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他汀的名稱來源于Statin的音譯, 其化學名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 臨床上習慣稱為他汀類藥物, 是目前治療高膽固醇血癥的首選藥[1]。這類藥物結構與HMG-CoA相似, 與HMG-CoA還原酶的親和力比HMG-CoA高數千倍, 對該酶發生競爭性抑制, 使Ch合成受阻。除使血漿Ch濃度降低外, 還通過負反饋調節導致肝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代償性增加和活性增強, 致使血漿LDL降低, 繼而導致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代謝加快, 并因肝臟合成及釋放VLDL減少, 導致血漿VLDL及總膽固醇(TC)下降。他汀類藥物有顯著地降膽固醇作用, 耐受性良好, 適合于雜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Ⅱa型高脂蛋白血癥, Ⅱb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癥也可應用;還可用于2型糖尿病和腎病綜合征引起的高膽固醇血癥。除有效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外, 他汀類藥物還能夠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提高血管內皮對擴血管物質的反應性, 通過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或使斑塊縮小而減少腦卒中或心肌梗死的發生率[2]。臨床上常見的他汀類藥物主要有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立普妥、阿樂), 瑞舒伐他汀(可定), 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為了解本院他汀類藥物的應用情況和發展趨勢,通過藥庫計算機管理系統, 收集2011~2013年的用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為臨床合理用藥和規范化管理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計算機管理系統, 調用藥庫2011~2013年他汀類藥物的出庫記錄, 統計藥品通用名稱、商品名、規格、劑型、用法用量、年消耗量、銷售金額等信息, 由此進行分類排序、合并、統計等處理。
1.2 方法 采用DDDs排序法和金額排序法進行統計分析。①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DD)法和藥品說明書中規定的劑量為藥品利用的動態指標, 用藥消耗總量除以相應藥物的DDD值, 計算出各藥的DDDs, 此值越大, 說明藥物使用頻率越大, 可反映用藥結構的合理性。②對總的購藥金額進行分析排序。
本院2011~2013年使用的他汀類藥物共有不同規格的5個品種。
2011~2013年藥品消耗量、銷售金額、年增長率及金額排序, 見表1。
2011~2013年他汀類藥物的DDDs排序, 見表2。

表1 2011~2013年他汀類藥物年消耗量、銷售金額、年增長率及金額排序

表2 2011~2013年他汀類藥物的DDDs排序
3.1 由表1可見, 本院他汀類藥物的年銷售額呈逐年上升趨勢, 2012年的增長率為73.79%, 2013年已達到了104.90%,增長速度驚人, 反映了當地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 脂代謝紊亂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礎, 造成脂代謝紊亂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不規律的作息時間、缺乏足夠的運動量、工作壓力大等不良生活習慣, 高脂血癥已成為臨床多發病、常見病。統計結果顯示2011~2013年辛伐他汀的年消耗數量和銷售金額均處于領先位置, 而且銷量不斷增加, 但增長率有所減緩, 辛伐他汀作為霉菌代謝物中提取物洛伐他汀的結構改造產物,比其他他汀類藥物的價格便宜, 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已成為醫生與患者的首要選擇。從表1還可發現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的銷售金額增長幅度非常大, 瑞舒伐他汀與同類藥物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漿中的LDL, 同時有效降低TG, 并且顯著增加HDL, 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 不僅如此, 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級和一級預防中, 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瑞舒伐他汀還能夠逆轉動脈粥樣斑塊負荷, 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和死亡率, 減低動脈粥樣硬化炎性指標, 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同類藥物相似甚至更少, 是目前最具潛力的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汀是一種新合成的他汀類降脂藥物, 副作用小, 在與其他類降脂藥物聯合應用時, 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在他汀類藥物中最低, 是一種經典而有效的降脂藥物[3,4]。
3.2 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 2011~2013年辛伐他丁片(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樂)和瑞舒伐他汀(可定)的DDDs增長幅度明顯, 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 其值越大, 反映臨床對藥品的選擇性越大, 由此可見他汀類藥物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成為治療高脂血癥的一線藥物, 這主要源于他汀類藥物療效確切, 能有效延緩動脈硬化進展, 穩定并逆轉動脈硬化,降低冠心病,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事件發生率和總死亡率[5]。
綜上所述, 當地高脂血癥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升高, 血脂異常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調脂治療對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他汀類藥物在調節血脂方面占據著主要地位, 積極防治高脂血癥是降低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生率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預防心肌梗死、腦卒中、減少死亡、延長生命。在當今日趨老齡化的社會里, 人們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合理安排飲食,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積極預防和治療血脂異常, 將血脂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 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1]張石革.調節血脂治療的藥學監護.臨床合理用藥, 2013(10):5-10.
[2]李愛玲.淺談降血脂藥在基層醫院的應用研究.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24): 136-137.
[3]孫志強, 靳勝燕.我院調脂藥物應用情況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10, 7(2):123-125.
[4]黎明, 胡桃.2010~2012年某醫院口服調血脂藥物應用分析.內科, 2013, 8(6): 630-631.
[5]鄒豪, 邵元福.醫院藥品DDD數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中國藥房, 1996, 7(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