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強
阿托伐他汀作為一類新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選擇性抑制劑, 可干預動脈硬化血管壁炎癥過程,其通過抑制HMG-CoA還原酶及其他膽固醇在肝臟中合成從而達到降低血漿中膽固醇與脂蛋白濃度的目的[1]。有研究發現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 在臨床上取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2]。但其不良反應較多, 為探討使用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在不良反應方面是否有影響, 本院對60例患者進行了分析, 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 均經心電圖及心臟彩超臨床確診為冠心病, 將其隨機分為甲、乙兩組, 各30例。甲組30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齡(65±3)歲;乙組30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13例, 平均年齡(64±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進行基礎治療, 確保其生命安全,在此基礎上甲組患者給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 乙組給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 療程為8周, 統計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并進行積極處理[3]。
1.3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0.0軟件, 統計分析所得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統計比較 對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統計, 結果發現, 兩組在不良反應的發生類型以及發生率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2.2 兩組患者12個月內發生的心臟事件的比較 為探討其對治療效果是否有影響, 對所有患者均進行了隨訪, 結果顯示甲組的總發生率為39.99%, 乙組的總發生率為19.99%, 乙組患者12個月內發生的心臟事件低于甲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12月內發生的心臟事件的比較[n(%), %]
因冠狀動脈狹窄所致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臟病稱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簡稱冠心病, 大多數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狹窄的基礎上, 繼發復合病變或發生痙攣等可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情緒激動、寒冷刺激、過度疲勞、血壓驟停、心動過速、心肌肥大等原因會導致心肌負荷加大, 可造成心肌供血相對不足;其病變類型包括心絞痛、心肌纖維化、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性猝死。
阿托伐他汀是一種新型的HMG-COA還原酶抑制劑[4],與辛伐他汀的作用相似, 通過在體內競爭性地抑制膽固醇合成過程中的限速酶(HMG-COA還原酶)而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 可增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對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產生作用。其降脂作用高于其他HMG-COA還原酶抑制劑。阿托伐他汀一般用于高膽固醇血癥和混合型高脂血癥的治療, 如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穩定粥樣硬化斑塊。
阿托伐他汀作為他汀類藥物, 具有顯著心血管保護的作用。能有效降低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 能夠調節脂肪、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揮抗氧化的功能, 同時還具有維持心率、血壓正常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明顯, 可顯著減少冠心病致死率和致殘率。其可在任何時間單劑量服用, 進食或非進食時均可。患有活動性肝病或轉氨酶持續升高患者以及對本品過敏者、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禁用。治療前后進行定期肝功能檢測, 治療過程中若出現肌病, 應停止本品的治療。本產品的不良反應包括便秘、胃腸脹氣、消化不良和腹痛等胃腸道功能障礙, 部分患者出現失眠的癥狀。
對于他汀類藥物調脂治療的劑量, 目前國內外觀點不一,國外應用的劑量較大, 國內相對較小。其原因可能是:①顧慮他汀類藥物嚴重不良反應;②東、西方人在用藥劑量上可能存在的種族差異;③價格問題, 長期服藥價格昂貴。如國內起初使用辛伐他汀僅為5 mg, 后用到10 mg, 現在已用到初始量一般為20 mg[5]。與其他他汀類藥物相比, 阿托伐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達50%~60%(其他他汀類藥僅為30%~40%), 加之兼有降低三酰甘油活性的功效, 因而被廣泛地應用。
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對于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沒有顯著影響, 但并不是劑量越大越好, 正所謂過猶不及。大量使用他汀類藥物會導致肝功能損害以及橫紋肌溶解, 所以,在臨床上用藥時可以適當加大劑量, 但不能因此而過量使用阿托伐他汀。
[1]劉峰.阿托伐他治療冠心病伴高脂血癥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藥, 2010, 4(35): 119-121.
[2]李東芳, 李光來, 王改清, 等.阿托伐他汀對大鼠缺血再灌注腦組織CD40 L和 MMP-3的抑制作用.臨床醫藥實踐, 2010,19(9A):643-645.
[3]周常青, 馬捷.阿托伐他汀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機制研究.臨床醫學, 2009, 18(7):488-489.
[4]杜堅宗, 董碧蓉.阿托伐他汀鈣預防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實驗研究.四川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07, 38(6):1043-1045.
[5]陳秀蘭, 黃淑田, 苗慧慧.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療中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8(12):65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