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遠生
俗語中的智慧
◎ 陳遠生
與“陽春白雪”的經典詩文名句相比,“下里巴人”的俗語諺語要接地氣得多。在外交舞臺上,在日常生活中,俗語同樣大放異彩。習近平同志曾在一次對外演講中談及國家發展道路問題,引用了一句飽含中國智慧的俗語——“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來說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而在提醒全黨同志警醒起來,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時,則用了“打鐵還需自身硬”。足見,恰當地運用俗語,可以點綴話語、活躍氣氛,甚至可以指點迷津、令人警醒。
俗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大多創造于民間,流傳于民間,言簡意賅,常常幽默風趣,充滿智慧。我們從孩提時代起,就能從身邊人那里聽到很多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常常是充滿教育意義的,由于生動好記,往往不像籠統說教那樣面目可憎,讓人更易愉快地接受。俗語中包含著的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也就潛移默化地進入心中。比如,第一次離家出遠門,老人就愛叮囑:“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門事事難。”這是提醒我們與人交往要誠信友善,同時要多留個心眼,別被不懷好意者蒙騙;有了一點成績沾沾自喜,師長就會說:“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提醒我們戒驕戒躁,保持謙虛;剛剛工作,漫天撒網不得要領,前輩就會說:“百藝通不如一藝精。”提醒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些俗語的最初作者是誰,已經很難說,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凝結了一代代人的集體智慧。
除了人際交往中的道理,俗諺還包含了大量農業方面的經驗教訓和自然現象的觀察記錄,前者如“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六月不熱,五谷不結”,“麥蓋三層被,枕著饅頭睡”,后者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初一雪打燈”,“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等。今天,我們已經可以借助先進的科學手段指導農業生產,偵測天文物候,但這些俗諺,仍可以提供一些參考與啟發。
承載厚重傳統文化積淀的古代典籍,也是俗語諺語的重要來源。這類俗語,或直接化用典籍中淺顯易懂的名句,或將一個或多個歷史故事高度濃縮,或簡要點出事件規律。
拿《論語》這部極為重要的古代經典來說,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聽其言,觀其行”“欲速則不達”等名句,現在還被社會各個階層廣泛運用,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俗語的一部分。
被尊為圣人的孔老夫子,也犯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錯誤:弟子子羽其貌不揚,給孔子的最初印象并不好。但是,子羽勤奮好學,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學者。人們現在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這個例子。至于《三國演義》中龐統因為貌丑而不受待見的事,也是這一俗語的印證。
古典小說中的許多知名情節,為人們喜聞樂見,縮成短短幾字俗語,廣泛使用。《說唐》里的程咬金,頭腦簡單,武藝不精,但是運氣特別好,劫皇杠竟然一舉得手,遇到高手雖然狼狽也總能全身而退,于是,人們用“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形容一件事進行得好好的,忽然遇上了阻礙,而且,這個阻礙往往不是特別討厭。
再如《紅樓夢》里詳細地描寫了劉姥姥“走親戚”事件。劉姥姥初見世面,到處出丑,惹得賈府眾人狂笑不止,也令讀者忍俊不禁。因為這些文字,真正做到“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劉姥姥的窘迫,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窘迫,為了替那些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失態解圍,俗語“劉姥姥進大觀園”應運而生。劉姥姥最后仗義救巧姐,獲得了人們的由衷敬佩,這個俗語的善意,不難發現。
有趣的是,來自民間口語體系的俗諺,往往也借助典籍之力,流傳至今。唐代功臣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公主,有一回,夫婦倆發生爭執,郭曖沖動之下打了公主,郭子儀立刻把兒子綁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皇帝并未計較,說:“俗話說‘不癡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小夫妻間的事,不用認真。”這句俗語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難得糊涂”一樣富含處世智慧而毫不艱澀。
俗語為什么擁有如此生命力?因為它既飽含了中國特色的哲理思維,而且具備中國文字的獨有美感。
首先,俗語非常喜歡用“對比”手法,造成跌宕感。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個和一個,形成數量上的對比;地位低微的皮匠和智慧非凡的諸葛亮,形成形象上的對比;組合起來的效果,就是打破心理定勢,留下深刻印象。當然,皮匠本來是“裨將”(副將),在流傳過程中慢慢走了樣,但這種“訛誤”,恰恰說明人們也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的。
再看“匠”和“亮”的讀音,合轍押韻,讀來音韻和諧,與傳統詩歌的審美相合。隨便再舉幾個例子:“動手成功,伸手落空。”“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不怕無能,就怕無恒。”“不怕慢,就怕站。”“一不做,二不休,倒了葫蘆灑了油。”……如果用各地方言說出,則詼諧之感更盛。
畫面感,形象化,是俗語打動人心的利器。比如“岸上不刮風,河里不起浪”這是說事出總有因,粗俗點,就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拔出蘿卜帶出泥”,比喻由一件事引來其他麻煩,或由一個犯事的牽出一大串;“渾身是鐵能捻幾根釘”,意思是一個人力量有限,團結才是硬道理。講道理時,引用上這么一兩句,立刻能拉近與聽者的距離。
漢字的形式美也在俗語中頻頻出現。大家熟知的“八字還沒有一撇”,來自漢字筆順;“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就靠‘干’”,用“干”的間架結構來帶出整句話的氣勢。
廣義地說,俗語也包括歇后語。歇后語常借用諧音手法,顯得出人意表又順理成章:“觀音堂里著火——妙哉(廟災)”“外甥打燈籠——照舊(舅)”“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缺衣(一)少食(十)”……遮掉前半句,儼然成謎語,略帶曲折而總有答案,自然受人歡迎。
有一正必有一反—— 細心的你可能早已留意到一個現象:有時候,俗語似乎正說反說都可以。
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歌頌寧死不屈的錚錚氣節;可是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勸人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保存實力來日再戰。還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勸人向善;可是又有“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似乎是勸人別那么老實?這邊剛說“皇帝女兒不愁嫁”,那邊就針鋒相對“酒香也怕巷子深”。剛提出“忍一時風平浪靜”,另一句話迎頭痛擊“有仇不報非君子”……
是因為中國人特別沒有原則嗎?顯然不是,因為在其他語種的國家里,照樣有這種情況。
一方面,俗語并不等于絕對真理,事實上,也沒有適用于一切情境的至高教條。正反兼備,避免走向極端,恰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心理中的“不偏不倚”;何時該偏向哪方,考驗一個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功夫。
另一方面,俗語也并非全都正確,有一些觀念已明顯不合時宜,或隨著人們認識的進步被檢驗出謬誤之處。這個時候,就需要“慎思明辨”,對俗語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思考,擇優而去劣。
被誤傳的俗語
類似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種在流傳中產生訛誤的俗語還有很多。
例如,“無毒不丈夫”,現多用來表示決心采取毒辣的手段做成某件事。然而,在古人眼中,“丈夫”往往指那些胸懷寬廣、有所作為的男人,怎么會跟“毒”聯系上呢?其實,這句話本應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意思是心胸狹窄的人不能稱為君子,缺乏度量的人不能稱為大丈夫。后人出于音韻的考慮,將“度”讀成了“毒”,結果以訛傳訛,竟錯成“無毒不丈夫”,就連句意本身也發生了改變。
又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真用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豈不太殘忍了嗎?原來,這句話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有些地方方言將“鞋子”讀成“孩子”,后人根據讀音逐漸將“鞋子”寫成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