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 吳虹
【摘要】目前,很多人對網絡課程的定義并不明確,往往將網絡課程與網絡課件和網絡資料相混淆。其實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得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醫學英語翻譯》網絡課程建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重內容,輕系統;重資源,輕情境;重知識,輕實踐;重測試,輕反饋。筆者對此幾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課程;定義;建設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b)-0000-00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網絡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1998年1月,教育部發布《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將把“事實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作為振興教育的重點措施之一。2000年,先后有31所高校開設遠距離網絡學歷學位教育。網絡教育具有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資源共享的特點,是適應信息化社會變革,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
一、網絡課程的定義
目前,對于網絡課程的定義,學者們有四種描述:從學習工具方面來說,“網絡課程是基于Web的課程,即在因特網上通過www瀏覽器來學習的課程;從指導思想方面來說,“網絡課程是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學理論的的課程”;從構建主義理論基礎方面來說,“網絡課程是指基于資源的學習,基于情境的學習,基于協作的學習”;從學習過程方面來說,“網絡課程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課程”??傊?,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因此,只包含教材內容或教材課件的網絡課程并不是完整的網絡課程。
一般來說,網絡課程與一般的多媒體課件的不同之處表現在網絡課程的完整性上。而完整的網絡課程通常由幾個系統構成:1)教學內容系統:包括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課件、教學知識點、重難點分析等;2)虛擬實驗系統:包括實驗情境、結果呈現、數據收集及分析等;3)學生檔案系統:包括學生賬號、學生密碼、學生個人資料等;4)評價系統:包括成績管理、成績分析、形成性評價等;5)學習導航系統:包括內容檢索、路徑指引等;6)學習工具系統:包括工具書、資料庫、參考文獻、相關資料及網址等;7)協作交流系統:包括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牌、聊天室等。
二、《醫學英語翻譯》網絡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醫學英語翻譯》是醫學院校開設的一門基礎ESP課程,課程開設的目標旨在培養醫學院校學生使用專業英語進行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的能力,提高學生使用專業英語的意識和能力。但目前網絡課程的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呈現出各種問題:
1)網絡課程建設重內容,輕系統。當前,網絡課程建設的團隊主要由本學科一線教師承擔,缺少有實力的現代教育技術人才,因此網絡課程建設從一開始就缺少了系統性的底層設計,而成為專業教師將教學大綱、教學課件、講稿教案等拼湊起來而構成。因此,網絡課程建設離不開專業的現代教育技術人才,更不能缺少系統性的底層設計。
2)網絡課程建設重資源,輕情境。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的認知能力發展涉及四個方面的因素:“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扒榫场睆娬{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即必須創設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梢姡榫硨τ趯W習者習得知識的影響力值得重視,這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現代化手段下的網絡教學都要面對的重要的問題。然而,目前的網絡教學大多數以堆積資源為主。海量資源的開放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但是脫離了情境的創設,學生就好比是在沒有游泳圈的前提下被丟在無邊的大海里,沒有求生的技能也沒有方向。因此,面對海量的資源,網絡課程的建設者還是要有所取舍,要重視創設情境的重要性,并在特定的情境下幫助學生習得有針對性的知識點。
3)網絡課程建設重知識,輕實踐。《醫學英語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靈活使用醫學英語,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自由轉換的能力。眾所周知,翻譯能力的培養需要大量的翻譯實踐,而即使是詳實地了解翻譯史和翻譯家風格,也不代表具備了翻譯的基本能力。顯然,由于課程的課時有限,課堂教學只能用來講授翻譯理論和探討翻譯案例,而真正的翻譯實踐則需要學習者在課后完成。這門網絡課程的建設重視知識點的講解和案例分析,卻未能搭建學習者翻譯實踐平臺;根據課程進度安排設計了翻譯練習,卻未能及時對學生的翻譯內容進行評價和分析。這無疑與本門課程的特點不太吻合。因此,網絡課程的建設者不僅要布置翻譯練習,更要組織好學生針對所翻譯內容進行討論和分析;此外,建設者還應該努力搭建更多的翻譯實踐平臺,通過翻譯能力擂臺賽,翻譯能力測試,翻譯技能大賽等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翻譯實踐,而這些實踐活動也可利用網絡加以開展。
4)網絡課程建設重測試,輕反饋。評價與反饋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之一。評價是教師對學習者在一定時間段的學習情況進行的反饋,主要有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形式。終結性評價的最主要形式就是測試,通過測試的成績作為對學習者在該階段學習情況的總結。但是事實證明,由于測試所涉及的變量較多,比如試卷的效度和信度,測試者的心理壓力及抗壓能力不同,試卷批改過程中改卷者的主觀意見等都會對測試結果的效度產生影響。因此,在現代教育體系中更重視形成性評價,多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來評價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情況。在傳統教學中要進行形成性評價往往需要教師將每一次學生出勤情況,學生課堂表現情況,學生完成作業情況做詳實地記錄,這無疑會加重教師的工作量。網絡課程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這個問題,網絡課程的互動系統也使得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E-mail ,電子留言板,QQ等工具進行在線或離線的交流。這種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交流的形式無疑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在這方面的不足。但目前,教師往往注重測試題或練習題的發布,而不重視成績或作業的反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對于這種網絡交流方式還不太適應或不太習慣,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在線或離線反饋教學或練習情況,為學生答題解疑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這些工作恰好與教師的工薪待遇沒有任何聯系,這就決定了教師們不會將太多的工作重心放在教學反饋上。因此,要加強教學反饋,不僅僅是要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還需要教育管理者適度考慮網絡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所產生的工作量。這樣才能夠真正保證網絡課程教學中的反饋數量和質量。
總而言之,對于網絡課程建設的探索我們還停留在較膚淺的程度上,實際上還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簡介:
余靜,1979,女,漢族,副教授。江西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ESP教學,翻譯。
吳虹,1982,女,漢族,講師。江西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文學,翻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