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長銀
稅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不論是我國歷史上陳勝、吳廣率領的第一次農民起義,還是美國南北戰爭打響的第一槍,都是因稅而起。
水往低處流,稅也往低處流,不論是投資人還是打工仔,他們向往的都是低稅國家或地區。香港地區的繁榮發展,就與其低稅政策有關,也是“稅往低處流”的一個有力證明。
治稅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既然稅具有水的特性,那我們治稅,就不能靠“堵”了,還要靠“疏”。中國歷史上鯀和禹父子治水的迥然結果,已作為經典案例,啟示一代又一代后人。所以,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稅收制度和經驗時,不要忘了我們的老祖宗那兒,也有一些管用的治國理念或技能。在稅收治理方面,我們也可以借鑒古法,也就是說,可以嘗試“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稅”。
“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稅”之理由
理由一:大禹就是用治水的方式治稅
大禹治水彪炳史冊,但大禹治稅鮮有人知。其實,我國的稅收制度就是大禹創立的。《尚書·禹貢》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說的就是大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個州,并根據各州的地力和產品,規定了不同的貢賦物品和數量。《史記·夏本紀》中“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和《孟子·滕文公》中“夏后氏五十而貢”的記述都表明,夏朝奴隸制國家建立后,曾經及時采取法律形式確立國有賦稅制度。而大禹創建的我國古代賦稅力役制度,就是中國稅收文化的源頭。
至今學界依舊存疑: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不是大禹“治稅”之誤?其實大禹治水也治稅。大禹在治水過程中,了解并記錄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物產狀況,這為他后來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后推行“任土作貢”——依據各地特產確定稅負,打下堅實的基礎。“任土作貢”就是把治水的方法用于治稅,是順應實際情況之舉。
當然,“任土作貢”以及按人頭、按地畝收稅等傳統收稅方式離我們已經十分久遠;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期的苛捐雜稅也已埋入歷史的謾罵之中。眼下我們已經借鑒資本主義文明構建了自己的稅收體系。但水的性質沒變,稅的性質也沒變,順應或疏導的治理方法也不應改變。
理由二:我國借鑒發達國家稅制的法制基礎薄弱
花繡在絲綢上,那是花;花繡在麻袋上,那就是疤。這就是基礎的區別。
1799年英國人開征個稅,1917年法國人受德國綜合交易稅的啟示開征營業稅,1935年美國人開征社保稅,1954年法國人又改營業稅為增值稅。可以說,我國現在的主要稅種(我國的社保稅現在以社保費用的形式收取)幾乎全部借鑒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文明,且是一個吸收世界各國稅種的“大拼盤”。但我們好像忽略了一個基本前提:資本主義稅收是建立在嚴格的法制基礎上的,且征納雙方守法意識較強,稅款的用途也比較透明,也就是說,這套稅收體系的建立基礎是法制。但將這套體系嫁接到我國后,由于我們的法制基礎薄弱,稅款用途不明,民眾納稅和守法意識不強,征納雙方在稅收的征管過程中甚至出現談判、說情、折扣、私利等現象,并逐漸成為一種稅收常態,勢必漏洞百出。這就好比一條水泥砌出的水渠,借鑒到我國后,變成了一條河溝,且堤岸的土質松軟,“跑冒滴漏”在所難免。
而我們的治理方法基本是堵,哪兒冒水了,就挖一鍬泥土蓋住;至于水在其它地方還冒不冒了,那我不管。比如限制納稅人具體行為的一些稅收文件,基本都屬于治表不治里的條款。我們都知道,水這種東西,如果不理順渠道,你這兒堵住了,它會在那兒再冒出來。但我們的稅收治理理念,是堵住再說,好像沒有考慮 “水再冒出來”的問題。
其實問題就出在“借鑒者的法制基礎薄弱”,加強稅法建設和宣傳,增加稅款用途的透明度,都是當務之急的疏導方法。
理由三:我國目前稅收政策中存在“低納高抵”的矛盾
稅收政策是納稅人的行為準繩。一個納稅人比如企業往往同時繳納很多稅種,但這些稅種的政策卻是由相應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的各個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問題是,增值稅政策的制定者很少會去考慮消費稅的問題;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制定者也不會顧及個人所得稅的問題。這種“各自為政”格局,肯定會出現“顧此失彼”或“低納高抵”(用較低稅率的納稅額抵減較高稅率的納稅額,或用上一環節的低稅負抵減下一個環節的高稅負)問題。例如以前那條“交3%的營業稅抵扣7%的增值稅”的稅收條款(2013年8月1日后廢除),本想堵住小規模運輸企業偷逃營業稅的漏洞,結果在全國催生了眾多的“開票公司”,專吃你4%的稅差,給國家造成了重大的稅收損失。這就好比營業稅這條河堤冒水了,你一鍬泥土把它堵住,但你這鍬泥土是從增值稅河堤挖的,增值稅河堤冒水更多了。
這就是我國稅收政策中存在的矛盾,這個矛盾或存在于各稅種之間,或存在于一個稅種的不同稅率之間,也是需要治理的。
目前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逃稅普遍,富人逃稅嚴重,也證明“堵”的方法效果不佳。既然“堵”的效果不佳,我們就應在“疏”的方面下功夫。“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稅”的疏導方法勢在必行。
“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稅”之方法
方法一:修渠
就是砌一條稅收的“水泥渠道”,嚴防“跑冒滴漏”。也就是加強法制建設。在我國搞稅法建設,重點是去除傳統皇權意識,樹立現代法制觀念。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三:
一是向納稅人展示稅收的去向。我們的稅收若用在國防、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相信絕大多數納稅人是樂意納稅的;但我們的稅收若用在重復建設、養育冗員或貪污浪費,相信沒有一個納稅人樂意納稅。所以,流進國庫的“水”,澆了哪些地?飲了哪些人?給民眾一個滿意的交代,是理順征收渠道的頭等大事。
二是梳理稅收文件,減輕社會運行成本。由于稅種的“不兼容”以及對于出現的問題實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致使稅收文件汗牛充棟,尤其是還有不少作廢的、失效的、無法實施的文件或條款,令專業研究人員都迷糊,何況是一般納稅人?稅收法規光制定人明白不行,你得把這“明白”通過文字傳遞給納稅人,不然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運行成本。建議財政部、國家稅總下大功夫對現行文件進行梳理,例如把增值稅現行的條款合并在一個或幾個文件上,修改各稅種之間或一個稅種的各個政策之間相互抵觸的文件,撤銷無法在實踐中執行的文件或條款等等。梳理文件,就是新砌水渠,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三是規范“渠道”管理者的行為。目前我國稅收征管人員隊伍良莠不齊,尤其是基層稅務人員,“吃拿卡要”納稅人的現象十分突出;特別是收受或索賄納稅人,跟一些納稅人的“私了”行為,讓一些納稅人產生“犯法也能拿錢碼平”的心態,助長了逃稅甚至騙稅的風氣,對我國的稅收征管影響很壞,必須清理這類害群之馬;國稅、地稅爭搶稅源問題,也會讓納稅人無所適從;而一些地方稅務機關“暫不執行稅總政策”的公告,更令人目瞪口呆。針對這些問題,要拿出中央反腐的決心來予以解決,重塑征納雙方的誠信體系。目前審計署相關部門加大對稅務機關的審計力度,可能就是在這個領域反腐的第一步,也是勢在必行的一步。
方法二:引流
即把稅源引流到修好“渠道”。這個環節要依法區分稅款的界限:該交的稅,一分都不能少;不該交的稅,一分也不能要。但現在一些稅務機關迫于征收指標的壓力,征收“過頭稅”或亂征稅的現象依然存在,實在是一種“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為,必須下大力度糾正、清理;同時應出重拳打擊偷稅、騙稅等違法亂紀活動,嚴懲假發票的買賣行為。
對于那些稅收知識欠缺的納稅人,還要加以指導,幫助他們搞好節稅籌劃。比如報載某稅務局,依據稅收政策指導企業簽訂出口合同,減輕這個企業幾十萬的稅負,這個企業就再沒有逃稅的念頭了,也不好意思逃稅了。在納稅方面就是這樣:你不給他們一個合法的出口減輕稅負,他們就會有無數個非法的途徑偷逃稅款;你若給他們一個合法減輕納稅成本的方法,考慮到稅收風險,他們就會少用或不用非法的手段規避納稅。我們的稅務機關若做到“主動幫助企業依法減輕稅負”,就會取得“信則立”的效果,這也是一個國家征稅最重要的操守。
方法三:維護
水流渠道是要維護的,但稅收渠道用“維護”兩個字是不能完全體現其全部工作的。準確地說,稅收渠道的維護就是在法制健全的基礎上,以“服務納稅人”為核心價值觀,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上,構建我國的稅收文化——這也是一個永恒的工作。稅務總局舉辦的“納稅人服務年”、“納稅人服務月”等活動,就是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但不能上邊喊口號,下邊無動于衷,搞形式主義。你給納稅人來假的,納稅人能給你來真的嗎?搞服務納稅人的活動,上邊的領導要了解下邊執行人的層次,你得讓他做他那個層次上能做的事,超越他的心智或能力,事是做不好的,這就不如不做了。服務納稅人要針對納稅人的需求,比如政策疑惑、納稅軟件出錯、信息安全等,為他們排憂解難,解決現存問題。
當我國的納稅人能像美國人一樣,直接沖到市長辦公室說“我是納稅人,你要幫我解決家里水管漏水問題”時,中國納稅人的地位就真正提高了,我國的稅收文化也就真正建立起來了。納稅人也會從“要我納稅”變為“我要納稅”——而這,才是正常的稅收狀態。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