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芳
作業作為教與學的交匯點,是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它的設計與運用是影響教學實效的關鍵技術。我認為小學語文作業現狀主要表現為:單調、枯燥、量多而脫離實踐,與新課程理念顯得格格不入。為此,我積極嘗試、努力創新,從作業形式、內容評價等方面著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在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在評價上倡導參與激勵,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一、不失時機調動學生設計自主性作業的積極性
現代教學以人的發展為最高準則,呼喚學習者主體性的張揚,積極性、創造性能量的釋放,要求教學中不僅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調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其自我教育能力,從而逐步實現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上完一節課,教師與其硬性規定學生應該完成哪些作業,不如放手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技能,想想自己能完成課后習題或練習冊中的哪些題目。讓學生找相應的練習,為自己設計作業、布置作業,做作業的主人。
如教完《玩具柜臺前的小男孩》這篇課文后,同學們都被這位小男孩的品質所感動,借著他們沉浸于這個故事的契機,不失時機地提問:“你覺得我們可以為《玩具柜臺前的小男孩》這篇課文設計什么作業呢?”同學們興致高昂,有的說續寫故事,有的說分角色朗讀表演……豐富多彩的設計讓我為之驚嘆。而學生在完成自編的作業時不僅興趣濃厚,作業質量也比老師布置的要高得多,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
二、作業設計應以“興趣”為核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同樣,設計作業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到作業內容新鮮有趣,形式突出多樣性,語文作業不僅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鞏固,還體現在三維目標的綜合、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方式的綜合等方面。作業設計應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可以增強每項活動的目的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因此,語文老師在作業形式設計上,要把作業從單一的“寫”的形式中解放出來,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制作、游戲等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如在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在理解詩意后在音樂的伴奏聲中把詩中描繪的美景畫下來,不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對詩意的理解,而且提高學習古詩的興趣。又如教學生學習生字時,為了把識字、記字變得生動有趣,根據小學生好動手、愛動腦的特點,引導學生在預習生字時根據字的音、形、義的特點設計謎面、歌謠、順口溜等進行識記,喚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寓識字于愉快有趣的猜猜玩玩中,從而記住生字的讀音和寫法。如學生編出:人在云上走是“會”字;舌頭舔甘蔗是“甜”字,既避免出力不討好的重復和機械寫字,又大大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創作潛能,真是一舉多得。同時,作業類型的多樣化是學生樂于完成作業的一大法寶,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作業類型布置得當,則學生的學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作業設計應有層次性
學生的學習能力先天有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而基礎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另外,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受年齡差異的影響: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實物感觀、形象思維強,難以理解事物抽象的本質,到了三、四年級,兒童的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可以擺脫被感知的直觀物象,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質特征,到五年級才開始向更高水平發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樹立“彈性”意識,充分考慮每類學生最近發展的差異,為各學生設計難易適當的練習,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可能達到的程度分層布置作業,讓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覺得要求高而產生挫敗心理,讓學習中等的學生“跳一跳,摘到蘋果”,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得更深入與廣泛。
1.作業量的分層
作業量的分層指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個體情況和對其發展要求的不同進行增減。要求過于簡單的、學生容易掌握的不必再留,同類作業切忌重復。對于學習能力強、態度認真、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可以不留作業或減少徒勞作業,對于學習能力薄弱、態度不夠認真、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可適當增加作業量。這樣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真正做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2.作業難度的分層
同樣的作業,有的學生十幾分鐘就能完成,有的學生則要花上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因此,作業設計要考慮分層,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摘到屬于自己的“果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如學生學完《我要的是葫蘆》這篇童話故事后,可以設計這樣三個作業供學生選擇:(1)背誦課文。(2)表演這個故事。(3)根據課文內容續編一個小故事。第一題適合后進生,第二題適合中等生,第三題適合優秀生。當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了適當難度的題目后,完成作業就不再有困難,即使有困難,只要努力一下就能較快完成。學生在作業中體會到樂趣,有了完成作業的動力,當然會向更高層次挑戰,我想在這類作業中每一個學生都會有所“發展”。
總之,“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語文作業的設計更要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將課文學“活”,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與才能。有效的作業設計是一門藝術,讓老師拿起手中的“藝術之筆”,帶領學生找到屬于他們的勝利果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