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良

一、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現狀
發展現代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出發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順應世界農業發展普遍規律、立足國情的必然選擇,是統籌城鄉發展、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當前今后較長時間內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近年來,我區農牧業平穩發展,經濟效益穩步提高。數據顯示,2013年內蒙古農牧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糧食生產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產量554.6億斤,增產48.9億斤;畜牧業穩定發展,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1819.8萬頭(只),增長4.9%。
在農牧業產業化發展不斷壯大的同時,—批重點骨干龍頭企業也逐漸被世人所關注。據統計,我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8家,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03家,隨著優勢骨干龍頭企業集群的壯大,聚集、形成了—批行業領軍企業和細分品類的單項冠軍,如乳產業的代表企業有伊利、蒙牛;肉產業的代表企業有小肥羊、小尾羊、科牛等;絨產業有鄂爾多斯、東達、鹿王等知名品牌,此外這些代表企業還分布在糧油產業、馬鈴薯產業、蔬菜產業、飼草料產業以及特色產業中。這些企業顯著提升了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層次和水平,成為帶動農牧業結構調整和農牧民增收的中堅力量。
二、內蒙古農牧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我區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著嚴峻的外部挑戰及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等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并存在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低而不穩。我區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雖然,我區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2倍,但糧食總產和單產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比如,與內蒙古相臨的東北三省,無論是耕地、水澆地,還是糧食播種面積相對比內蒙古少,但糧食總產和單產一般比內蒙古高1-2倍,農業勞動生產率高3-4倍。吉林省耕地、水澆地和糧油播種面積分別比內蒙古少4000萬畝、597萬畝和3036萬畝,但2009年糧食總產量卻高達到530億斤,比內蒙古多100多億斤。我區糧食總產和單產低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農業及糧食生產建設條件差,3.4%是旱地,基本上沒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建設旱澇保收的“兩高一優”糧食生產基地專項資金投入不足,配套資金不到位,年復一年難以達到商品糧基地規模效益。農業機械裝備和作業水平低,機械設備陳舊、機械配套率低。
二是推進農牧業現代化的任務十分艱巨。農牧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增長速度低于全區經濟發展速度,農牧區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農牧業發展和城鄉發展的差距繼續呈現擴大趨勢,農村牧區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公共服務水平低,社會管理相對薄弱,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三、對內蒙古發展現代農牧業的思考
(一)加強對農牧業的支持力度
一是進一步提高對現代農業建設的指導、服務水平,重點是完善和修訂各地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科學指導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二是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進程。在建立和完善融投資機制、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的基礎上,應加大資金整合力度,賦予旗縣級政府在統籌使用各種農業投資方面的權利和責任,將各類基本建設資金集中、捆綁使用,切實把現代農業規劃任務、政策措施、資金技術落實到位,責任兌現到人。三是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切實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力度,提高就業、創業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重視加大科技研發、普及、推廣力度,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二)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種植業結構;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倡保護性耕作,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企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堅持以草定畜,因地制宜發展草原畜牧業;在農區大力發展設施畜牧業,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實施百萬頭奶牛、百萬頭肉牛和千萬只肉羊高產工程建設,加強飼草料基地貯草棚、青貯窯等設施建設,加強對動物疫病防控,對大家畜產品實行保護價政策,擴大牧區畜牧良種補貼范圍,完善牧業機械補貼政策。
(三)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加大財政和信貸扶持力度,鼓勵和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農牧業龍頭企業發展。金融部門應比照扶持中小型工業企業的有關政策,制定和落實信貸計劃。二是有效整合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企一體化經營。應按照“合作組織引領、大企業帶動、大基地推進、大服務保障”的發展思路,積極有效整合土地資源,實行土地集中連片經營。整合土地資源應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以有償轉讓、租賃、返租倒包或入股等多種形式,實施土地集中連片經營,建設規模化、產業化基地,實行農企一體化經營。同時,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和各項補貼也應向合作社、大中型龍頭企業所經營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傾斜。
(四)完善金融支農機制
一是充分運用財政貼息和支持擔保體系等政策措施,鼓勵引導大中型商業銀行在縣域以下增設機構網點,擴大信貸投放力度。二是擴大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范圍。三是構建農村信貸擔保體系,明確符合實際的有效擔保范圍,積極爭取擴大小額貸款擔保公司試點范圍,放寬金融準入限制,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和引導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四是積極探索和組建農村合作組織金融機構和股份式合作金融組織,規范民間信貸。五是加快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建議國家設立和組建國家及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逐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種類和覆蓋范圍,提高理賠標準,切實增強農業抗災避險能力。
(五)全面推進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快落實中央退牧還草這項重大建設工程,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貼獎勵政策,嚴格執行草畜平衡、休牧輪牧制度,對嚴重退化、沙化草原實行禁牧。要盡快啟動實施呼倫貝爾草甸草原、科爾沁草原、陰山北麓草原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工程。推進草原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設施畜牧業和人工草場,穩步實施生態移民,培育后續產業。提高草原防災減災能力,加大草原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力度。探索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研究制定草原征用占用補償標準,依法征收草原植被恢復費。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草原生態監測監理體系建設,加大草原保護力度。強化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支持人工造林和森林改造培育,加強林地管理。繼續實施森林管護財政補助政策,擴大公益林補償范圍。加強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信擔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楊再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