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緊緊抓住國內外物流業迅速發展的有利時機,突出現代物流理念,積極建設重點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大力培育物流市場和發展物流企業,加快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和信息支撐體系,逐步建立起與全市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便捷、高效、專業化、信息化、網絡化程度較高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一、物流業發展現狀
(一)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全市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建設力度的明顯加大,我市物流業得到長足發展。截至2013年底,自治區批復、備案我市物流項目28個。建成華研商貿物流配送中心、易興建材物流配送中心等7個項目,運營良好;在建空港物流園區、東達移民新村物流服務區等9個項目;內蒙古國能龍口煤炭物流配送中心一期、蒙西華中通道煤源綜合物流與物聯網一體化先行基地一期等12個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2013年,全市物流業實現增加值464.8億元,增速7.3%,較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高0.3個百分點,物流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1.2%。全年完成貨運量6.7億噸,同比增長14.3%,完成客運量2757.8萬人,同比增長4.7%。
(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市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設施逐步完善,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公路方面,基本形成了以東勝為中心,包茂、榮烏高速公路和109國道、210國道、沿黃公路為主網架,連接多省道和各旗鄉公路的干支結合的公路運輸網絡。截至2013年,全市通車里程184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82公里,一級公路通車里程1322公里。公路網密度為2123.6公里/萬平方公里。鐵路方面,建成包神、包西、包蘭、東烏等主干線路9條,烏審召、蒙西、大路園區專用線等工礦園區專支線9條,集運站22個。路網密度達到了181.1公里/萬平方公里。通車里程達到1576公里。2013年全市在建鐵路總里程1260公里,全年完成鐵路投資87億元,在建里程和投資均占到自治區的三分之一。航空方面,鄂爾多斯機場全年共營運航線47條,通航城市38個,2013年7月已經開通直飛香港的國際航班。
(三)經營模式多元化
通過發展本地民營物流企業,引進國內物流企業和商業連鎖經營,以及生產企業物流功能分離等途徑,我市已經初步形成多種所有制、不同服務模式的物流市場。宅急送、德邦物流、中通、圓通快遞等國內知名快遞物流企業進駐我市。蘇寧電器、國美電器、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一批商業連鎖企業在我市落地。市內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制造企業、農牧業企業加快資源整合、流程再造,采取多種方式,分離外包物流服務功能,建立了一批以企業集團內部服務為主,面向社會的物流企業。全市培育形成了鑫聚源、華研、易興、億陽蒙西、泰發祥、鑫正元等一批本土物流企業以及唐老鴨、百家匯、美特好、樂多樂等一批商業連鎖企業。截至2013年底,全市具有一定規模的物流企業20多家,規模以下從事與物流相關的企業近2000家。
(四)行業分類精細化
我市各大行業不斷整合完善物流業務,逐步形成了便捷、高效、精細的現代物流體系。以煤炭、化工、冶金建材為重點,推動建設了大路煤炭物流、鑫聚源煤炭物流、東勝煤炭物流、蒙西億陽物流等一批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初步形成了工業物流體系。圍繞農牧業產業,建設了五家堯農畜產品物流、鑫正元農畜產品物流、四季青冷鏈物流、百家匯糧油食品倉儲物流配送等一批農畜產品及冷鏈物流項目,培育形成了糧油、瓜果、蔬菜、肉禽蛋等農畜產品物流體系。實施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放心農資、家電、汽車下鄉和農超對接等一系列行動,建設了華研商貿、易興建材、唐老鴨商貿倉儲連鎖配送等物流項目,形成了完善的居民生活消費商業物流體系。銅川汽車物流園區物流信息港、煤炭交易平臺通過將物流信息技術與接配貨業務聯接,提升了物流信息化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物流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
當前我市物流倉儲、運輸的綜合水平不高、現代化程度低,多為粗放式經營,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設發展比較緩慢,物流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比較普遍,專業化作業程度較低,直接導致物流作業過程效率低下、成本過高。目前,我市從事物流業的相關企業中5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到了95%以上,這些小物流企業之間逐漸形成了惡性競爭。專業化程度低,從硬件設施上看,主要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企業在倉儲、運輸、配送等各個環節中仍多以手工作業為主,大部分物流企業物流設施比較陳舊,技術水平較低;從軟件上看,我市多數物流企業沒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網絡,不能有效配置物流資源,對物流新技術的應用不充分,造成物流環節不合理,增加了物流成本。
(二)物流企業服務意識不強
物流業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業,物流活動就是為客戶提供一種量身定制的服務。很多物流企業對于服務的認識程度不夠,把物流服務中的倉儲、運輸、配送、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看成是各自獨立的物流活動,不強調物流服務的質量,不能對客戶提供查詢、跟蹤等增值服務,沒有形成綜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導致物流企業失去服務過程中獲得高附加值、降低總成本的優勢。隨著物流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物流企業應該形成“集成物流服務”和“高質量物流服務”的理念,即在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的同時將物流服務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同客戶結成戰略伙伴關系,使物流服務在延伸服務中為企業創造更多利潤。
(三)經營成本攀升、企業融資困難
2013年8月起,我國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始實行“營改增”,這項稅收改革可以避免重復征稅,對于其它服務業是好的,但對于已有物流企業會造成經營成本的增加。“營改增”后,交通運輸業采用11%的增值稅稅率,代替過去3%的營業稅稅率;而倉儲、配送和貨運代理則采用6%的增值稅稅率,代替過去5%的營業稅稅率。此外,實施“營改增”后,物流企業存量固定資產、人力成本、路橋費、房屋租金、保險費等主要成本均不在抵扣范圍,這也是導致物流企業稅負增加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上海、北京部分地區已出臺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為企業減負,幫助物流企業渡過難關,內蒙古自治區暫時還未出臺配套扶持政策,這會造成我市物流企業利潤空間縮小,影響物流業的發展。
今年,雖然國家兩次下調銀行準備金率,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據調查,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獲得率為21.6%,而韓國為92%,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利率在10%以上,而韓國的利率僅為5%。物流企業融資難度大,尤其是建設各類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倉儲設施等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大、投資回收期長,好多物流企業存在“短融長投”現象。2013年全市物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2.39億元,下降25.8%。另外,我市物流企業規模小,經濟效益不高,融資擔保能力有限,行業“互保”、“聯保”等增信機制還未建立,造成物流企業融資額度有限,不能滿足資金需求。
(四)土地指標受限、人才匱乏
我國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格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和各年度供應量。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倉儲設施等物流基礎設施占地面積較大,目前我市預留的物流用地指標十分有限,使規劃、審批的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等項目得不到土地指標,制約了我市物流業的發展。
物流專業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市物流業發展的瓶頸。我市物流業起步較晚,熟悉現代物流知識的人才不多,大部分物流從業人員是從管理、工程、交通運輸等行業轉行過來,擁有高級職稱的物流人員和物流高級技師的比重小,熟悉現代物流運作和物流管理的管理人才更少。物流業一線產業工人素質較低,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協調
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建立物流業定期專題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和協調現代物流業發展有關的重大問題和政策,推動現代物流業重大任務的落實。各旗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加強對地方現代物流業發展有關問題的研究和協調。積極推進物流業對外開放和區域協作,著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業,重點扶持我市已經形成一定影響力和規模的物流品牌企業做大做強,開展跨地區物流業務。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物流協作,開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協調和技術合作,實現物流業務的有效對接。加強與天津、大連等港口的合作,積極發展內陸港,促進港口物流向內地延伸。
(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關于物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清理不合理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各類稅費,支持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加大對物流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探索抵押或質押等多種貸款擔保方式,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保兌倉、保理倉等金融物流業務,切實解決物流企業貸款難的問題。積極扶持列入國家、自治區和市規劃的重點物流項目拓寬融資渠道,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鼓勵大型企業將物流業務分離,建設專業物流公司,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發展旗區的區域物流和農副產品物流,建設城市郊區農副產品加工配送基地,建立農副產品流通快速通道。加強物流行業協會的組織建設,配合制定、推廣物流行業標準。加強監管,營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促進物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三)加快物流信息系統化建設
鼓勵我市物流企業改進傳統的物流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現代物流管理體系,提升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用信息化手段對物流實施過程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提高物流系統的可靠性和運輸效率,降低整個流通環節的成本。加大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在農產品主產區建設農產品專用冷藏庫、保鮮庫以及防潮設備和溫控設備。改進農產品冷藏貨運車輛,減少運輸和倉儲環節中的損耗,通過信息化實行農產品統一調度、管理和銷售。積極運用網絡技術、EDI、GPS、條碼與RF技術、POS等各種先進信息技術和現代流通技術、營銷方式及管理經驗,全面提高中小流通企業現代化水平。開展物流業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
(四)積極推動示范物流園區建設
根據《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我市是70個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之一,我們要抓住發展機遇,選擇一些發展條件好、帶動作用大的園區,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完善配套設施,爭取列入自治區級示范物流園區。同時,積極引導和推動空港物流園區建設,爭取成為國家級物流示范園區。
(五)加大物流人才引進培養力度
支持物流企業和高等院校、國內著名物流企業、物流行業協會開展合作,訂單培養物流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強物流企業與大中專院校合作,建立物流人才長期教育培訓機制。鼓勵物流企業對一線員工開展物流技術、電子商務、信息管理等培訓,提高員工整體素質。大力引進物流業管理人才,為引進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