尊心、上進心和自信心的習慣。在做每天必做的和輪流做的和每周必做的事時,堅持以鼓勵為主,給予學生成功感。
第二學期。重點: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針對實踐學生的生理上處于變化時期的特點,幫助學生處理好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和承受日常生活中遭到的不幸,振作精神。
初二開始至實驗結束。通過各種活動(包括學習活動,實踐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的自信心和耐挫能力,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有追求欲、有責任感、有健康的獨特見解。
(五)有一個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1.界定:
在比較善于總結他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加工,改造成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即善于弄懂弄通知識形成的過程,會制訂符合自己學習習慣的學習計劃,會畫知識結構網絡圖等。在思維上善于進行多維思維,逆向思維,重視批判性思維。
2.分解目標:
初一第一學期。重點:培養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教科書,多提問題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
初一第二學期。重點:培養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有效幫助,學會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并學會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較清晰地運用知識結構網絡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初二、初三。進一步鞏固和修正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使之更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