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亞
深靜脈血栓是常見婦科腫瘤并發癥之一, 于術后發生率明顯提升, 能夠引發肺栓塞、下肢功能障礙等嚴重疾病, 具有一定的致死率與致殘率[1]。本文選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8例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其治療方式、風險因素, 旨在為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治療提供相關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50例行婦科腫瘤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進行回顧性分析, 其中并發深靜脈血栓28例, 年齡27~66歲, 平均年齡(46.28±7.67)歲;病情:子宮肌瘤1例, 惡性腫瘤27例, 其中宮頸癌12例, 卵巢癌13例, 子宮內膜癌1例, 子宮肉瘤1例;體重48~82 kg, 平均體重(51.25±9.33)kg。
1.2 方法
1.2.1 預防性治療與護理干預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 以及文獻綜合分析法, 提取患者年齡、體重、治療時間等因素,分析不同指標患者深靜脈血栓并發率, 總結風險因素, 進行風險評估分級。對所有患者給予預防性治療, 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0.4 ml/次, 1次/d, 連續注射7~10 d, 給予患者低分子左旋糖苷注射, 靜脈滴注500 ml/次, 1次/d, 2周后給患者打彈力繃帶以增加下肢壓力, 并給予患者患肢按摩與適當運動, 針對年老體弱、肥胖等風險評估等級較高患者給予分級護理, 加強監護[2]。
1.2.2 確診治療 經確診患有深靜脈血栓的患者, 禁止擠壓、按摩患肢, 治療前臥床休息2周, 給予局部深靜脈血栓患者抬高患肢至距心臟平面20 cm, 彎曲膝關節, 相應采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并對患肢腫脹患者給予消腫、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給予患者常規抗凝藥物治療, 口服腸溶阿司匹林50 mg、潘生丁50 mg, 3次/d, 連續服用5 d, 于血栓形成72 h后,使用尿激酶加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 300 ml/次, 1次/d,直至患肢消腫[2]。
1.3 觀察指標 年齡、體重、治療時間、腫瘤類型。
1.4 診斷標準 對有臨床表現的疑似深靜脈血栓患者, 給予臨床確診:①靜脈彩超顯示管腔內無彩色血流信號, 且加壓后靜脈管腔無塌陷現象;②靜脈造影顯示阻塞部位靜脈遠端擴張、近端狹窄, 且血栓阻塞周圍形成陰影。
1.5 療效判定 根據深靜脈血栓臨床診斷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下肢靜脈彩超或靜脈造影顯示正常;有效:癥狀明顯緩解, 下肢靜脈血液流速≥2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下肢靜脈血液流速<20%。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相關指標對比 同期總例數中, 分布年齡、體重、住院時間、腫瘤類型如下, 其中年齡<50歲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病率顯著高于>50歲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15 d患者發病率顯著高于>15 d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惡性腫瘤患者發病率顯著低于良性腫瘤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效果 28例深靜脈血栓患者中, 痊愈13例, 占46.43%, 有效 10 例 , 占 35.71%, 無效 5 例 , 占 17.86%, 總有效率82.14%, 所有患者均經靜脈彩超復查。

表1 婦科腫瘤手術患者并發深靜脈血栓相關指標對比(n, %)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手術成為婦科腫瘤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 手術切除腫瘤具有祛除病根的功效, 但同時會給患者帶來并發的威脅。深靜脈血栓是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多由靜脈管腔內部阻塞形成血栓所致, 主要表現為下肢腫脹、淺靜脈擴張、患肢疼痛等, 嚴重者可并發肺栓塞、下肢功能障礙, 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影響生存質量,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3]。
3.1 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 經研究分析, 中老年、肥胖患者為深靜脈血栓并發的高危患者。患者術后若住院時間較長, 易因長時間臥床, 無法時常活動下肢, 致使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 抑制下肢血液回流, 從而導致血流緩慢, 促使血栓的形成;惡性腫瘤患者較良性腫瘤患者易并發深靜脈血栓, 主要由于惡性腫瘤行手術范圍大, 易導致血管壁及組織損傷, 刺激凝血系統啟動, 促使血栓形成[4]。手術過程中,惡性腫瘤的切除致使血小板含量顯著增加, 凝血因子數目增多, 抑制了抗凝血因子的活性, 從而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與此同時, 惡化的腫瘤細胞會產生大量的凝血活酶, 兩者共同作用, 易致血栓形成。
3.2 深靜脈血栓的治療 對腫瘤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治療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該病的致病因素多樣, 多由靜脈血液回流不暢所致, 因患者術后無法活動、肌肉松弛、血流緩慢, 增加了并發深靜脈血栓的可能。臨床多以抗凝治療為主,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溶血栓功效,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改善人體微循環、擴充機體血容量, 兩者結合使用,能夠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 且能起到良好的溶解血栓效用。術后應該鼓勵患者活動足部, 指導患者多進行深呼吸、咳嗽等動作, 并于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 行適當活動, 對高齡、肥胖、惡性腫瘤應著重加強風險管理, 指導患者盡量縮短住院時間[5]。
綜上所述, 臨床對深靜脈血栓并發的控制應從術前預防入手, 通過對高危人群行密切監測與及時預防, 及時給予疑似患者血凝狀態監測, 出現異常及時給予預防性抗凝治療,同時應避免術中對患者靜脈管壁造成損傷, 采取措施縮短麻醉及手術時間, 術后應減少對患者行靜脈穿刺, 以減少對靜脈血管的刺激, 通過各種措施, 預防性的減少婦科腫瘤術后深靜脈血栓并發的幾率[6]。
[1]張國興, 林梅.婦科腫瘤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12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2(14):225-227.
[2]彭薇, 歐陽寧.婦科腫瘤術后并發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中外醫療, 2013, 10(11):137-138.
[3]徐曉燕.婦科腫瘤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16例臨床觀察.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0, 12(10):101-102.
[4]韓紹輝, 趙苗淼.婦科惡性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體會.社區醫學雜志, 2008, 11(10):161-162.
[5]李燕華, 王文福.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38例分析.解剖與臨床, 2011, 16(13):125-127.
[6]戴晴, 王書杰.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診治與預防.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9, 15(16):245-247.