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晴晴+歐陽瑞青

一、長吉圖先導區現狀分析
2009年8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這意味著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的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長吉圖先導區包括長春市城區,九臺市、農安縣、德惠市;吉林市城區,永吉縣、蛟河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全境。該區域面積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1/3,經濟總量占吉林省的1/2,進出口總額占吉林省的82.8%,是我國參與圖們江區域國際合作開發的核心地區和重要支撐。
對比1996—2013年長吉圖先導區和吉林省的消費數據發現,吉林省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年消費性支出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分別從3037.32元、1513.19元增長到14613.53元、6186元,年均增幅分別為10%和9%。相比較而言,長吉圖先導區的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一直約為吉林省平均水平的1.1倍,城鎮和農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年均增幅分別為12%和11%,長吉圖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由1996年的3198.58元達到2013年的20856.32元,雖然長吉圖先導區農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費性支出在1996和1997年一直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但從1998年起逐步上升,其數值一直約為吉林省農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費性支出的1.15倍。不難看出,長吉圖先導區的整體消費水平在吉林省平均水平之上,在吉林省具有領先優勢。
為進一步反映長吉圖和吉林省城鄉消費水平的高低,采用比率分析法,將長吉圖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除以吉林省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長吉圖農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除以吉林省農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由上述比率可知,1996—2013年農村家庭消費間的比率變化范圍大于城鎮地區,可以推斷無論是吉林省還是長吉圖地區,城鎮居民的消費性支出較為穩定;至于農村地區的消費性支出為何波動較大,主要原因在于其收入受多方面不確定因素影響,如自然災害、市場農副產品價格波動等,所以相對于城鎮家庭消費性支出來說波動的程度較大。除此之外,以1996年為起點,長吉圖先導區城鎮與農村家庭消費性支出的差額比吉林省城鄉間的差額數值大且增速快,在2013年達到12612.76元,消費水平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收入水平的差距,結合收入數據發現長吉圖先導區的城鎮居民收入漲幅顯著高于該地區農村居民的收入漲幅,可見,提升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任重道遠。
二、長吉圖先導區消費的實證分析
長吉圖先導區的消費性支出對提升吉林省整體消費性支出具有帶動和先導作用,本文借助長吉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對其居民消費的影響加以分析。對于一個地區來說,GDP的增長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快慢。為計量長吉圖先導區人均生產總值對消費性支出的貢獻,以長吉圖人均GDP為解釋變量X、長吉圖人均全年消費性支出為被解釋變量Y進行實證檢驗。
由相關系數可知,長吉圖先導區人均GDP和人均全年消費性支出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為避免回歸分析時出現偽回歸現象,在回歸前對變量做平穩性檢驗發現,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性支出均為一階單整時間序列,通過協整檢驗證實二者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
方程擬合優度較高,回歸參數顯著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自相關。運用E-G兩步法對二者的線性關系是否平穩加以判斷:ADF的值小于5%水平下的臨界值,說明殘差序列平穩,進而確定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性支出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該穩定關系在短期動態過程的不斷調整下實現,意味著存在解釋變量由短期波動向長期均衡調整的誤差修正模型:
上式表明: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性支出之間存在穩定的動態關系,二者呈同方向變動,并且影響顯著。從長期看,長吉圖人均GDP對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彈性為0.7632,即人均GDP增加1%單位,會帶動人均全年消費性支出增加0.7632%單位;從短期看,人均GDP對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彈性為0.8872,即人均GDP增加1%單位,會帶動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加0.8872%單位;誤差修正因子 的系數代表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誤差修正因子會以0.8474的調整力度將它從非均衡狀態調整到均衡狀態。
三、與其它經濟圈的消費比較
為全面了解長吉圖先導區居民的消費水平,選取環渤海、長三角以及全國的消費數據進行比較分析。1996—2012年,全國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總體呈現出下降態勢,在2012年維持在7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吉圖居民顯現高位的消費傾向且波動明顯,1996年時還處于四個消費傾向中的最低值73%,進而升至2008年的最高點85%,雖2008年后有所回落,但仍明顯高于其它地區以及全國平均水平。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的消費傾向與全國消費傾向的變動極為相似,均呈現整體下降趨勢,但前者消費傾向總體高于全國,后者消費傾向多數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消費傾向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每人消費性支出的增速慢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人們將增加的收入越來越多地用于非消費領域。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社會醫療保障較為完善,居民后顧之憂較小,且收入較高,在滿足日常消費后,居民將收入投資其它金融資產、購買保險等領域造成消費傾向下降。相比較而言,長吉圖先導區居民收入在三個經濟圈中最低,經濟欠發達、社會醫療保障尚不健全,醫療費用在很大程度上由居民自行承擔,一定程度上也提高其消費傾向。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消費水平較高,城鄉消費差額較大。長吉圖先導區的消費水平在吉林省具有領先優勢,但城鄉消費差距反映出嚴峻的問題。如何在提高消費水平的同時控制或縮減城鄉消費的差距,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理論角度上講,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在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總量最大化的條件下,存在著一個最優的城鄉和城鎮內部收入差距。換言之,在社會總收入這塊蛋糕大小不變的前提下,在城鄉居民各階層之間總會存在著最優的切蛋糕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居民消費需求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2.消費傾向高于長三角、環渤海地區。長吉圖先導區居民的絕對收入水平低于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在計算消費傾向時,是將收入作分母,長吉圖先導區的居民消費傾向變高,特別對于低收入人群來說,他們的儲蓄和投資都極少,收入幾乎全部用于消費,困難人群甚至出現透支,他們的消費傾向必然更高。長吉圖先導區消費傾向較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關聯。由于長吉圖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相對于其它經濟圈尚不健全,相當多的消費者對于未來支出預期不穩定,即使收入總額增加,也不愿意增加當期消費,以便為可能出現的失業、醫療支出以及養老等進行儲蓄。
(二)建議
1.適當增加城鎮居民收入,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消費傾向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函數,總消費量一般主要決定于總所得量,但城鎮居民總體收入增長過慢是制約消費增長的首要因素,因此,調整收入分配比例,提高居民收入,是擴大消費需求最主要的途徑。制定增加居民收入和調節收入分配政策時要區別對待,逐步提高城鎮低收入戶基本生活的最低保障標準,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相對擴大的勢頭,使之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所提高;同時可通過加大義務教育的政府投入、重視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等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依法保護高收入者合法取得的各種收入,通過稅收手段縮小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
2.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人口占長吉圖先導區總人口的60%,農村地區蘊含巨大的市場潛力,較快地提高農民收入和擴大農村消費,對促進長吉圖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短期可繼續實施和完善減免農業稅政策,提高農民的務工性收入,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完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彌補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差距自發擴大的缺陷,可建立完善的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探索將農村轉移進城的新職工納入社會保障范圍的可行辦法。
(作者單位:1.合肥師范學院;2.中國人民銀行嘉禾支行)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