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呂東悅
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中東政局不穩……諸多因素導致2014年國際油價市場或將走高。
回顧2013年國際油價,全年呈現走勢起伏曲線圖。在去年整體水平有所回落的局面下,2014年國際油價仍將面臨諸多變數和不確定性。
由于國際油價受政治經濟因素影響,未來一年將產生一定或較大波動,布倫特油價在某些時點可能觸及120美元/桶或更高。另外,油價總體水平將會高于2013年,但高出多少要看市場的力量。如果全球經濟持續穩健復蘇,尤其是中國經濟有明顯起色,國際油價顯著抬升機會較大。反之,如果全球經濟復蘇態勢不穩,國際油價將維持在2013年總體水平或略高。
從目前看,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需求增大是支撐國際油價的基礎。
2013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雖然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幅度,但預計2013年和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仍然分別為2.9%和3.6%,且2014年增長幅度仍有明顯提高。
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正表現出強健的復蘇勢頭。2013年12月初,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美國11月ISM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7.3,高于前月56.4,為2011年4月以來最高點,且連續第六個月處于擴張。
其他數據也顯示出利好趨勢。2013年第三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高達4.1%,連續第10個季度保持增長。12月初,美國勞工部公布,11月美國失業率從上一個月的7.3%降至7%,創2008年11月來新低,較2009年10月回落3.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包括中國、日本等國家經濟也正處在穩中趨好的狀態。2013年,中國三季度GDP較上一季度上漲0.2%。路透調查的日本制造業情況看,反映其復蘇穩健。2013年11月20日,日本政府公布,日本10月原油進口量為350萬桶/日,同比上升36.2%,為20年以來最大同比增幅,創1992年4月以來最大同比增幅。歐元區12月Markit綜合PMI初值升至52.1,為2011年年中以來第二高,好于預期的51.9。目前,愛爾蘭已主動退出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紓困機制,歐元區亦基本走出主權債務危機的泥潭。
緣自全球經濟復蘇的消息,國際三大能源機構在2013年12月份的月度報告中,紛紛上調世界石油需求預測:國際能源機構IEA將2014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長預估上調14.5萬桶,至增長120萬桶;美國能源署EIA將2014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長預估上調1萬桶,至增長115萬桶;歐佩克將2014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同比增長定為104萬桶。
緣自全球經濟復蘇的消息,使國際三大能源機構在2013年12月份的月度報告中,紛紛上調世界石油需求預測。
中東等地區局勢動蕩持續,目前仍然看不出穩定的跡象,是支撐和推動國際油價居高不下的基礎。
目前,在俄羅斯強勢斡旋下,敘利亞與伊朗同西方國家尖銳對峙的局面雖然有所緩解,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伊朗同西方關系的緩和對油價的影響更不能盲目樂觀。一方面,伊朗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互妥協的難度較大。關鍵是伊朗始終堅持,充分利用核能是作為地區大國伊朗的權利與底線。盡管在2013年11月,美國與伊朗在核問題上達成階段性協議,但美國也強調對伊朗放松制裁的方式將是“有限和可逆轉的”,對伊朗石油禁運和金融制裁等絕大部分措施在未來6個月內仍將繼續。
從長遠看,未來將怎樣實現伊朗核能的和平利用依然很難界定。而美國對伊朗石油禁運的制裁是否完全解除尚屬未知。
不過,雖然伊朗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逐漸升級的制裁,但作為石油生產大國,石油出口一直在進行,印度等石油進口大國實際上并沒有受到明顯約束,美國也給許多國家進口伊朗石油開了綠燈。因此,伊核問題對石油市場影響有多大,尚屬未知數。
除伊朗外,埃及國內戰亂也備受關注。
以推翻民選總統穆爾西為發端的埃及動亂的影響仍在繼續,埃及動亂局勢尚不明朗。而正是這種難以預料的局面成為國際市場最大賣點。埃及扼守著歐亞海上大通道蘇伊士運河。該運河尤其是中東原油輸往歐美的主要通道。埃及局勢持續緊張,市場對中東石油供應的擔憂就揮之不去。更令市場憂慮的是,埃及國內動亂可能將不安定因素擴大至中東其他地區。
歐佩克對2014年石油需求增長比較保守。從2013年12月三大機構月度報告可以看到,歐佩克對2014年全球原油的日需求增長量預計為104萬桶,比國際能源機構IEA和美國能源署分別低了16萬桶和11萬桶。
一面是世界石油消費需求明顯增長的形勢,而另一面,2013年12月初由路透公布的調查顯示,歐佩克11月原油產出下滑,連續第二月日產出低于3000萬桶。
這其中,沙特是否會繼續維護全球石油供求平衡頗引關注。
近年來,沙特跟隨美國政策,在中東地區緊張局勢升級、供應存在短缺的情況下,為維護國際市場的穩定而積極增產。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數據,沙特2013年8月原油產量提升至1005萬桶/日,為1980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然而,隨著美國戰略向東亞轉移,特別是針對美國在敘利亞政策上的軟弱,沙特已有意見。因此,沙特未來是否會繼續配合美國,增加石油產量以穩定世界石油市場的政策還不能確定,此局面也勢必會推動油價上漲。
美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及市場操作可能帶給國際油價一定的波動性。美國完全可以憑借貨幣政策和石油庫存報告等操控國際市場。如2013年以來,美聯儲收縮量化寬松政策的消息均是打壓油價的。但2013年12月18日美聯儲月度例會后宣布,2014年1月起小幅削減月度資產購買規模,“狼”真的來了,國際油價反而連漲三日。因為,美國官方公布收縮寬松政策前后,做了防止油價大跌的鋪墊工作。在公布此項政策前,連續三周下調美國原油庫存,增加市場對資源的擔憂;在公布此項政策后第三日,又大幅上修了美國2013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繼續引導市場做出消費需求將會增大的判斷。尤其是在公布此項政策的同時,暗示維持低利率的時間會較原先承諾的更久,以試圖緩和縮減購債的負面影響。這一系列舉措增加了市場的樂觀情緒。
2013年以來,各種機構披露的美國頁油氣開發,美國石油自給率明顯提高。2013年11月消息顯示,國際能源機構表示,2016年美國將超過俄羅斯和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從而使得美國能源可以接近自給自足并減少對歐佩克的依賴。與此同時,美國也不斷炫耀原油自給率大有改善。美國能源情報署曾公布,5月31日當周美國原油平均日產量高出進口量3.2萬桶,16年來首次超過原油進口量。美國能源署預計,2014年美國原油產量較進口量高155萬桶/日,即扭轉了其凈進口國的地位。此種情況具有兩面性,就單純的市場上看,供應增加后特別是消費大國產量提高后,肯定打壓市場油價。但就美國而言,提高了調控市場的主動性和應對市場的回旋余地。
2014年,美國量化寬松傾向政策收縮依舊較為確定,但收縮力度多大尚不明確。
事實上,量化寬松政策的收縮和收回,將減少貨幣供應量與流動性,勢必推動美元升值,從而帶來對以美元結算的包括石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的打壓。美國將采取怎樣的方式收回量化寬松政策,完全取決于美聯儲。可以據此分析,如何影響油價走勢的主動權掌握在美國手里。
未來政治斗爭轉化為經濟領域的競爭,將會更為突出。從經濟上考慮,中國經濟體量膨脹,世界越來越聚焦中國,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與需求的炒作會更加劇烈。2013年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變化與走向關注度越來越大。對中國石油需求下降,歐佩克曾表示出最強烈的擔憂,認為中國2013年實現8%的增速可能存在困難。
一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出經濟體制改革方案,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必將加快。繼續看好遠期中國市場,有可能也是推動國際油價上行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2013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已開始好轉。三季度GDP增長7.8%,為連續兩個季度增速下滑后的首次回升,投資、消費、出口等關鍵指標都有所回升。特別是作為石油進口大國,中國經濟進入了轉折區間,或如李克強總理所言,已度過了艱難時刻。
在中國經濟明顯趨好的情況下,美國原油市場炒作已有所表現。2013年11月12日起,美國紐約市場原油非商業凈多倉結束了此前十幾周的回落,再度明顯增大表明,炒作又有所抬頭。就2013年12月2日-12月6日一周美國市場原油價格表現看,美國市場有推價的跡象。12月2日開始,美國官方報出包括PMI、GDP提高及失業率降低等一系列市場利好數據。在此情況下,美國官方12月4日還報出美國原油庫存意外大降,進一步鞏固了美國市場原油價格的上漲態勢,促使WTI原油期貨價格11月29日持續六個交易日上漲。
從政治上考量,美國提出戰略重點東移亞太。該戰略主要是對付中國,誘發了日本軍國主義膨脹。而中國新一屆政府面臨美日同盟對中國的遏制也并未退縮,表現出捍衛主權的強硬姿態。政治上的對抗,勢必要在經濟上有所反映。中國作為石油進口大國,不可能不在油價上體現。近來,鑒于美國原油自給率的提高,美國官方披露有可能解凍實行近40年的原油出口。美國石油產量的增加及進口依賴度的降低,使美國推高油價的余地增大,而中國石油消費又日益膨脹,推價則順理成章。
●中東地區局勢震蕩、全球經濟回升和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炒作,都令2014年油價充滿變數。 供圖/東方IC、CFP
2014年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抑制油價的因素,如美國逐漸削減購債規模。再有,如果伊朗問題得到解決或有所緩解,將有助于平衡抑制油價的上漲,主要是對炒作有一定抑制。伊朗與六國雖然就其核問題達成初步協議,但對伊朗制裁沒有實質性改變。但美國白宮同時表示,歐洲航運保險禁令的松綁可能有助于清除伊朗對亞洲大型客戶的原油出口障礙。
一位西方高級官員表示,協議包括部分解除歐盟對石油船運保險的制裁,保險方面明顯松綁可能推動伊朗原油日出口增加20萬~40萬桶,尤其是向印度煉廠的出口。因此,如果伊朗核談協議不斷得到落實,可能略微緩解一下伊朗石油出口,有利于增加國際市場石油供應。
美國力挺美元的霸主地位,在美元走強的同時對油價有一定壓制。
此外,近些年新能源的不斷增大,也不同程度地對原油價格構成壓制。有報告指出,科技的發展和高油價促使市場開發新的石油資源。
據路透社披露,其對28家相關機構調查顯示,頁巖油將在2014年繼續對國際油價造成打壓。
總之,就世界經濟溫和復蘇與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逐漸收緊看,2014年國際油價上漲有限。但是,中東地區的不穩定,石油供應的不確定性明顯存在。因此,不論是全球經濟增長態勢推動也好,還是市場操作也好,今后國際市場基本面十分有利于市場炒作,應當警惕國際油價的高位趨勢。在此環境下,應當關注國內市場后續資源。事實上,進入2013年四季度后,國內市場柴油資源偏緊,雖然有供應環節上的問題,但也露出了國際油價高位運行壓迫的端倪,后續國內市場資源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