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術視野下的《甲申三百年祭》研究

2014-11-14 18:23:02何剛
郭沫若學刊 2014年4期

何剛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樂山614000)

學術視野下的《甲申三百年祭》研究

何剛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樂山614000)

《甲申三百年祭》與當時圍繞明末史研究已然形成的學術語境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契合和銜接;抗戰(zhàn)時期國共在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的斗爭往往以學術面相呈現(xiàn),學術話語構成了雙方建構各自革命意識形態(tài)時共同利用的思想資源和工具,學術的政治意圖與政治的學術外衣緊緊的糾纏在一起,這在當時明末史研究和《甲申三百年祭》上得到鮮明體現(xiàn);除了在國共雙方的政治斗爭中激起巨大影響之外,與現(xiàn)實政治似乎有一定距離的學界學人對《甲申三百年祭》同樣給予了相當?shù)年P注,做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學術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抗戰(zhàn)時期剛一刊出,就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國共雙方為了各自的政治斗爭和用途考量,在解讀《甲申三百年祭》時有意凸顯其某一方面的內容或主題,并加以選擇性利用,構成雙方在文化宣傳戰(zhàn)線上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圍繞《甲申三百年祭》又出現(xiàn)過幾輪評論和研究熱潮:官方一如既往的延續(xù)過去的做法,將其視作新形勢下執(zhí)政黨自身建設可資借鑒的歷史教材,通過各種場合和公開文字闡發(fā)其現(xiàn)實警戒功能;學界則對郭沫若的撰寫動機意圖、《甲申三百年祭》的學術得失和價值地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上述研究成果浩繁,論述詳備,本文無意再作贅述。

本文的主要關注點在于從當時學術發(fā)展理路的視角看《甲申三百年祭》與當時民國學術之關系,試圖就以下幾個問題進行研究補闕,并請方家指正。第一,眾所周知,郭沫若撰寫《甲申三百年祭》之時,其主要精力在于先秦諸子研究。他之所以專門抽出時間選擇明末歷史進行研究,寫成此文,固然緣于現(xiàn)實斗爭的政治需要,但同時也和自晚清以來明末史研究的持續(xù)熱潮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與之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與學術史淵源。例如,在明末歷史問題上形成的,諸如南明政權覆滅、滿清統(tǒng)治中原就是中國亡國等觀念,構成了包括郭沫若在內的民國士人共同的思想資源。第二,當時國共雙方在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的斗爭往往是以學術的面相呈現(xiàn)出來的,學術話語構成了雙方建構各自意識形態(tài)時共同利用的思想資源和工具,這在圍繞明末歷史及其《甲申三百年祭》而起的“軒然大波”上有清晰的體現(xiàn)。學術的政治意圖與政治的學術外衣的糾纏頗為注目。第三,《甲申三百年祭》發(fā)表后,除了在國共雙方的政治斗爭中激起巨大影響之外,該文在與現(xiàn)實政治似乎有一定距離的學界學人那里,是否也能得到他們的關注?他們又從《甲申三百年祭》那里解讀出了什么呢?

在20世紀前半期的“史學革命”中,各派各家并起,爭流競進,“嚴格的考證的崇尚,科學的發(fā)掘的開始,湮沉的舊文獻的新發(fā)現(xiàn),新研究范圍的墾辟,比較材料的增加,和種種輸入的史觀的流播”,使中國史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具體到這一時期的明史研究,再加之因應當時現(xiàn)實斗爭和社會生活變遷的需要,同樣取得了很大成就。就研究領域而言,如明末與南明史史料整理出版、明代東北地區(qū)及滿族源流、以抗倭為主的明代中日關系史、鄭和下西洋、明代中歐關系交往史等成為研究熱點。其中,明末政治形勢與明末農民戰(zhàn)爭研究更是熱點中的熱點。隨著西方各種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被借鑒應用到中國史學,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中國傳統(tǒng)史學受到有力沖擊,過去延續(xù)已久的傳統(tǒng)觀點開始遭到“重新估定”和糾正,這在明末農民運動研究成果上有鮮明的體現(xiàn)。同時,隨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傳入中國,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草創(chuàng)時期,一些學者開始嘗試用唯物史觀對明末歷史,特別是對明末農民運動進行分析,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認識看法。這些都構成了郭沫若撰寫《甲申三百年祭》時的基本學術語境。

隨著二三十年代社會科學潮流的勃興,以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治史成為當時許多學人的共同旨趣。在明末史研究中,這一潮流表現(xiàn)得很明顯。學者開始從整體上對明末的社會與政治形勢進行闡述,從社會背景著重分析明季“流寇”興起、明朝滅亡原因,從社會階級性質及關系的角度分析明末農民運動的成敗教訓等。

關于明朝滅亡。

“賊亡人國”,“明朝之亡,亡于流寇”是盡人皆知的舊史之說。在三四十年代,也有人持類似的觀點,認為:“亡國之慘酷莫如明,而明之,也曰流寇:以流寇之故而中原荒蕪,以流寇之故而都城殘破,以流寇之故而思宗殉國,以流寇之故而清人入關。”但大多數(shù)學者已經不滿足于這一簡單化且具情緒化的結論,認為對此必須要“作一客觀的探討”,找出它的“社會的基因”。學者們提出,明季流寇之所以猖獗,實際上是由當時時局所必然造成,因為“流寇既不是如一般史家所說的‘天生賤骨’,更不是什么‘飛將軍從天而降’,他也是血肉之軀的人類,他的形式,更離不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背景,所以我們要研究流寇之亡明,必得要研究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換句話說,我們要認識孕育流寇的母體”。他們從明朝社會組織、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對明季之亡進行原因分析。例如,陳德昭在《明季之政治與社會》中總結道:“明季政治社會衰敗之極,當時的若干現(xiàn)象真使人怵目驚心……舊的社會組織實在是歷史進步的桎梏。地主的脫離生產,和土地耕種的零星分割,一面是社會貧困的本源,同時更使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停滯不進,以致坐等天災人禍的擺布。”學者們通過綜合分析得出結論:明朝“在當日雖無流寇滿清,固亦不能免于亡也”。

其中,過去史家多稱贊崇禎帝是一位聰明有為、勵精圖治的皇帝,于他“殉國”之君的末運表示同情。崇禎自己亦有“朕非亡國之君,臣盡亡國之臣”的話。《明季北略》亦有“明之所以失天下者,其故有四,而君之失德不與焉”之論。作為明末政治與社會機構的最高職掌者,崇禎帝是否真的與明亡無太多的干系呢?學者們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們提出,要分析明季亡國的原因與責任,應將崇禎皇帝作為研究的中心,“自崇禎帝即位,以迄被難,中間有十七年之久,且即位之初,東北邊事尚相持于今之錦州一帶,后來攻陷北都之李自成,尚未創(chuàng)亂,假使崇禎帝挽救得宜,尚有可能,然終于不能挽救者,崇禎帝十七年中之措施,當然有很重的關系”。他們認同清初戴笠在編輯《流寇長篇》時的“自敘”——“主上則好察而不明,好佞而惡直,好小人而疑君子,好速效而無遠計,好自大而恥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認為君臣都是明朝亡國的責任人,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崇禎有根本的錯誤,實為明季亡國的第一主因,具體表現(xiàn)為:流于以察察為明而使太監(jiān)監(jiān)審,宦官布列要地;擢用將相以個人好惡為標準,以致人才適得其反;“猜疑忍酷喜怒無常,予智自雄苛于責人等種種心理病態(tài)”等。

關于明末農民運動。

《明史·流賊傳》有“盜賊之禍,歷代恒有,至明代李自成張獻忠極矣,史冊所載,未有若斯之酷者也”的說法,對明末“流寇”暴蠻慘虐的各種行狀記載甚多。學者們多認為這些感性與想象的文字并不足信,應進行理性分析。他們首先認為,明末“流寇”屬于貧農革命的性質,“而后來參加之士大夫及城市流氓,雖居領導地位,然其主張不外迎合此輩貧農之要求,其作用更在謀要求之實現(xiàn)”。同時,因為其后抗清反吳,部下歸于南明,“盡屢經抗戰(zhàn),民族意識極為發(fā)達”,因此,于貧農革命性質之外兼有民族解放之意義。其次,明末“流寇”之興起,實為當時社會情勢所致。有人提出,當時的貪污政治是“制造流寇的源泉”,官民爭地即土地兼并是“制造流寇的酵母”,經濟財政的破產崩潰是“加速流寇的發(fā)展”。相似的,有人指出:“南居益所說的‘軍民交困,囂然喪其樂生之心,窮極思亂’的情形,自然是造成流寇的根本原因。其中最怵人心目的,就是在災荒既起之后,而當時的士紳,還在乘災荒和貧窮所構成的極端困苦的情況,加緊他們的橫暴侵漁的活動;其結果,民間累積的怨恨,更催速了變亂的爆發(fā)。”

與前述基本上停留在“窮極思亂”的解讀路徑與層次不同,當時有一些人在自覺不自覺運用唯物史觀治史的過程中,努力嘗試將唯物史觀運用到明末農民運動研究之上。代表人物即是三十年代正“出入于唯物史觀派與史料派之間”,并“開始越出實驗主義史學的門墻,走上了研治社會史”的吳晗。1934至1935年,吳晗相繼發(fā)表《晚明流寇之社會背景》與《明代之農民》兩文。前文運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指出,明末農民運動的興起是社會“貧富兩階級懸殊”的結果,農民為了生存,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打倒舊日曾魚肉他們的階級”,晚明流寇的興起是一個社會組織崩潰時必有的現(xiàn)象,如瓜熟蒂落一般;后文則對明代農民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農民稅役負擔過重,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貧農的關系也愈趨惡化”,農民叛亂自然會發(fā)生。

學者們結合中國歷朝農民起義的特點規(guī)律,對明末農民運動失敗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并重點談到了革命隊伍出現(xiàn)的“領袖之腐化及其內訌”和思想意識蛻化問題。例如,有人對起義隊伍進京后驕傲腐化,內部相斗尤其是李巖被殺等事進行批評:“自成持身頗儉,而其他領袖入京師后,多得意忘形……劉宗敏等將則驕橫非常,肆意耽樂,甚至士兵懷金,亦少斗志,故抗?jié)M第一戰(zhàn)即遭大敗。至牛金星讒殺李巖,則尤自壞棟梁,減損實力,以巖之聲望而言,則使部眾凝心,殆為事實。”有人總結道:“他們只是暴動者,而不是建設者。他們永久只是顧念著自己。他們散漫,沒有理想,沒有堅強的信心和毅力”,“當他們的勢力日趨強大時,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的意識,就很快敗壞下來。”

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諸如柳亞子、謝國楨、吳晗、王崇武等一批明末及南明史研究的著名學者。例如,抗戰(zhàn)前期是柳亞子研究成果最為集中豐碩的時期,他傾心史料搜集整理,潛心研究,撰成《南明史綱初稿》(第一編),還有《南明后妃、宗藩傳》、《江左少年夏完淳傳》等十余篇(部)人物傳記,以及多篇考證文章;謝國楨在1926年發(fā)表《明季奴變考》一文之后,歷經數(shù)載訪求書籍,于三十年代出相繼出版有《晚明史籍考》(80萬字、20卷)和《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等論著。

可以看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與當時圍繞明末農民運動研究已然形成的上述學術語境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契合和銜接,至少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一是其時形成的紀念甲申三百周年與明末史研究的學術熱點,在史料搜集整理、史籍考證等方面形成的活躍學術氛圍;二是摒棄過往用“寇”、“賊”等字眼對明末農民運動的感性描述,轉而進行正面客觀的深入分析;三是在分析明亡原因時,將崇禎帝作為重要著眼點,推翻過去崇禎“非亡國之君”的說法;四是分析明末農民運動失敗原因,談到了起義隊伍墮落腐化的問題。必須指出,除了這些契合與銜接之外,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與前述明末史研究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和轉向。筆者以為,最大的不同體現(xiàn)在敘述重心的轉移,即由過去對明末農民運動整體敘述,轉而深入農民運動內部,以歷史人物敘述為重點和主線,將明末史和農民運動敘述成為崇禎、李自成、李巖三位歷史人物命運的“悲劇”詩史。正是這種以歷史人物命運為主線、由外移入內的敘述策略,方才引起各方的關注與共鳴,產生振聾發(fā)聵的效果。《甲申三百年祭》雖然選取的是明末歷史,是農民戰(zhàn)爭題材,但從本質上講不是農民戰(zhàn)爭史研究,而是歷史人物研究,應將其歸入郭沫若四十年代堅持“以人民為本位”的歷史人物研究的整個譜系和脈絡之中。

《甲申三百年祭》所承載的政治現(xiàn)實功能是勿容置疑的。但是,它關注的是幾百年前的一段舊史,出自一位文化學術大家,具有完整的學術形式和風格,何以能在國共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掀起“軒然大波”呢?其實,當時國共雙方在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的斗爭往往是以學術的面相呈現(xiàn)出來的,這在圍繞明末歷史研究和《甲申三百年祭》上有清晰的體現(xiàn)。

在20世紀三十年代,為了給其“剿匪”“攘外必先安內”等統(tǒng)治政策尋求歷史依據(jù),蔣介石找到了明末歷史,強調當時中國與明末的相似性。1933年7月創(chuàng)辦廬山軍官訓練團后,他多次對之發(fā)表講話,聲稱“如不先清內匪,則決不能御外侮,明朝之亡,可為殷鑒”。他說:

一方面抵御外侮,一方面勢必至要分力剿匪,那就與從前明末的情形一樣。當明末之時,一面陜西山西的土匪猖獗,他沒有先去剿清,因之滿清乘機入關。假使當時明朝只竭全力在山海關那邊抗戰(zhàn),他何嘗不能抵御外侮。可是后方的土匪李闖猖獗,等他打到了北京,結果只有亡國……不得不承認明朝之亡國不是亡于滿清,而是亡于匪亂。現(xiàn)在我們的國難,同明朝的情形差不多一樣,所以我們要以明朝為前車之鑒,只要把國內的匪剿清,使全國團結一致,無論倭寇怎樣侵略,我們如能夠穩(wěn)固自強,終究是挽救轉來的。如果我們內部意志不一,步驟零亂,既要對內打土匪,同時又要對外御外侮,試問我們究竟有多少力量,恐怕結果也只好重演一回明朝亡國的故事。

蔣介石此語既出,大批為其佐證、詳加闡述的文章在各種出版物上涌現(xiàn)出來。它們將“流寇”與“共匪”“赤匪”直接等同在一起,借誣蔑明末農民起義來攻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并討論“治流寇之方法,以為剿赤匪之一助”,其嘵嘵之聲十分刺耳。例如,《明代士大夫之矯激卑下及其誤國的罪惡》一文稱:“自九一八以來,暴日進逼于外,共匪猖獗于內,與明末外有滿清的侵擾,內有流寇的紛亂,國家是同樣地陷在風雨飄搖的境地;”持相似論點的文章還有《中國明代匪亂的總檢閱》、《崇禎朝的“官”與“匪”》、《新流寇》等等。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在軍事上采取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廣泛發(fā)動人民群眾。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于此十分憂懼,稱:“近聞各地奸民,假借游擊隊名義,恃眾橫行,擾亂秩序,妨礙治安,種種弊害,不勝枚舉。是未見困敵,先以自擾,殊失全民抗戰(zhàn)之本意”,因而下令“禁止假借游擊隊名義”。所以,當時攻擊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游擊戰(zhàn)術的各種文章又多了起來。其中,“反共專家”葉青的《關于游擊戰(zhàn)術》一文,將中共的游擊戰(zhàn)術和歷代“流寇”的流寇主義結合起來,可謂代表。葉青稱:“整個來說,這樣的游擊戰(zhàn)術論實在是一種農民(精確說來是破產農民——流氓)意識底反映”,“這是由陳勝吳廣經過黃巾黃巢李自成張獻忠直到義和團一切被史家稱為‘流寇’的農民戰(zhàn)爭經驗之展開。”

與此同時,在中國思想學術界展開的圍繞中國社會性質、中國社會史分期和中國農村性質的“三大論戰(zhàn)”中,農民運動問題成為一個重要方面,“究竟在中國現(xiàn)在農運是否需要?農運與革命,是否有關?農民階級是否為國民革命的基礎階級,他對于革命有何力量?”這些都是當時人們十分關心和熱烈討論的問題。同樣的,這種現(xiàn)實的討論自然也會轉移到對“史”的分析之上,論戰(zhàn)陣地如《新思潮》《文化批判》《新生命》《讀書雜志》等均有這方面的文章。其中,陶希圣在《新生命》上連載《流寇之發(fā)展及其前途》一文,歷述歷史上許多失敗的“由革命轉變?yōu)閯兿鳌钡霓r民戰(zhàn)爭,根據(jù)這些“歷史經驗”斷定:在中國革命中,游民無產者起不了作用,“這種革命的教訓,在觀察中國今日流寇的發(fā)展的時候,是不應當忘記的……從流氓散兵所集成的流寇上去討社會主義的出路,是枉然的。”陶希圣此處顯然是針對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路線而發(fā)的。

所以,在整個30年代,圍繞明末農民起義,名義上做學術文章,實際上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的人很多。他們均不約而同的將影射攻擊的對象指向了中國共產黨。這當然也引起了中共方面的注意和反彈。1940年,翦伯贊連續(xù)發(fā)表《遼沈淪陷以后的明史》《論明代閹宦及閹黨政治》等文,贊揚明朝軍民對滿族入侵的英勇抵抗,揭露明朝君臣昏庸和政治腐敗招致引敵入室。這無疑是對借“流寇”之說的國民黨政府有力針砭。1941年,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在上海出版的《知識與生活》發(fā)表《流賊二臣及其它》一文,一針見血的指出,封建史學家替地主官僚服務,自然要給予叛亂農民“流賊”的謚號。現(xiàn)在的中國革命已不同于宋明歷代的農民戰(zhàn)爭,因為先進階級的領導是民主革命勝利的保證,“所以想做洪承疇或洪承疇的師爺幫閑清客們便要大大的冷落起來,于是不得不大罵先進勢力了,尤之陶希圣,陳獨秀,葉青,胡秋原諸公,便都不免要先先后后借流寇而罵到游擊戰(zhàn),更乘勢欲把一糞帚的污水灑到別人的頭上去”。1943年,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的機關刊物《群眾》發(fā)表《明末農民運動研究》一文。該文分“崇禎時期”和“南明時期”兩個階段,對前后長達三十四年的明末農民戰(zhàn)爭的全過程進行了詳細回顧,高度肯定其歷史意義和李自成等農民領袖的功績。而《甲申三百年祭》,從重慶新華日報社等圍繞紀念明亡三百年的醞釀組織,到該文的連載出爐等,更鮮明體現(xiàn)了中共的政治反擊目的。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國共實現(xiàn)第二次合作,在蔣介石國民政府一方,繼續(xù)公開的將中共與“流寇”等同起來,顯然是不合適的。在文化宣傳和政治話語建構上,“抗戰(zhàn)建國”、“民族復興”成為了其最重要的關鍵詞。為了與國民黨內投降派的斗爭,激勵軍民抗戰(zhàn)信心,更為了維護其思想文化上的統(tǒng)治,他們有意將當時現(xiàn)實的中國與宋季明末的中國切割開來,強調今日之甲申非昔日之甲申,反對將二者相提并論,并提出,“今日全國奉三民主義為抗戰(zhàn)建國最高準繩,一切言論行動,皆以此為判別是非順逆忠奸賢不肖的標準……即或有少數(shù)文人仍如明末無聊士大夫之所為,亦終必被全國唾棄”。

所以,《甲申三百年祭》刊出以后,國民黨方面自然將郭沫若視作“如明末無聊士大夫”的代表,從“敗亡主義”的角度,斥之為“敗戰(zhàn)亡國的思想之殘渣”。對此,共產黨和《新華日報》方面很快進行了反擊,著眼點仍在學術之上。《甲申三百年祭》出版兩天后,也就是3月26日,潘梓年就發(fā)表《學術思想的自由問題》一文,從“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的角度,抨擊思想專制意圖。潘梓年認為,學術思想自有規(guī)律,不應由政治力量從外面來加以干涉和束縛,不應以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為由,動輒對學術思想進行鉗制、“糾正”,“學術自由,思想自由,是把民主國家和法西斯國家區(qū)別開來的重要特征,也是戰(zhàn)勝法西斯日寇建立新中國的必要條件。我們迫切需要有學術思想的自由。”

國民黨方面繼而組織的抨擊也一改之初直白的政治語言,將自己的文字披上了學術討論的外衣,大談歷史,試圖在學術研究上將郭沫若擊倒。這在葉青、黃一本等結集出版的《〈甲申三百年祭〉及其他》這本小冊子上得到體現(xiàn)。例如,黃義本就指責《甲申三百年祭》是“錯誤的史觀與武斷的史論”,“個人的悲劇即是民族的悲劇,本來是一種英雄史觀,不合于惟物史觀。不過郭氏的英雄史觀,同時是兼有反叛史觀與假使史觀,所以又合乎惟物史觀的口味了。”越客更擺出超然世外的學術姿態(tài):“今天他們不紀念別的年份,偏紀念這亡國之年的甲申,他們自有他們的用意,這里并無心去追他們的用意,只是列舉二三史料,僅以警惕我同胞。”

除了在國共雙方的政治斗爭領域激起巨大影響之外,《甲申三百年祭》在與現(xiàn)實政治似乎有一定距離的學界學人那里,是否也能得到他們的關注?他們又解讀出了什么呢?

乍一看來,《甲申三百年祭》并未進入主流學界的視線,因為未見有主流學者對其進行評論,一些主流學術刊物也沒有評介性的文字。然而,情況并非這么簡單,未見有專門的評論,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對其進行關注。恰恰相反,筆者認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刊出后,應該是進入到了一般學界的學術視野,并帶來很大震動。不僅如此,由于不同意郭沫若對明末清初歷史及農民戰(zhàn)爭的全新論述,他們積極組織撰述和刊發(fā)相關文章,予以駁詰。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為例,1947年出版的第十二本上,就同時刊載了李光濤的《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清入關前之真象》《記努爾哈赤之倡亂及薩爾滸之戰(zhàn)》《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記崇禎四年南海島大捷》《清太宗與三國演義》等6篇文章,后幾本又相繼有《劉綎征東考》《李如松東征考》《洪承疇背明始末》《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等文。

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什么,本文于此無意全面展現(xiàn),這里僅以李光濤的兩篇文章為例,或可見一斑。在《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一文中,作者用意主要是為了論證:“明末‘東事’與流賊為二大禍,‘東事’者,努爾哈赤之叛國也,流賊者,李自成張獻忠輩也。二者并生,明廷左右支吾,卒至于亡”,“蓋流賊實因‘東事’而蜂起,東事亦緣流賊而不救,明兵僅有可用者一股,顧左失右,援東西弊,此其所以亡也。”而在《清軍入關之真象》中,作者認為,1642年“壬午虜變”之時,清軍實力本已筋疲力盡,很難搖得動明朝這棵“大樹”,“假使明末無流賊,或者崇禎十七年沒有李自成之陷都,或者崇禎暫時地南遷,或者明朝更換一好人為帝,則是關外清國的命運能否可以長久自保,恐怕都成了問題”?在四十年代后半期,主流學界對明末歷史如此大規(guī)模的集中關注,確實很不尋常,應當是受到了特別的刺激才對。再加之李光濤等人所持之論與《甲申三百年祭》南轅北轍,成尖銳對立之勢,文章雖未點名,但看得出,他們這一時期關注明末歷史,集中刊文,當與《甲申三百年祭》此前掀起的“軒然大波”不無關系,其用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為了消解郭文的學術影響,以“撥亂反正”。

我們再以這一時期撰文最多的李光濤為例,他在40年代傾心于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在中央研究院整理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傅斯年的授意推助密不可分,而傅斯年的授意推助又與蔣介石的“詢問”頗有干系。例如,對于自己研究明末農民起義,寫作《明季流寇始末》一書,李光濤曾回憶道:“民國三十七年八月,傅孟真先生由美國回到南京,晉謁蔣總統(tǒng)于北極閣之臨時官邸,當時共匪猖獗加緊危害中華民國,蔣總統(tǒng)有感于此,特向傅先生詢及中國歷代流賊(包括自漢朝以來)的史實究竟是怎樣?所以傅先生就囑光濤寫了這篇《明季流寇始末》一文,于三十七年十一月完成。”

當然,除此之外,在當時一般的評論界和出版界,部分學人也關注到了《甲申三百年祭》。只是他們的關注和解讀與國共雙方都不同,他們既沒有解讀出“敗亡主義”,并以此為調對“流寇”(明末的和現(xiàn)代的)大加鞭撻,也沒有從中找出“革命勝利后不能驕傲”的歷史教訓。他們的解讀恰恰是共產黨和國民黨所忽略的。

比如,有人就敏銳的看到《甲申三百年祭》以李巖為中心,對知識分子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和地位這一問題進行的論述。1946年,孔另境主編的《新文學》雜志在第二期就刊載了《讀〈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者就說:“郭先生這書有助于我們理解歷史的真相,更有助于我們對現(xiàn)實的估量,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個人的感覺,則作者對于李巖的悲劇,認為永遠值得回味,無寧是對知識份子在時代中作用,看得太獨立了,李巖是代表中國知識份子的另一方面,歷史上盡多李巖這種類型,現(xiàn)代的李巖,當然應該理解的是農民運動的本質是什么。”這位作者讀出了郭沫若在書寫中對李巖“悲劇”的用心,盡管他可能并不認同郭沫若就李巖在整個明末農民運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分析,認為這“對知識分子在時代的作用,看的太獨立了”。但是,他的解讀可能是與郭沫若的寫作意圖心境最為接近的。

還有人整體肯定《甲申三百年祭》“搜集了許多正確的史料,用進步的,科學的觀點,批判地把數(shù)百年來歪曲的歷史糾正了”,如駁斥了封建“流寇”論者,把崇禎帝的真相客觀地予以批判和暴露等,并從中解讀出當時政治動員上的一個重要口號——“政治重于軍事”的結論,認為郭沫若通過分析李自成失敗的原因,“使我們懂得他在軍事勝利以后,因為政治腐敗分裂、謀殺,造成政治上的敗失,而形成革命政權的崩潰,所以李自成便死于九宮山下;這里作者無異把他的失敗,作為我們的殷鑒,用史實來證明‘政治重于軍事’懸懸不解的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金性堯(筆名文載道)主編的《文史》雜志,在1945年7月的復刊第三期上開始轉載《甲申三百年祭》,署名“鼎堂”。很快日軍投降,《文史》因被劃為“附逆刊物”而被取消,《甲申三百年祭》并未轉載完畢。但是,即便如此,在發(fā)行量很少的淪陷區(qū),《文史》的轉載也擴大了《甲申三百年祭》的影響。例如,有人就是通過《文史》的轉載才得以一睹《甲申三百年祭》的真容:“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這題自是去年早經在什么文化消息欄內見到了,正因是居敵區(qū),無法入目,直到今年七月間的文史上轉載,方才讀到了一段。”

筆者認為,身處淪陷區(qū)的金性堯轉載《甲申三百年祭》,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對郭沫若治學膽識的賞識,以及在明亡歷史、明末農民戰(zhàn)爭等問題的認識上與郭沫若有相近之處。比如,早在1938年,金性堯就稱贊郭沫若在“疑古辨?zhèn)巍鄙系挠職夂途瘢J為“郭沫若先生從‘祖’字上證明了古人的‘生殖崇拜’,何嘗不是違反了群情與舊說。王國維羅振玉之類即使有這樣的主張,但決沒有那樣的勇氣。而他們的思想因此也終于跳不出‘遺老’的泥沼”。對于明亡之責任,金性堯說:“‘流寇’自然也要負一部份。然而,當時的政府大員如馬士英阮大鉞諸公,一天到晚的只知道傾軋,挑撥與排擠,那罪惡,恐怕未必比‘流寇’來得輕。所以,與其痛責為饑寒的逼迫而掀起的農民暴動——‘流寇’,還不如咀咒那些豐衣足食,手握邦國大權而又茍安媚敵的朝廷命官來得公正!”所以,金性堯認為,如果只是一味的叫罵“流寇”長、“流寇”短的,而不去探究產生這種暴動的原因,甚至妄加征引,刻意挑剔,那么對于事實的真相,是永遠沒有什么裨益的。雖然金性堯未有對明末歷史進行專門的研究,此處的論述也是針對汪精衛(wèi)等人的言論而發(fā),但是,明顯可以看出,他對明亡歷史,對“流寇”的認識,與后出的《甲申三百年祭》有許多的所見略同之處。正是這種所見略同促成了他對郭文的轉載。

總之,《甲申三百年祭》本身承載著現(xiàn)實中亟需的政治功用,烙上深深的政治印跡,自問世以來即眾說紛紜。如果從《甲申三百年祭》與當時民國學術之關系的這一新的視角對其進行再審視,可以看到:《甲申三百年祭》固然緣于現(xiàn)實斗爭的政治需要,但同時也與當時圍繞明末農民運動研究已然形成的學術語境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契合和銜接,同時也存在著從對明末農民運動的整體敘述,到深入農民運動內部,以歷史人物為重心的敘述轉向;圍繞《甲申三百年祭》的前前后后可以看出,國共雙方當時在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的斗爭往往是以學術的面相呈現(xiàn)出來的,學術話語構成了雙方建構各自革命意識形態(tài)時共同利用的思想資源和工具,學術的政治意圖與政治的學術外衣緊緊的糾纏在一起;《甲申三百年祭》發(fā)表后,除了在國共雙方的政治斗爭中激起巨大影響之外,同樣在與現(xiàn)實政治似乎有一定距離的學界學人那里引起了相當?shù)年P注,做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

(責任編輯:廖久明)

注釋:

①李光濤:《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本),1947年。據(jù)該本“本刊告白”知,李光濤此文曾刊載在該刊第十二本第一、二分合刊之上,于1945年在重慶出版,出版面世時間當在《甲申三百年祭》之后。當然,要指出的是,李光濤此文寫作時間甚早,初稿于1937年夏成于南京北極閣,原名為“順治元年正月至西據(jù)明地諸帥書稿跋”。由于初稿“以付印故,致淪陷戰(zhàn)區(qū),存亡不可知,茲所長傅孟真先生,囑予再補寫一篇”,所以,李光濤就記憶所及,并略事補充,于1943年夏再寫于四川宜賓李莊古鎮(zhèn),并因原題目“見者不明瞭其內容”,將其改為“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

②《文史》創(chuàng)刊于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停刊于三十四年七月,前后共出三期。《文史》是此前剛剛休刊的《古今》雜志的承續(xù),如“撰稿人和內容大致和《古今》大同小異,有的還是《古今》存稿”。而《古今》系汪偽政府中一些擔任要職的文人,如周黎庵、瞿兌之、徐一士、周作人等人在上海所創(chuàng)辦。所以,《文史》被視為“附逆刊物”并不奇怪。比如,野草出版社1946年3月再版《甲申三百年祭》時,就稱《文史》為“漢奸刊物”,其“竊將轉載”《甲申三百年祭》“是不配的”。(參見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野草出版社,1946年版,前言第1頁)

③文載道:《關于歷史的引用》,《華美》1935年第1卷第35期。金性堯此語是直接針對汪精衛(wèi)而論的。汪精衛(wèi)曾在《中央周報》發(fā)文,以所謂“明末流寇”比附、污蔑中共的敵后抗日根據(jù)地,說:“現(xiàn)在的游擊隊,是明末流寇的作法,用之于國內戰(zhàn)爭,或者可以顛覆政府,用之于對外作戰(zhàn),必不足以榰持強敵……所以明朝便亡于流寇。”(轉引自高良佐:《漢奸汪精衛(wèi)》,重慶求是出版社,1939年版,第8頁)

[1]張蔭麟.自序[A].東漢前中國史綱[M].青年書店,1944.

[2]祝實明.明季哀音錄[M].交通書局,1942.

[3]陳德昭.明季之政治與社會[M].獨立出版社,1942.

[4]薛農山.論明末的流寇[J].時代精神,1941,3(6).

[5]束世徵.明季流寇之成因[J].史學雜志,1929,1(3).

[6]趙正平.明季何以亡國[J].復興月刊,1935,3(11).

[7](清)戴笠,吳喬.明末農民戰(zhàn)爭史料·流寇長編(上)[M].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8]趙宗復.李自成叛亂史略[J].史學年報,1937,2(4).

[9]陳峰.20世紀30年代吳晗史學述論[J].史學理論研究,2003(2).

[10]吳晗.晚明流寇之社會背景[J].大公報·史地周刊(第5、6期),1934年10月19、26日.

[11]吳晗.明代之農民[J].天津:益世報·史學(第11期、第13期),1935年10月1日、15日.

[12]張其昀.黨史概要(第二冊)[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

[13]眾擎.流寇的性質與剿辦赤匪的方法[J].鏟共半月刊(第17、18期合刊),1931年7月.

[14]本俊.明代士大夫之矯激卑下及其誤國的罪惡[I].汗血學刊(第2卷第3期),1933年12月.

[15]李奇流.中國明代匪亂的總檢閱[J].汗血月刊(第2卷第3期),1933年12月.

[16]味辛.崇禎朝的“官”與“匪”[J].越風半月刊(第15期),1936年6月.

[17]新流寇[J].華年(第3卷第4期),1934年1月.

[18]蔣委員長通電禁止假借游擊名義[J].民意周刊(第6期),1937年1月.

[19]葉青.關于游擊戰(zhàn)術[J].民族生命(第4期),1938年5月.

[20]克宣.農民運動的歸趨[J].新生命(第6號)(民眾運動專號),1928年9月.

[21]陶希圣.流寇之發(fā)展及其前途[J].新生命月刊合訂本第3卷(下),1930.

[22]翦伯贊.遼沈淪陷以后的明史[J].中蘇文化(第7卷第3期),1940年9月;論明代閹宦及閹黨政治[J].讀書月報(第2卷第7期),1940年10月.

[23]潘洛璉.流賊二臣及其它[J].知識與生活(第1卷第7期),1941年6月.

[24]陳家康.明末農民運動研究[J].群眾(第8卷第1、2期),1943年1月.

[25]姜季辛.現(xiàn)代中國非宋季明末論[J].新政治(第6卷第3、4期),1941年8月;張九如.中國今日不是明末[J].中國社會(第5卷第2期),1939年1月.

[26]潘梓年.學術思想的自由問題[N].新華日報,1944-03-26.

[27]黃義本.戰(zhàn)敗主義與思古悠情[J].民族正氣(第2卷第4期),1944年4月.

[28]越客.甲申史料[J].民族正氣(第2卷第4期),1944年4月.

[29]李光濤.清入關前之真象[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本),1947.

[30]李光濤.明季流寇始末·序[J].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一,1965年3月.

[31]陳鑒.讀《甲申三百年祭》[J].新文學(第1卷第2期),1946年1月.

[32]邊星.讀《甲申三百年祭》后[J].綜合(第1卷第1期),1945年12月.

[33]金性堯.《文史》瑣憶[A].星屋雜憶[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34]奴齊.讀《甲申三百年祭》[J].書報(第1期),1945年11月.

[35]文載道.說到“流寇”[J].華美,1935,1(36).

I206

A

1003-7225(2014)04-0018-07

*本文為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項目“《甲申三百年祭》研究”(批準號:SC14E05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4-10-10

何剛(1976-),男,四川綿陽人,歷史學博士,樂山師范學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學術史和郭沫若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在线97|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国产精品美乳|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a级毛片网| a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91福利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欧美高清三区|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久久精品丝袜| 色悠久久综合| 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91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福利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欧美区国产区|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第二区|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AV在线天堂进入| 视频一区亚洲| 久久永久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99在线观看国产|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三级网站| 天天色天天综合|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久久美女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