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帆
摘 要:該文對語氣副詞“偏偏”的核心語義進行了研究。通過對語料庫的的搜集整理,分析了由動詞、形容詞“偏”逐步虛化為語氣副詞“偏”、“偏偏”的語法化路徑。
關鍵詞:偏偏 語義 語法化
中圖分類號:H109.4;H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254-02
現代漢語的“偏偏”是一個語氣副詞,我們考察了幾本詞典的釋義:《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虛詞例釋》、《現代漢語虛詞》、《現代漢語虛詞手冊》、《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對“偏偏”的解釋都是從語義入手,各家意見統一,均與《現代漢語八百詞》(以下簡稱《八百詞》)大致相當,《八百詞》對“偏偏”的解釋如下:
①表示故意跟外來的要求或客觀情況相反。
②表示事實跟主觀想法(希望或期待的)恰好相反。
③表示范圍,僅僅;只有。含有不滿的口氣。
丁雪妮(2004)從語法、語義、語用三方面著手,運用認知語言學原理對“偏偏”進行分析。翁慰寶(1997)從翻譯的角度入手,通過英漢對比,發現了“偏偏”的一些語義特點。楊霽楚(2007)分析了第三項語義,指出“只有”的意義并不來自于“偏偏”,我們也認為“偏偏”的基本語義應只有前兩點。
范偉(2009)比較了“偏”和“偏偏”的情態類型和主觀性的差異,指出“偏”的核心語義是[主觀故意],“偏偏”的核心語義是[客觀違愿],并分析了“偏偏”句比“偏”句的主觀性更強。
其實無論是[主觀故意]還是[客觀違愿],都是對在具體語境中表現出來的表層意義的解釋,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這兩條語義,完全可以合并為一條就是表示[偏離],可以是對主觀預想的偏離,也可以是與對客觀現實的偏離。這也是“偏”、“偏偏”最核心的語義,其他的所謂的“意外”、“相反”都是由這項語義派生出來的。
1 語氣副詞“偏偏”的語法化歷程
要探究這項核心語義的來源還應該從“偏”說起,很明顯“偏偏”是經由“偏”構詞重疊產生的。在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語料庫(以下簡稱語料庫)中檢索出含“偏”的句子,發現“偏”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書》、《國語》、《左傳》等歷史典籍中,具體的例句如下:
(1)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今文尚書》)。
(2)且唯圣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詎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國語》)。
(3)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左傳》)。
(4)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左傳》)。
可以看到:古代漢語中的“偏”可以做動詞如例(1)、(2),可做名詞如例(3)、(4),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詞。從意義上看,例(1)、(2)的“偏”可以解釋為“不正,偏向”(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例(3)、(4)的“偏”可以解釋為“側”。不論是“不正”還是“側”,主要意項都是說“不居于中心”,是對一個已經預設的中心的偏離。由此可見,早期“偏”的核心語義就是[偏離]。
最早出現的“偏”作副詞的例句出現于漢朝《史記》、《后漢書》等歷史典籍中,請看:
(5)金在南曰牝牡,年谷熟,金在北,歲偏無。(《史記》)。
(6)朕聞天不頗覆,地不偏載。(《史記》)。
(7)帝以焉郭太后偏愛,特別恩寵,獨得往來京師。(《后漢書·中山簡王焉傳》)。
(8)聞曹真發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戰士悉作。是賊偏得以逸而待勞,乃兵家之所憚也。(《三國志》)。
此時的“偏”在句中還有一定的實在意義,尚不表示語氣:例(5)可解釋為“傾向于”;例(6)可解釋為“側,一邊”;例(7)可以解釋為“偏向,特別,不同一般”;例(8)按《古代漢語詞典》可以理解為“最”,但似乎也有現代漢語中“偏偏”的影子了,這句話具體表現為一種對常態的“偏離”,而它的出現年代也更晚。
“偏偏”一詞則最早出現于唐、五代的敦煌變文中,具體例句如下:
(9)偏偏搖動布金鈴,七寶雙雙相送遠,(《敦煌變文集新書》)。
這時的“偏偏”還只是為了配合音節整齊的韻律要求而在“偏”基礎上重疊產生,與現代漢語的語氣副詞還有一定的距離。
到明朝時期,“偏偏”做語氣副詞的用例已出現不少。請看:
(10)一般也還是先年的銅貨,偏偏的嫌生道冷起來,生意比往日十分少了九分。(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11)如單食果實,到還是小事,偏偏只揀花蕊啄傷。(抱翁老人《今古奇觀》)。
發展到清朝,語氣副詞“偏偏”已經基本定型,成書于清朝的“偏偏”句已經和現代漢語沒有什么太大區別。請看:
(12)我的怕作外官,太太是知道的,此番偏偏的走了這條路。(文康《兒女英雄傳》)。
(13)偏偏兒的太太不知聽了那里的謠言,活活兒的把個小命兒要了。(曹雪芹《紅樓夢》)。
(14)外頭和尚又來了,要那一萬銀子呢。太太著急,叫璉二爺和他講去,偏偏璉二爺又不在家。(曹雪芹《紅樓夢》)。
(15)齊巧這位先生偏偏要擺架子, 一定不肯馬上就看,說是輪船上吹了風,又是一夜沒有好生睡覺,總得等他養養神,歇息一 夜,到第二天再看。(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清朝年間的著作,年代稍早一些的《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中的“偏偏”常以“的”為其語法標記,組成“偏偏的”,用于句首。但是隨著“偏偏”的意義不斷虛化,標記“的”消失,位置也開始變得不固定,如成書年代稍晚的例(15),“偏偏”位于主語之后。最終,發展成現代漢語中一個完全虛化的語氣副詞。“偏偏”逐漸脫落“的(地、得)”的過程可見(表1):endprint
由上表可知,從明朝至清中期都有“偏偏的(地、得)”用例,所占比重還均多于“偏偏”,語法標記“的”的存在比較穩固,尚未脫落,而到清晚期的作品,已幾乎不見“偏偏的(地、得)”用例,標記“的”最終脫落,完成語法化過程。
在語料庫搜集的例句中,明清兩代作品中“偏”義語氣副詞包括:“偏”、“偏偏”、“偏生”。雙音節詞“偏偏”、“偏生”顯然是由單音節“偏”衍生而來。我們發現,成書年代最早的《金瓶梅》中并無雙音節詞“偏偏”與“偏生”的用例,只使用單音節的“偏”。而在明晚期的“三言”、“二拍”中均出現雙音節詞用例,在《醒世姻緣傳》中達36.8%。雙音節“偏”義語氣副詞的使用比例到清晚期達到最高,甚至超過單音節“偏”的使用比例,在《官場現形記》中達77.1%,至現當代白話作品中又回落,單音節“偏”使用比例仍占優。請看下表(本表只統計用作語氣副詞的“偏(偏)”和“偏生”,用作動詞、形容詞的“偏(偏)”不計入統計。)
從(表2)還可以看出,雙音節“偏”義語氣副詞“偏生”的使用比例曾經與“偏偏”平分秋色,在《紅樓夢》中甚至超過“偏偏”。但到了清末期,在雙音節使用比例比單音節占優的情況下,“偏生”使用比例卻已極低,而在現當代白話作品中幾乎絕跡。
2 余論
本文對語氣副詞“偏偏”的語法化歷程進行了一個初步的研究,并對“偏偏”的核心語義進行了分析。在語法化過程中,作為語法標記的“的(地、得)”逐漸脫落,到現當代作品中幾乎完全消失。我們在北大語料庫現代漢語語料中一共只檢索到5句“偏偏的”,而“偏偏”句為2869句。另外,在“偏”義語氣副詞語法化過程中曾經存在的雙音節詞“偏生”則幾乎完全被“偏偏”取代。在北大語料庫現代漢語語料中一共只檢索到32例(其中15例出自金庸作品),在現代漢語中,語氣副詞“偏生”的使用更多是為了模仿明清白話文特色或為了突顯個人語言風格。
參考文獻
[1]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商務印書館,1993.
[2]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編.現代漢語虛詞例釋[M].商務印書館,1982.
[3] 陳復華主編.古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07.
[4] 丁雪妮.“偏偏”的功能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
[5] 范偉.“偏”和“偏偏”的情態類型及主觀性差異[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6] 侯學超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 景士俊主編.現代漢語虛詞[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8] 李曉琪主編.現代漢語虛詞手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 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M].商務印書館,1980.
[10] 翁慰寶.從“反而”、“偏偏”看語義理解對翻譯的重要性[J].上海科技翻譯,1997(2).
[11] 楊霽楚.語氣副詞“偏偏”的主觀語義及相關句式考察[M].語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務印書館,2007.
[12]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