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麗

一、城鄉一體化中出現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呈現出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濟基礎、公共基礎設施等均優于農村地區,這也導致了農村地區的大批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繁榮,但隨著大批勞動力從農村地區的流出,農村地區出現了蕭條、衰敗的景象,大片農田無人耕種,只留下一些婦女、兒童以及老人留守在農村地區。這對于我國政府提出的統籌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在政策、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是相悖的。解決城鄉經濟二元格局下的一體化問題的核心是繁榮農村經濟。基于所具有的地域性、季節性、周期性、對自然條件與土地的依賴性強等特點,使得農業的這些自然與社會屬性制約了農業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工業發展。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工業在發展到相當程度后,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統一發展。本文從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出發,以統籌城鄉作為一個契合點,對繁榮農村經濟,緩解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路徑。
二、鄉村旅游對城鄉一體化的影響
我國鄉村旅游始于20世紀80年代,蓬勃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2010 年,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營業收入已超過 1200 億元,帶動1500 萬農民受益。據統計,目前鄉村旅游已成為國內旅游主戰場和居民消費的重要領域,2012年接待游客7.2億人次。古鎮、城市主題公園、鄉村旅游景區等近程旅游景區(點)已成為出游熱點,自駕、乘坐公交等成為主要出行方式。鄉村旅游成為城市居民的新寵,從需求角度來看,源于城市居民為擺脫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壓力,追尋傳統文化意象中的田園意境以釋放自我、還原自我的內在驅動力。城鄉統籌是將城鄉看作一個系統,通過協調系統內各方利益、優化配置資源,達到城鄉經濟、社會、文化和產業等方面的融合。
鄉村旅游對農村發展的主要作用有:(1)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促進當地農村地區經濟發展;(2)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3)促進城鄉文化融合;(4)促進農村地區勞動力就業,轉移城鎮勞動力到鄉村。城鄉一體化發展就是將城鎮和鄉村、城鎮居民和農民、農業和工業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而鄉村旅游因具有良好的經濟帶動作用和社會效益而成為新時期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手段,能夠為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從社區參與角度提出促進城鄉一體化的路徑選擇
社區參與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它要求旅游規劃、開發和管理過程中,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意見和需要,并將其當作旅游開發主體和參與主體。社區居民作為鄉村旅游的參與主體,不僅是作為參與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承載者,還是作為傳承當地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因此,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是由當地社區居民的參與來實現的,提高當地社區居民的參與度,積極調動居民的參與熱情,亦對發展本地區旅游產業,帶動當地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就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直接提供旅游服務,繁榮當地旅游經濟
1.企業+農戶模式。各村可根據當地的旅游資源情況,政府部門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外來資本注入成立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政府部門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與扶植,公司與當地農戶簽訂合同,規定合同雙方的責任、權利、利益,遵循市場的經濟規律原則。這種模式減輕了單個農戶獨自面對市場的風險,同時公司通過一定的資金支持,并肩負著對外拓寬客戶市場,提供一定的基礎設施設備,為農戶提供可靠的經濟基礎保證。在公司的引領下,農戶為游客提供一系列諸如餐飲、住宿等相關旅游項目服務,公司收取一定的農戶加盟費用。這種模式下公司與農戶達成了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共同承擔風險,降低市場的變化對單戶農戶的影響。公司通過先進的經營理念與模式,整合當地旅游資源,同時對農戶進行一定的培訓,對于提高當地居民素質與當地旅游服務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企業+村集體+農戶。在這種模式下,投資主體屬于企業,村集體以當地的旅游資源如土地、住房、勞動力、技術等折合統一入股,同時村集體可吸收當地參與旅游經營的社區農戶,每戶一人,成立旅游管理小組,相當于行使董事會的管理職能,制定統一的管理規范,統一對經營旅游的農戶進行管理,企業作為最大的股東,負責經營統一的旅游事務。其余的經營旅游的農戶經營各自的餐飲、住宿、旅游紀念品等旅游服務。企業作為大股東為當地旅游社區統一打開了市場,村集體作為管理者,統一規范農戶的旅游服務,在企業與村集體的雙重管理下,農戶不僅獲得了相應的旅游收益,還提高了旅游服務水平。三方各自履行其職責,將矛盾降到最低。
以上兩種社區參與模式無論是企業還是企業與村集體共同作為引領者,社區居民都是一個關鍵因素,作為提供旅游服務的直接參與者,社區居民作為利益相關體直接關系到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只有將當地社區居民作為利益參與主體方,才能把鄉村旅游的主體利益留在當地。通過吸引外來資本成立企業,解決當地社區力量薄弱難以完成的繁榮當地經濟的重任,發展當地旅游業,客觀上為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改善鄉村地區的衛生狀況,通過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對提高社區農戶的素質與服務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展現真實鄉村風貌,傳承當地文化
宋朝詩人范成大對鄉村生活的描述是“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旅游者則希望通過鄉村旅游,獲得回歸自然和原始夢幻家園的體驗,獲得傳統文化的洗禮和優質的服務,他們也希望與當地居民有較好的交流;城市居民來到鄉村地區旅游,更多地希望感受當地居民傳統的一種文化、習俗與習慣,只有社區農戶參與到其中,作為傳統生活的真實再現,才能更好地吸引城市居民駐足。當城市居民遠離城市喧囂,來到鄉村當中,與當地農戶進行一種深層次、心靈的交流,去真實地感受鄉村生活,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才能達到一種心靈上的融合。只有停留在心靈上的感受才是最真實難忘的,城市居民在獲得這些精神上的洗禮,并伴隨著感官上的享受后,必然會吸引他們多次前來感受。在與城市居民互動的過程中,鄉村居民亦開闊了眼界,拓寬了視野的同時摒棄了鄉村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吸收城市文化中精華的部分,以達到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融合。
(三)帶動當地農戶就業,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導致農村中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到城市中,進入到工業、服務業中,而鄉村地區則出現了大面積的荒蕪現象,只留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在村中。發展鄉村旅游,提高當地社區農戶參與,不僅可以繁榮當地農村經濟,還可以就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據統計,在從事鄉村旅游的農戶中,婦女占其中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時,旅游屬于第三產業,也可以吸引流入城市的農民回到自己的家鄉從事旅游服務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用工剩余的狀況,也帶動了農村中第三產業的發展。當地社區農戶參與到鄉村旅游的開發中,使得農戶更加關注當地的自然、人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之其他利益相關主體,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外來企業或是當地成立的企業的資本注入,村集體的統一管理,為確保城鄉公共服務提供了可行性途徑。
四、結論
發展鄉村旅游客觀上決定了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才能很好地帶動當地社區發展,我國資源遼闊,資源稟賦差異,地域之間農業環境的差異也造就了不同的農業景觀,隨著各地農家樂、漁家樂等一系列社區農戶參與方式的發展,鄉村旅游也呈現出大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政府、一些組織機構的指導,規范其經營,更需要明確的法律條文作為保障的基礎。因此,發展鄉村旅游,特別是鼓勵當地社區居民的參與,對于發展農村經濟,保障農民的利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海洋學院 )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