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蓓稔

●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蓋“干打壘”房屋,解決了會戰隊伍的過冬問題。
“干打壘”是大慶會戰初期的生動寫照,雖退出了歷史舞臺,其精神仍鼓舞和激勵著石油人。
“喔,明白了。原來這個‘干打壘’和延安時住的窯洞不是一樣的。可是,這個‘干打壘’也體現了延安的艱苦奮斗精神嘛。大慶人不僅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且‘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呢。”1964年1月26日,在北京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毛主席的會客室,聽余秋里匯報到大慶會戰蓋“干打壘”房屋時笑呵呵地說。
1960年3月至5月,大慶石油會戰隊伍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里, 4萬多人一下子集中到荒無人煙的大草原上,居住條件十分困難。
大慶油田的地理位置處于畜牧為主的嫩江草原,遠離大中城市,農民村落也很稀疏,而且沒有公路網,氣候酷寒,最冷時達零下40攝氏度。由于打油井、鋪油管、筑道路、造油庫、修廠房等工作緊張,油田廣大職工仍住在帳篷或活動板房里。當時在大慶全區范圍內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倒炕騰房”運動,雖解決了近萬名職工的住宿問題,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幾萬會戰大軍的燃眉之急。
在如此嚴寒的地區,集中眾多的職工和大量的設備,沒有可靠的御寒手段,就可能凍傷大批的人甚至會凍死人,也會凍壞大批的機器設備。若遇上當地群眾都怕的“大煙泡”風雪,就可能使會戰陷入全局癱瘓。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向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提議,如果冬天實在過不去,可以在入冬前,把隊伍和設備撤到哈爾濱、長春、沈陽、撫順等地,來年春天再開上來。如果這樣做,會戰的有效工作時間,一年只有6個月左右,黨中央批準的這場大會戰就會變成拉鋸戰或消耗戰。這樣勢必推遲油田開發的時間,給國家帶來更大的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領導機關果斷地決定:不管西伯利亞寒流如何兇猛,不管冬天何等嚴寒,會戰的隊伍一定要像解放軍在戰場上一樣堅守陣地。在大慶油田上一支隊伍也不許撤走,鉆井一刻也不能停,輸油管一寸也不能凍,人一個也不能凍傷。
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向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和副部長兼會戰指揮康世恩建議:有一種辦法,就是搞東北老鄉那種“干打壘”。這種房子,一可以就地取材,二可以人人動手來得快,三可以節省木材,四是冬暖夏涼。
所謂“干打壘”,就是北方農家用黃黏土做原材料建筑的一種房子。這種“干打壘”看起來土氣,但結構嚴實,防寒性能好,暑天也不太熱,適合居住,且施工簡單,操作容易。特別是就地取材,隨處可建,便于廣大職工人人動手,大面積地進行建筑。
大慶會戰指揮部派出了一批批建筑設計、施工技術人員,深入到附近的城鎮、村落,尋訪民間泥瓦匠,調查居民建筑的用材、設計、施工情況。他們發現附近城鎮除主要公用建筑為磚木結構外,居民建筑主要是磚框土坯房和“干打壘”。
“踩墻不用瞅,全靠屁股扭;打墻不用看,就瞅貓(腰)和站” 、“脫坯打墻,活見閻王”是打“干打壘”的民諺,也是真實寫照。
這種“干打壘”房子除門窗和房梁需要少量木材外,建筑墻壁都是就地取土。其主要施工方法是:測定以子午線為標準,取面南偏東方位,為之大朝陽。
在大慶區委的幫助和支持下,由大慶區工程公司富有土建經驗的李醒明負責,繪制出了大慶歷史上第一棟“干打壘房”圖紙,當時叫“夾木夯土法”。經過調查研究,會戰指揮部決定采用“干打壘”方案,發揮人多的優勢,發動廣大職工建造“干打壘”房屋,渡過難關。
油田基建指揮部迅速調查總結當地群眾打“干打壘”的施工方法,油田設計院提出“干打壘”的標準設計,供應指揮部準備木房架、葦席、油毛氈及少量砌炕口的紅磚。會戰指揮部動員全油田各單位,立即到附近的城鎮、村落,雇用了一大批民間木瓦匠和農民工,開始了全面施工。各級領導干部分工負責,充分發動群眾,在搞好生產的同時,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人員和時間,開展了一個人人打“干打壘”的群眾性活動。
大慶的第一棟“干打壘”房屋在大同鎮西門外建成后,立即得到了會戰指揮部和大慶區委領導的肯定,各個會戰區紛紛來此參觀考察。一場建設“干打壘”的會戰也在百里草原上遍地開花。會戰指揮部因勢利導,動員全油田各單位6月1日開始,采取組建部分專業隊伍和廣大職工義務勞動自建相結合的形式,建筑“干打壘”房屋。專業隊伍主要負責開赴林區拉運木材、加工門窗、制造施工工具、打羊草綹把子。
建筑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難以盡述。進大興安嶺拉運木材的運輸隊,冒著嚴寒,跋山涉水,自己收集木材,吃冷饃,喝涼水,戰泥濘,千里迢迢,拉出了大量的木材。
采油、水電、機械加工等工種采取一部分人一人頂兩人的崗位,擠出一部分人突擊建“干打壘”。鉆井隊伍和各級機關、科研、設計工作人員上班時間干工作,業余時間打“干打壘”。
從幾公里地外把土拉回來,夾上板子,填土掄榔頭,填草、填土再砸。墻越打越高,站在上面掄榔頭,腿直打哆嗦。上房梁更困難,上邊用繩子拉,底下的人向上推,費的那些勁兒就不用說了。
按規格墻高2.8米至3米,墻底下寬80厘米,上邊60厘米的梯形,留出兩個門和前后六個窗戶。六個人一天必須完成一幢。每天天剛亮大家就開始干,往10厘米的木板框里填土,用榔頭夯實。上面四個人,連踩再打,下面兩個人向上扔土,有時上面的人要蹦下來再跳上去干,打一層鋪一層草。

●會戰隊伍一下子集中到荒蕪人煙的大草原上,居住條件十分困難。
小伙子們火氣旺,不論怎么掄榔頭,都不覺得累,這樣一干就是半個月。質量檢查員很厲害,一天到晚用一個1厘米粗的木棒,往墻上四處捅,檢查打得是否實在,如果捅進去2厘米,那么別客氣,立即推倒重來。
“人進屋、機進房、車進庫、菜進窖。”由于充分發動群眾,各級領導干在前面,上上下下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了。各基層單位建立了“干打壘”專業小分隊,下班的職工包括領導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和生產工人也都積極參加,動手挖土打夯。從6月全面鋪開,到9月底止,歷時120天左右,終于趕在大凍之前,全油田建成了近100萬平方米的“干打壘”住房,解決了職工安全過冬問題,保證了石油大會戰的進行,實現了會戰指揮部提出的目標。
僅以1960年建造“干打壘”房屋粗略算一筆賬:一次投資比建筑樓房省錢5/6。由于就地取土搞主體,人工又主要是靠業余義務勞動和從生產隊伍中擠出來的,不用另行列支勞務費,“干打壘”房屋每平方米的平均造價最多不超過30元。
如果采取當時中檔的磚木房標準,按常規承包,建設能夠抵御高寒的住宅和公共建筑,每平方米的平均造價不低于200元。兩相比較,前者只需投資2000萬元,后者則要投入約1.2億元。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經濟嚴重困難的情況下,一次節省這樣一大筆投資,意味著大慶人從創業那一天開始就腳踏實地為國家做貢獻。
點 評
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奮斗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從古至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強國富民的創業過程中,靠的是艱苦奮斗、勤儉建國。黃金本無主,出自勤儉家。勤儉節約,中國風尚。提倡艱苦奮斗,是新中國從幾十年的建設中得出的經驗。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艱苦奮斗集中表現為艱苦創業精神。這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是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這絕非是某個時代特有的精神,而是與人類社會發展同在的。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只有堅持艱苦奮斗傳統,才能抗住腐敗現象。艱難困苦的時候需要艱苦奮斗,物質條件優越的時候更需要艱苦奮斗。我們的企業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