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劍蓉

一次,我們查處了一名任職多年的鄉鎮書記,他資歷高,有份量,子女也在執紀執法崗位上,面對調查,他“告誡”我們:“有的人還年輕,要走的路還很長,得給自己留條后路,我那些子女還是爭氣的,以后看得到的還多……”
3個人籌建起縣監察局
大學畢業至今,我一直從事紀檢監察工作。今年已是26年了。
1988年7月,剛出學校的我到甘孜州石渠縣人事局報到。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配合呷馬鄧珠局長籌建監察局。監察局第一批人員只有3人,呷馬局長由團委書記轉崗而來,比我大幾歲,我們叫他呷馬哥,第二位是從民政局調來的扎噶,再一個就是我,一個初出校門的黃毛丫頭。
那時,我們的辦公地點就在縣政府3樓最里面的大會議室,緊挨著發改局,燒水烤火的鋼爐是現成的,牛糞房和發改局公用。拿上政府批文,到縣財政領取“開辦費”4000元,買上3套桌椅,再配上辦公用品,熬上漿糊,用報紙把窗欞縫隙糊上,簡單的在辦公室門框上沿訂上“石渠縣監察局”漢藏文的一塊牌子,到郵局申請裝上一個黑色的手搖炳電話,把辦公室徹底打掃3遍,監察局就算成立了,我也就此掀開紀檢人生。
3個人的監察局,是不用分科室的,里外一個辦公室就搞定。沒有配備專職打字員和設備,所有文件都是交由縣委打字室的人員統一處理。新成立單位,監察局職能作用發揮也都還在摸索中,監察任務就由縣政府直接下達,更多的就是和紀委共同辦案。
石渠在甘孜州西北部,距離康定696公里,平均海拔為4250米,比拉薩還要高600多米,年平均氣溫-1.7℃,極端最低氣溫為-45℃,是典型的風雪高原地區。現代交通工具談不上,騎馬是常態,下鄉需要自帶干糧、帳篷。那時,最期待的就是喝上一杯熱茶,吃上糌粑和坨坨肉了。期間也有人員調進調出,編制和人員仍舊保留在3個,直到1993年紀委監察局合署辦公,我們才搬到縣紀委辦公區域。人員增加到7個人。那時,人員雖少,工作任務卻一樣不拉,那種團結和諧的氛圍至今難以忘懷。
“我沒時間給你整那些破事”
1995年年底,我調到合江縣紀委。我所在的紀檢室一共有6人。上午報到,下午就到鎖口鄉,調查違規選舉的案件。
鎖口是全縣最偏遠的山區鄉鎮之一,遠且路況不好,到達已近黃昏,案件時間要求緊,在糧站旅館住下后我們就展開工作。李曉燕大姐帶我,調查前反復看材料,把握住取證重點,她問,我負責記錄,基本同步完成。利用吃晚飯的時間簡單交流取證情況后,又分別找人取證,直到晚上11點當天取證結束后,又與另兩個小組互通情況。整個晚上,滿腦子都是想著從哪個角度入手,案件才能得以突破。經過3天緊張周密調查,我們完成了案件調查。
從這次調查中,我和曉燕形成了默契,此后我倆始終搭檔,主辦配合交互進行,領會著彼此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成功辦理了不少大要案件,如食品公司、菜壩七隊等單位人員貪污賄賂案,南灘、虎頭中考舞弊案等在當地有影響的案件。
每件案子,我們希望能辦成鐵案,也深深感受到其中的艱辛。我們收到過群眾送來的錦旗,也被調查對象恐嚇過。一次,我們在石龍查案,查處對象是一個多年的鄉鎮老書記,資歷高,有份量,子女也在執紀執法崗位上。面對我們調查時,他言外有音:“有的人還年輕,要走的路還很長,得給自己留條后路,我那些子女還是爭氣的,以后看得到的還多……”還有的說我和曉燕“這兩個女人,給不要,請不到,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好幾次,我們電話通知調查對象到紀委接受調查談話時,電話那頭毫不客氣:你們有啥事情就到我這里來,你那里我找不到,我沒時間給你整那些破事……
對于這些,我們有過氣憤,卻沒有猶豫;有過憋屈,卻沒有退縮。既然干這一行,就要盡到本分。我想,有著政策法規的支撐,有領導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心底無私天地寬,我們還害怕什么?事實證明,只要按照“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處理恰當、手續完備、程序合法”24字方針辦案,“自身硬”就能“打好鐵”。
2008年10月,瀘州市紀委監察局對全市在紀檢監察崗位上工作20年的同志進行表彰,我也有幸成為其中一員。這些年,縣紀委監察局的人員交流了不少,退休的也不少,更多有能力、有抱負的人走上了這個崗位。我也從當年的小莫成為了現在的莫老師、莫大姐、莫阿姨。我始終告誡自己,我所做的一切,要對得起這份我摯愛的事業。(作者系四川省合江縣衛生局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