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順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頭號民生工程,著力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條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區貧困地區發展滯后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貧困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還十分困難。目前,我區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深水區,打好這場扶貧攻堅戰,必須創新工作機制。近年來,廣東省在扶貧方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創新,建立了新機制,形成了新制度,創造了很好的經驗,堪稱中國亮點、世界模式。廣東省扶貧開發主要經驗和做法,對推進我區“精準扶貧”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廣東省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
自2009年以來,廣東省開展扶貧“雙到”(“雙到”,指的是“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舉全省之力,聚社會之財,集全民之智,實施扶貧攻堅,形成了領導重視程度最高、扶持政策最實、資金投入最多、社會參與最廣的大扶貧格局。實施扶貧“雙到”以來,全省各級幫扶單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27.3億元,其中各級財政專項資金達到66.1億元;平均每個貧困村的村集體和貧困戶落實幫扶資金667.2萬元。廣東省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確探位,規劃到戶
精準扶貧的首要前提是瞄準。廣東的瞄準機制首先是瞄準扶貧對象。根據扶貧“雙到”制定的貧困標準,按照“戶有卡、村有冊,鎮有簿、縣有案”的工作要求,對貧困村、貧困戶登記造冊,錄入電腦,建立動態檔案和幫扶臺賬,實現全省聯網,使每一個貧困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掛扶單位的幫扶情況一目了然。其次,是瞄準貧困成因。按照扶貧“雙到”工作要求,各幫扶單位深入貧困村、貧困戶調研,了解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貧困戶生活生產情況,找出貧困原因,為制定扶貧規劃和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瞄準機制還明確了“誰去扶貧”和“扶誰的貧”,為實施“靶向療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實施產業扶貧,建基地促穩步發展
產業扶貧是“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手段,是幫助貧困戶脫貧的突破口,是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的最有效方法。廣東省通過創新產業扶貧方式,大大拓寬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渠道。如清遠市三排村。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把原來荒廢的、分到各家各戶的土地以村委會的名義統一租賃過來,重新連片開發,建立蠶桑、金銀花、花生等生產基地,形成“基地+農戶”的形式,保證了農戶有穩定的產業發展。又如,清遠市的連水村,著力打造“一村兩品”──油茶、蠶桑。省民族宗教委籌資125萬余元興建野豬洞、十月坪兩個優質蠶桑基地。僅2011年,全村養蠶戶就達220多戶,養蠶戶年均增收2萬元,大部分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實現脫貧致富。
(三)責任到人,實施嚴格的考核考評制度
全省各級政府部門都把扶貧“雙到”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掛點、親自監督。13位省委常委和分管農業的副省長每人掛鉤聯系一個市,省直和中直駐粵行政事業單位、珠三角7個經濟發達市的各地各單位和貧困村所在的市縣各有關單位分別對口幫扶一個貧困村。建立完善“雙到”工作考核督查機制,每年進行量化考評、交叉考查、人大代表視察,并將考評結果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圍。同時,對考核結果進行全省排名。嚴格的考核考評制度,對地方各部門工作形成非常大的壓力,各級政府將“雙到”扶貧工作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
(四)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形成 “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近年來,廣東扶貧“雙到”進一步推了動扶貧工作由單純依靠政府向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共同參與的格局轉變,建立起了省市縣鎮“豎到底”,各行各業“橫到邊”,慈善機構、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廣泛參與的大扶貧格局。例如,2011年底,廣東省共投入扶貧資金148億元,其中,幫扶單位自籌35.9億元、財政資金43.3.億元、行業扶貧資金37.6億元、金融信貸扶持資金0.0277億元、社會扶貧資金30.6億元。落實的扶貧資金中一半以上來自社會組織和民間社會力量。
二、對內蒙古扶貧開發的啟示及建議
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從今年起到2017年,對內蒙古2834個貧困嘎查村開展“三到村三到戶”幫扶工作,即“規劃到村到戶、項目到村到戶、干部到村到戶”。為深入推進 “三到村三到戶”精準扶貧工作,借鑒廣東省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經驗做法,我區應加快推進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建檔立卡,制定幫扶規劃
摸清底數,建檔立卡,提高扶貧精準度,是廣東省“雙到”經驗的基礎和核心。學習借鑒廣東省經驗,確保新時期我區扶貧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就必須把貧困戶建檔立卡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來抓。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制定的扶貧標準,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匯總基本資料,摸清貧困底數。在此基礎上,制定每個村、每戶的具體的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使幫扶工作有目標、有規劃、有步驟、有措施。
(二)創新產業扶貧,建立穩固長效的收入增長機制
產業扶貧是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主要來源。無論是完成減貧任務,還是增加就業機會、加快區域發展,都離不開產業支撐。廣東省通過產業開發機制,構建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的幫扶格局。我區扶貧要在努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把工作的著力點轉移到培育和發展扶貧特色產業上來。應積極探索以建基地為主的區域經濟協作幫扶,以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為主的產業化幫扶,以發展休閑農牧業生態旅游為主的特色旅游幫扶,放大扶貧的規模效應,提高貧困群眾收入水平。
(三)多措并舉,構建多元化的扶貧融資渠道
廣東扶貧工作的顯著經驗還包括致力于動員社會廣泛參與,形成強大合力。我區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大量資金需求與投入相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群眾自籌能力低、地方財政配套能力嚴重不足,僅僅依靠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難以在短期內解決貧困問題。要創新扶貧資金融資模式:一是要加快完善扶貧信貸體系,引導、激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大信貸扶貧力度;二是探索信貸投入新機制發展村鎮銀行,扶持農戶擴大生產、種植,使貧困地區更好地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產業化道路;三是按照開發式和救助式兩輪驅動的救助原則,將捐贈資金和信貸資金相結合,以規劃扶貧、產業扶貧、人才扶貧多管齊下的方式推動新一輪精準扶貧工作;四是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投資扶貧工程建設。
(四)加快扶貧機制改革,建立科學的扶貧考核機制
政績考核是一個指揮棒,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和政績標準,就有什么樣的政績行為。廣東省為把貧困地區干部的主要精力引導到扶貧開發上來,建立了“雙到”工作考核督查機制,并將考評結果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圍,對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促進很大。目前,我區仍有157萬人口沒有解決溫飽,扶貧開發任重道遠。因此,要以改革為動力,著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的《關于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扎實推進扶貧攻堅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當前重點要加快制定科學的考核指標,出臺具體的考核辦法。通過激勵機制的建立,進一步激發扶貧工作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