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桂德
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千里眼、順風耳”已非神話,“九天攬月、五洋捉鱉”已成現實,人類生存空間和活動天地極大擴展,已從傳統的陸地領土和近海向深海遠洋、外空、極地、網絡等更廣闊的有形或無形的空間和領域延伸。
對這些空間和領域如何界定,見仁見智;“新空間”、“新公域”或“新疆域”,一時難有定論(此處姑且用“新疆域”)。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新疆域對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安全等方面的戰略價值日益顯現,成為各國爭奪戰略資源、拓展發展空間、謀求競爭優勢的重要對象,也成為國際關系博弈的新舞臺。各主要利益攸關方在這些新疆域博弈的核心是相關領域秩序的建立,突出表現在國際法規則的制定方面。
在公海,是否就國家管轄范圍以外海域生物多樣性問題制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三個執行協定,如何統籌解決公海保護區、深海基因資源惠益分享等問題正成為海洋法領域的重大熱點。在國際海底,礦區申請如火如荼,資源勘探正向開發轉進,如何平衡開發和環保、開發者利益與國際社會整體利益,是國際海底管理局制定開發規章時面臨的重大課題。在外空,圍繞外空安全與防止外空軍事化、外空可持續發展、外空活動商業化等問題,國際規則的制訂步履維艱。在極地,各方關注點正從傳統的科研、環保轉向資源、航運、經濟開發等方面;北極理事會國際組織化趨勢明顯,北極經濟理事會已經成立,域內外國家圍繞北極事務參與和規則制定博弈加劇;南極問題也持續升溫。在網絡,互聯網安全挑戰日益突出,圍繞傳統國際法在網絡空間的應用、打擊網絡犯罪、防止網絡軍事化、改進互聯網治理模式等規則和標準之爭正在發酵。新疆域的國際法治現實迫切而又任重道遠。
中國既是實力迅速上升的發展中大國,又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既要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與發展權益,又要承擔推進國際法治、促進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國際和平與秩序的責任。無論是著眼當前還是考慮長遠,立足自身還是放眼世界,新疆域與我利益攸關。王毅外長日前撰文明確指出,中國是國際法治的堅定維護者和建設者。在有關新疆域國際秩序漸進發展之際,在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深入參與相關規則制定,為國際法治貢獻中國智慧,促進新疆域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國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要有效參與和引導國際規則的制定,學界的深入研究和建言獻策極為重要。本期《國際展望》匯集了有關專家學者對部分新疆域問題的研究成果,體現出我國學界的水平、作用和潛力。希望藉此片文管見拋磚引玉,促進學界對新疆域更多關注和研究,服務于國家利益的維護和國際社會的法治建設。
(作者為中國外交部條法司副司長,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法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