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記
摘 要:高校頻發自殺、殘害案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大學是培養社會人才的搖籃,是支持國家事業的主力軍。連串的大學生極端事件的突發,顯現出大學生群體對生命的輕視,以及高校心理和生命教育的嚴重缺失。該文從生命教育的淵源出發,闡述其內涵,淺談其必要性,并提出實施生命教育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大學生 極端事件 心理健康 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147-03
2013年復旦大學投毒案,再次給大學教育披上了沉重的色彩,也拷問了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高等教育若不能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生命意識,將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遺憾和損失。
1 生命教育的淵源及其內涵
1.1 生命教育的歷史淵源及發展
生命是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生命教育思想的萌芽也出自于哲學對生命的思考。自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以及后來的教育先哲們,已經從哲學領域對生命教育進行研究和探討。[1]
二戰后,人們對殘酷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進行深刻反思。1964年,日本學者谷口雅春出版《生命的實相》一書,首先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2]現代意義上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早是由美國人杰·唐納·華特士(Jack Tanner,Walter.)提出。華特士于1968年在加利佛尼亞創辦了“阿南達村”學校,在學校里倡導和推行生命教育的思想。1979年,澳大利亞成立生命教育中心(1lfe Educational Center,簡稱LEC),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2005年3月上海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希望通過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共享的生命教育體系,引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感悟生命。[3]
1.2 生命教育的內涵
對于生命教育的內涵,研究者提出了多種看法,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觀點。
其一,從批判過度工具理性化的角度來看,強調生命的終極關懷。沒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談;沒有生命,一切理想,皆成幻滅;沒有生命,一切財富,皆歸他有;沒有生命,一切權勢,皆如云煙,有生命才有一切[4]。引導大學生培養理性情緒,開發生命的潛能,實現生命質量最大化。
其二,從生命實踐的角度來看,強調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在生活中體現生命教育,培養社會道德良心,通過實踐培養關愛生命的情懷。在人生逆境中,生命賦予我們的是面對艱難困苦的責任,我們要堅挺地度過,要高昂地活著,才能夠實現自我生命價值。
其三,從輕視生命的事實角度來看,強調生命的本體價值。此觀點包涵三個層面:一是珍惜生命;二是豐富、發展生命的內涵;三是升華生命的境界,追求生命的真諦。[5]蘇格拉底說過:“不是生命,而是善的生命,才有價值。”[6]珍惜和維護生命的價值和尊嚴,實現自我生命價值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內涵。
2 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 從事實上看,自殺、謀害等極端事件問題突出
高校發生刑事案件幾乎覆蓋全國各個省份地區,尤其聚集在發達地區,如圖1所示。
事件表現在:一是青年學生的自我傷害或自殺。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資料顯示我國青少年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據南京危機干預中心對部分高校調查,大學生自殺率約為20/l0萬,比全國自殺率高出一倍[7]。二是不尊重和傷害其他生命的暴力謀害事件。1994年清華大學朱令案件,2004年馬加爵事件,以及2013年百年名校復旦大學投毒案,幾乎每隔十年,便發生一起牽動高校教育體制的惡性校園事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復旦大學投毒案發生后,該校一名教授貼出這幾個黑體大字。這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呼喚,也是對高校生命意識教育力度的悲吟。
2.2 從理論上看,生命教育是自我及社會和諧發展的首要前提
2.2.1 開展生命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
高校極端事件頻發原因多樣,幾起典型事件歸納如表1。
綜合以上案件分析,高校極端事件誘因可分為:一是對生命認知粗淺,生命意識淡薄,對萬物缺乏同情憐憫之心;二是自我意識膨脹,思索取而無奉獻之心,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推卸或逃避責任;三是缺乏必要的人際溝通的技巧,不能正確定位自己,難以適應和融入社會,也不善于自我調節,最終導致無視自己和他人生命事件的屢屢發生。
2.2.2 開展生命教育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環境發展變化的迫切要求
經濟利益和競爭意識使大學生的人生觀更具功利性,勢必引起其價值觀念的深刻轉變。部分大學生熱衷于追逐名利,喪失了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導致其道德觀念模糊與自律能力下降。此外,高校專業人才的擴招,與社會所能提供的崗位和職業發展空間成反比,這對大學生就業也提出更高的能力和發展要求,當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不堪重負之時,便有可能采取極端方式來尋求解脫。從本質上講,其心理問題是缺乏對自我、對社會的正確認識,缺乏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和生活的信仰。
2.3 從體制上看,開展生命教育是現代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學校課程設置的生命教育內容略顯單一。教書有余,育人不足,高校側重關注生命社會價值,把教育目標定位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方面完全以社會需要為導向,注重知識灌輸,而忽視學生心理素質和生命意識的培養。高等教育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搖籃,必定具有促進經濟政治發展及服務社會的功能,但這種功能不是教育的本質,而是教育結果的衍生。[8]教育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樹立生命責任意識,提高他們保護生命的能力,這是大學教育當務之急。
其次,高等教育重知識教授而輕個體生命的主體性發展。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制約,大學教育仍是以知識內容和技能水平傳授為主要取向,在生存體驗和生存能力方面的培養存在重大缺陷,表現在忽視了心理生理知識的素質教育,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針對性、指導性不明確,在生命價值體現上也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導。素質教育和生命意識的缺失,導致部分大學生表現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在自身發展、人際關系和社會競爭的矛盾中無法調和,而漸生悲觀厭世、自殺乃至謀害他人的情緒。endprint
3 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的對策、措施
為提高人才整體素質,高校應完善生命教育,強化素質培養,促進學生全面平衡發展。筆者認為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應采取一教育、二管理、三實踐滲透的模式,具體表現如下。
3.1 拓展多樣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懲治教學腐敗
3.1.1 促進多樣化教學相結合,豐富改善教學內容
首先,促進生命教育與德育相結合,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其次,促進生命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通過講授有關保護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法律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任何傷及自身和他人生命的行為都是與法律相違背的;[9]通過講授社會法律對私有及公共財產的保護,讓學生意識到財富的積累要靠個人努力奮斗,并且通過正當手段和渠道獲取,以擺正自身良好心態。第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身心健康知識力度。全面滲透心理素質培育,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3.1.2 加大教育腐敗懲治力度,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高校教育腐敗誘發了大學生價值觀變異,其腐敗集中在學術腐敗、招生等問題上。學術腐敗趨向于行政化和指標化,青年學者熱衷于短期效益的課題,在硬性指標上拼職稱,從而忽略基礎性研究;在文憑上進行權錢交易,代筆偽造學術,令原本純凈的象牙塔充滿著名利的味道。民俗學泰斗鐘敬文先生說過:“知識分子應該是社會的良心,是社會的中流砥柱。”[10]及時抑制高校腐敗現象,提高教育者的綜合素質,默化潛移中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高尚、人才的價值,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
3.2 探索并建立科學的高校教育管理方法,加強干預機制
(1)建立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鼓勵師生參與生命教育。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生命主題活動,培養尊重、熱愛生命的情感。高教工作者應成為一個熱愛與尊重生命的人,與學生分享對生命的情感和體會,用自己的人生態度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從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建立干預機制,構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模式。因心理缺陷引發的高校命案不在少數,學校心理咨詢教師應承擔起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大學生健康的人格。高校要做好大學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心理危機高危對象、心理危機日常關注對象實行定期跟蹤、動態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預,及時化解大學生的心理危機。
3.3 加強大學生生命實踐教育環節,培育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生命教育作為一種體驗感悟式的教育,應避免空洞的純理論式說教,積極開展生命體驗活動。[11]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升華對生命價值的認知,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通過課外活動、職場培訓讓學生體驗生活的艱辛,感受挫折和失敗,從而增強挫折免疫力并學會珍惜生命;通過組織參觀監獄、戒毒所等,使學生增強法律觀念和自我防范意識,自覺維護生命的健康與尊嚴;[1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義務支教服務、走進孤兒院及敬老院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人情事物,以加深與生命成長相關的知識能力的認識和理解,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空間,增進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組織開展社會實踐,使學生增強對挫折的抵抗力,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和生命態度,感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4 結語
生命教育是近幾年教育改革的熱點,也是大學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大學生身受高等教育,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頻發的自殺、謀害等極端事件突顯出高等學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高校要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發展狀況,樹立起生命關懷意識,采用多學科滲透教育模式,豐富改善教學內容,培養大學生尊重及熱愛生命的情感;同時建立起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在學校日常管理中滲透生命意識,加強大學生生命實踐教育環節,突出對其科研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協調發展。總之,我們期望在開展多重生命教育的影響下,不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遭受困苦,天之驕子們都能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正確地對待危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快樂和幸福,從而勇于實現自己生命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張國民,廉利.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淺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4):432-434.
[2] 谷口雅春.生命的實相[M].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3] 江麗娜.淺析大學生生命教育[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24(2):21-22.
[4] 釋信愿.生命的終極關懷[M].臺北豐昌出版社,2007.
[5] 路曉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5):38-40.
[6] 林常清,王海平.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及現實需求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1):28-29.
[7] 霍丹.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分析與對策研究[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9(2):52-55.
[8] 侯朝陽.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與對策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 27(2):114-118.
[9] 趙允玉.試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 8(10):94-95.
[10] 鐘敬文.知識分子是[中流砥柱]談談抵制學術腐敗[J].科學中國人,2001 (6):39.
[11] 蔣政兵.試論大學生生命教育[J].世紀橋,2009(21):111-112.
[12] 許貽斌,劉麗萍,孫麗萍.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徑[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1):199-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