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兵
摘 要:地質災害是一種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災害現象,如何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與監測,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任重道遠。
關鍵詞:地質災害 防治 監測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b)-0035-01
地質災害種類多,通常所說的地質災害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治理應本著防為主,治為輔的原則。筆者以恩施市常見的地質災害為實例,較為直觀的論述地質災害的防治。
恩施市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467個,其中省級1個、州級2個、市級18個、水布埡庫區和老渡口庫區74個、鄉級372個,受威脅1145戶7180人及沐撫集鎮、平錦稻池、摩天嶺滑坡前緣勝利街居住戶,其中須搬遷327戶1257人。因地質災害頻發、突發性強、危害程度大,該市為湖北省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縣市之一。如何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監測呢?下面以恩施市最常見的滑坡地質災害形式及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方式進行論述。
1 滑坡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斜坡上的巖土體由于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按物質組成可分為土質滑坡、巖質滑坡;按引起滑動的力學性質分為推移式滑坡、牽引式滑坡;按滑動體厚度分為淺層滑坡、深層滑坡;按滑動面通過巖層情況分為順層滑坡、切層滑坡等。產生滑坡的主要條件:一是地質條件和地貌條件;包括(1)地質條件指巖層、土層、構造的特殊性;(2)地貌條件指傾斜產狀。二是內外營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
1.1 地質條件和地貌條件
(1)地質條件指巖層、土層、構造的特殊性。(2)地貌條件指傾斜產狀和分布位置。(3)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能軟化巖、土,降低巖、土體強度,尤其是對滑面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是最為突出。
1.1.1 滑坡發生的規律與前兆
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易滑(坡)巖、土分布區;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大滑動前,在滑坡前緣坡腳處,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或者出現泉水、井水突然干枯的現象;在滑坡體中,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性裂縫;大滑動之前,在滑坡體前緣坡腳處、土體出現上隆現象;臨滑前,有巖石開裂的聲響;滑坡體四周巖體(土體)出現小型崩塌和松弛現象;在滑坡之前無論是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不斷加大,這是明顯的臨滑跡象;滑坡體后緣裂急劇擴張,并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氣;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態等。
1.1.2 滑坡治理的幾種主要方法
根據我國多年防治滑坡的實踐,歸納出防治滑坡的“避、排、減、擋、錨”五字經驗,“避”即在選擇建筑場地、鐵路、公路選線,城鎮選址時應盡量避開滑坡體。事先要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出書面報告。出現滑坡隱患不宜治理,對于受威脅村民或居民,采取避讓搬遷至安全地帶,主要工程治理措施歸納起來分為三種:一是“排”水,消除可減輕水的危害;二是改變滑坡體的平衡條件,如削坡“減”重壓腳,修筑“擋”土墻、抗滑樁、“錨”固等。三是改變滑坡體巖土體性質。
2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指地質災害易發地區內廣大人民群眾和政府公務人員直接參與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和預防,及時捕捉地質災害前兆、災體變形、活動信息,迅速發現險情,及時預警自救,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一種防災減災手段。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是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的組成部分,由四級監測網點構成,即縣(市)級監測網(監測站),鄉鎮級監測分站、村級監測組、災害點監測點。
恩施市所有監測點都實行六個一(重點監測點有一名市級領導、一名鄉領導、一名國土局領導、一名國土所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監測員)和四個一(一般監測點有一名鄉領導、一名國土所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監測員)的監測預警網絡。并在當地新聞媒體上將我市主要地質災害點的監測人員聯系方式、駐災害點的市級領導、鄉級領導、國土局領導、國土所人員向社會公示。
地質災害群測工作要求如下。
2.1 選點標準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選擇在綜合考慮本地區地質災害特點的基礎上,其主要標準為:(1)規模大于500 m3以上,且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2)危險性大,穩定性差,災情較嚴重,危害程度中型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3)對集鎮、村莊、學校或居民點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4)規模500 m3以下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房前屋后潛在不穩定斜坡作為汛期目視檢查點。
2.2 監測方法
地質災害的監測方法很多,而簡易監測適用于群測點監測,主要有變形位移監測、裂縫相對位移監測和目視檢查監測。(1)變形監測法:通過監測點的相對位移量,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演變過程。(2)裂縫相對位移監測法:通過監測災體中拉裂兩側相對張開、閉合變化、了解地質災害體的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3)目視檢查法:通過定期目視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有無異常變化,了解地質災害的演變特征,及時發現斜坡地面開裂、地面鼓脹、泉水突然渾濁、流量增減變化,樹木歪斜,墻體開裂等微觀變化,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的前兆信息。
地質災害群防工作要求:
建立群防體系責任制。(1)建立市縣——鄉鎮——村——點(監測責任人)行政責任制;(2)建立地質災害主管部門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的責任制;(3)建立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采集——傳輸——分析——結論責任制;
建立單位災害點防治方案。防災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1)地質環境;(2)災害特點;(3)威脅對象、范圍、設立警示標志;(4)監測責任人,防治責任人;(5)簡易防治方法;(6)避讓訊號、路線、地點。
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培訓、提高全民防災意識;(2)發放防災明白卡;(3)落實汛期值班制。
采取預防措施。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通過群測工作及時捕捉發生地質災害的前兆信息,采取預防措施,達到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1)當災害體處于累積形成階段,應劃定危險區,予以公告,并在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志,采取一些簡易治理措施。修筑地面排水溝,排除危險性、填實裂縫等。(2)當災害體處于滑移階段,應將危險區內的人員和財產立即撤離到安全地帶,并禁止其他人員進駐危險區。
3 結語
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任重道遠,只有充分認識地質災害的危害和強化群測群防體系,才能科學有效的防止地質災害及次生災害的發生,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隨著新的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必將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發揮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2(9):1469-1476.
[2] 王帥杰,劉勇.探討新時期地質災害的防治和地質環境的保護[J].河南科技,2013(11):180.
[3] 李永利.淺談現階段我國多發的地質災害的防治[J].科技資訊,2011(1):230.
[4] 楊紀金.開采資源引起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探討[J].地球,2012(8):10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