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楠 林梅
摘 要:痛經為青春期女性常見的癥狀之一。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對原發性痛經的自身因素、免疫因素、遺傳因素、外在因素等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旨在為女性痛經患者的健康指導提供借鑒。
關鍵詞:青春期 原發性痛經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c)-0232-01
原發性痛經多見于青春期女性,其疼痛與子宮肌肉增強所導致子宮張力增加和過度痙攣性收縮有關,其發生與月經時子宮內膜釋放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含量增加有關[1]。其表現為行徑前后或月經期出現的頭暈、惡心、嘔吐、下腹部疼痛、全身無力等相關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昏厥和危及生命。為此,本文對原發性痛經的相關病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簡要綜述如下。
1 原發性痛經的病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
痛經常發生在排卵的周期。由于自身內分泌激素失調,子宮內膜因無黃體酮刺激而引起下腹部疼痛[1]。常見的原因有:(1)子宮頸管狹窄,主要是月經外流受阻,引起痛經;(2)子宮位置異常,比如婦女子宮位置極度后屈或前屈,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3)生活習慣突然改變、健康狀態不良等也可引起子宮的痙攣性收縮,導致痛經;(4)膜樣痛經,由于子宮內膜整塊剝脫,排出不暢引起的痙攣性收縮而導致的痛經。
1.2 外在因素
血管加壓素和催產素是引起痛經的原因之一,血管加壓素與雌激素水平有關,原發性痛經的患者在月經前期雌激素水平異常升高,月經血管加壓素的水平高于正常人的2-5倍,造成子宮過度收縮及缺血缺氧而引起疼痛[2];經期劇烈運動,受風寒濕冷侵襲;心理壓力過大,導致氣血循環變差,經血運行不暢、過食生冷、久居寒濕之地等。
1.3 免疫和遺傳因素
痛經病人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外界致病因子極易穿過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而進入其體內。使其自身的免疫細胞和免疫有所改變[1]。此外,雖然痛經不是遺傳病,不過具有一定的遺傳幾率,若母親有痛經癥狀,其女兒有一定幾率也發生痛經。
1.4 PGF2含量增高
前列腺誘發子宮平滑肌收縮,產生分娩樣下腹痙攣性絞痛。子宮平滑肌過度收縮歷史稍長,可使子宮腔壓力升高至8 kPa以上,造成子宮供血不足,當子宮壓力超過平均動脈壓即可引起子宮缺血,結果刺激子宮自主神經疼痛纖維而發生痛經。PG的刺激還可使子宮收縮圖形與正常婦女的不同,痛經病人子宮基礎張力升高,收縮強度及頻率增加,且收縮不協調或非節律性,異常的子宮收縮使子宮缺血缺氧引起疼痛[1]。
2 原發性痛經的護理措施
2.1 一般治療
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加自身身體健康素質,不斷提高自身免疫力以預防致病因子的侵入。尤其是月經期更需要避免寒冷刺激、淋雨涉水、劇烈運動和過度精神刺激等[3],不宜過度勞累,預防感冒,注意合理休息和睡眠充足,同時要注意加強營養。保持飲食均衡,少吃過甜或咸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雞肉、魚肉,并盡量多餐。適當服用維生素及補充鈣、鉀及鎂等礦物質。注意精神調養,保持良好心情,解除心理障礙,使精神快樂氣血暢達,減輕其心理負擔[4]。
2.2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及親屬配偶在月經期的相關注意事項,包括經期衛生清潔,經期禁止性生活,勿吃冷食。重視精神心理護理。要以熱情的態度和切實的行動來贏得病人的信任,使其慢慢走出恐懼心理。向病人說明月經期可能有一些生理反應如小腹墜脹和輕度腰酸,不影響正常生活,向其講解疼痛的相關知識,疼痛不能忍受時提供非麻醉性鎮痛治療。關心病人病情,注意病人心理變化,如發生緊張情況應立即通知醫生,必要時可做緊急處理。
2.3 藥物治療
口服避孕藥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可以有效的治療原發性痛經[1]。避孕藥適用于有避孕要求的痛經婦女,可抑制子宮內膜生長。維生素B6及鎂-氨基酸螯合物 利用維生素B6促進鎂離子(Mg2+)透過細胞膜,增加胞漿內Mg2+濃度之作用,來治療原發性痛經,每日量200mg,4周后可見紅細胞鎂含量顯著增加。鈣通道阻滯劑該類藥物干擾Ca2+透過細胞膜,并阻止Ca2+由細胞膜內庫存中釋出而松解平滑肌收縮,為心血管疾病治療上的一項重要進展。應用硝苯啶(nifedipine,尼福地平),又稱心痛定、利血平20~40 mg治療原發性痛經。
2.4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
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劑可抑制環氧合酶系統而減少PG的產生。該類藥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子宮張力和收縮性下降,達到治療痛經的目的。由于效果顯著(有效率60%~90%)、服用簡單(經期用藥1~3天),自20世紀70年代起已廣泛應用于原發性痛經的治療。該類藥物的副作用有消化道反應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極少引起支氣管痙攣和暫時腎功能損害。一般于月經來潮痛經開始前連續服藥2~3天,因為前列腺素在經期初的48 h釋放量最多,早期用藥可糾正月經期血中前列腺素合成釋放過多。如果不是在前48 h連續給藥,而是痛時臨時給藥,難以達到止痛效果。常用該類藥物:消炎痛25 mg,每日3次;甲滅酸250 mg,每日4次;布羅芬400 mg,每日3次;炎痛喜康20 mg,每日1次;奈普生200 mg,每日2次;雙氯酚酸25 mg,每日3次[5]。
2.5 針灸療法
針刺取三陰交、次髎、地機、十七椎下為主穴。氣滯血瘀配太沖、血海;寒凝胞中配關元、命門;溫熱下注配陰陵泉、豐隆;氣血虛弱配脾俞、足三里、血海;肝腎虛損配肝俞、腎俞。病人取俯臥位,局部常規消毒后,用30號毫針刺入1.5寸~2.0寸,小幅度捻轉,使病人小腹內有沉脹或麻感,留針 30 min,留針期間行針2次,每天1次,5d為1療程。每次經期前l d~2 d行針刺,連續針刺 3個療程[6]。
參考文獻
[1]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5版.人民出版社,2012:266-271.
[2] 劉馨.原發性痛經的病因病機研究和中西藥治療方進展[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3,19(4):19.
[3] 王兵,王智全.運用按摩手法為主綜合治療痛經[J].按摩與導引,2008,24(2):3536.
[4] 鄒廣玲,李鑫,王淑英,等.原發性痛經的臨床治療及預防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64.
[5] 竹葉.原發性痛經的中西醫治療[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3(1).
[6] 王素英.針刺加中藥敷臍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及護理[J].廣西中醫學院報,2006,9(2):42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